刘珂

(大同市采凉山森林公园管理中心,山西 大同 037000)

0 引言

樟子松人工林衰退由多种因素导致,包括水分、养分、气候、土壤、病虫害和育苗、造林、营林管理等因素,因此要具体分析樟子松衰退的原因,并针对性提出缓解措施[1]。

1 樟子松人工林衰退原因

1.1 气候因素

随着林龄增加,樟子松人工林年表的平均敏感度和标准差呈增加趋势,表明老龄樟子松人工林具有更高的气候敏感性;一般来说,林龄对年表的信噪比和样本总体代表性的影响并不明显,但是同一取样点年表的信噪比以及样本总体代表性更加一致,林龄对平均敏感度和标准差的结果与过去有些研究结果一致,研究发现祁连山东部老龄油松(≥120a)的平均敏感度和标准差大于幼龄油松(≤70a),就序列间平均相关系数、第一生成分所占房差量、信噪比以及样本总体代表性来看,幼龄树均大于老龄树;河南神农山老龄白皮松的敏感性和标准差大于幼龄树,但幼龄树的信噪比和样本总体代表性大于老龄树。其余林龄年表与秋季平均最低气温显著正相关,表明秋季气温是影响樟子松人工林生长的一个主要因子。相对于樟子松的原产地,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条件相对较高,空气相对湿度偏低,存在较大的气候差异。樟子松长期在这种环境生长出现了长势变弱、抗性水平降低、易遭到病虫害的侵染等。此外,较高的气温条件下樟子松生长速度加快,促使樟子松成熟时间提前、衰老速度加快。

1.2 营林管理因素

栽培樟子松能够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有的地方为了提高造林的效率,虽然采取了抚育间伐的措施,但是保留的植株数还是偏多。林分密度过大会影响林内的通风性和透光性,加之卫生条件差会影响林木的光合作用,导致樟子松的营养供给不足和水分不足,树势衰弱,造成树木的枯死。为了确保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在利用樟子松造林的同时也栽种了其他的树种,其他树种的数量较少会影响林分结构,导致林分中的天敌数量减少,一旦发生大规模的虫害,要使用化学药剂防控,虽然消灭了病虫害,但是也会破坏病虫害天敌的生存环境,进而增加了病虫害等问题的出现概率,影响樟子松的生长,导致樟子松的死亡。

1.3 病虫害因素

1.3.1 病害

樟子松生长过程中常发生病害,其中由松球壳菌侵染造成的松枯梢病可直接导致樟子松林分的衰退、死亡。一般来说,病原菌都是在五月下旬到六月下旬这一时期侵入樟子树内部,发病后影响到树体的长势,降低其抗性,加速了樟子松的衰退速度。

1.3.2 虫害

樟子松林间最易发生的虫害为松沫蝉,20 世纪末调查时几乎所有生长超过10 年的樟子松树上均有松沫蝉虫害。近些年该虫害发生程度加重,对樟子松的生长产生极大的影响,导致长势差,对樟子松林分的衰退起到了间接的推动作用。

1.4 土壤因素

土壤是影响樟子松生长和生存的主要因素,樟子树的根系部分能够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满足自身生长所需。一些樟子松生长地区土壤贫瘠,多为风沙土,含水量比较低,养分较少,有机质含量低,造成树木的营养不良,导致樟子松的抗病虫害能力下降,也会造成林分衰退。

1.5 苗木因素

樟子松苗期易出现猝倒病,一般都是发生在1~2年生的幼苗中,部分三面以上的大苗也有可能感染猝倒病,这一病症是一种发生普遍的传染性病害。根据感病苗木受害部位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烂芽型立枯病、猝倒行立枯病、茎叶腐烂型立枯病以及根腐型立枯病等。烂芽型立枯病主要是种芽被病菌侵入后引起腐烂,进而导致缺苗断条。猝倒型立枯病主要是幼苗根茎被病菌侵入,造成苗颈组织腐烂,引起苗木迅速倒伏。茎叶腐烂型立枯病主要是因为幼苗出土后,茎叶部分被病菌侵染,导致茎叶出现白毛状丝,造成苗木出现萎蔫和死亡。根腐型立枯病主要发生在苗木木质化以后,由于根皮和细根部分被病菌侵入,导致部分根组织发生坏死,使得地上部分也受到很大的影响,是典型的立枯病表现。该病的发生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苗木密度过大、低温多雨以及土壤湿度过大等都可以引起发病,不仅如此,如果在播种期间的覆土过厚、苗床积水也易引起发病,带病苗木造林会加重衰退与死亡。

2 樟子松人工林中缓解衰退的措施

2.1 调整林分结构

选择抗性能力较强的树种,将以感病的树木进行及时的清楚,积极做好种子和土壤的消毒工作。选择抗病能力较强的樟子松品种进行试种,逐步替代现有的樟子松人工林,以促使樟子松树木对病虫害等不利条件的抵抗能力得以提高。结合目前樟子松林分的实际情况,可从以下方面适当调整林分结构。①樟子松林分如果已经出现了衰退情况,可清除其中衰退的树木,并采取封育措施,以逐渐恢复林分。②樟子松林分内如果没有出现明显的衰退情况,在过大的林分密度下,对水资源有着大量的需求,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水资源处于匮乏状态,可通过一定的间伐措施降低林间密度,维持水资源与树木生长对水分需求之间的平衡。③樟子松林分内如果需要重新营建,要提前做好计划、针对性开展,具体要结合当地的水资源实际[2]。

2.2 注重造林技术

实施造林工作的第1 年开展整地工作,新退耕地和新采伐地杂草相对较少,土壤疏松的区域可随时整地、随时造林。风蚀地可不用整地,直接实施造林工作。杂草生长较少,土壤条件较好的区域,可选择窄缝栽植法进行造林。造林时苗木蘸泥浆可有效避免苗木窝根。苗木侧根较发达时,可选择穴植法开展造林工作。春季是造林的最佳时间段,一般都是探墒造林。春季多风且干燥的趋于中,可以在雨季进行造林工作。原床切根需要在苗木造林前14d 内进行,有新根分化时及时起苗造林,可有效保证造林成活率和较好的生长势,从源头上防止成林后的衰退。

2.3 加强苗木保护

在移植樟子松幼苗时要做好护根、护芽工作。幼苗的地下根系比较纤细,容易折断和干枯,在挖苗时要尽量离根系远一点,确保土穴足够大,避免根系被挖断。苗离土后立即进行包装运输,避免长时间风吹日晒。樟子松属于针叶树种,地上部分的再生能力差,要做好顶芽保护,避免破损,否则长大后树干不直,会影响成材质量。苗木的起运要随挖随运、随起随栽,整个过程要连续进行。苗木出土后如不能立即栽植,要及时进行假植,避免根部干枯,影响成活率。每个环节都要尽量对根芽做好保护,从而避免因苗木质量不高引起的衰退[3]。

2.4 经营管理措施

2.4.1 营造混交林

通过营造混交林能提高樟子松的抗病虫害能力,增加病虫害天敌的数量,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此外,该种技术手段也能保证林内的物种多样性,是重要的造林手段之一。

2.4.2 保证植株的行距合理

在造林完成之后要及时间伐,控制好植株之间的行距。40 年左右的樟子松发病可能比较严重,应积极采取卫生伐,将一些濒死或者是枯死的树木进行砍伐,改善林分的环境。针对30 年生左右的林分,增长速度比较慢,染病程度轻,可以结合树木的生长情况适当的卫生伐。针对20 年生左右的林分,生长比较旺盛,很少受到病虫害的影响,采取卫生伐的措施即可。针对已经发病的林分,除了要将发病母树伐除之外,还应该进行块状择伐,防止病虫害的扩散和蔓延,可以栽种其他的树种,通过营造混交林来改善林分结构。如果植株的数量比较多,要控制好种植的密度,可以选择机械间伐的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2.4.3 人工修枝

通过合理的修枝措施可以缓解需求量,减少水分供应不足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也能提高病虫害的防控能力。适当的人工修枝措施不会影响树木的生长,反而会使生长量明显增加,将病枝和虫枝及时修剪干净,控制林分密度。不同树龄的修剪要求存在差异性,要结合树龄选择正确的修剪方式[4]。

2.5 控制林木密度

林间密度要求控制合理,通过间伐等措施保持林间株行距合理。早期生长年限达到40 年的樟子松林内病害发生程度一般较重,建议主要采取卫生伐等方式,将枯萎死亡的树木以及即将死亡的树木伐除干净,将其改造成为疏林草地;生长年限为30 年左右的樟子松林内树木生长速度慢,多种病害相对轻度发生,可在调节林间密度及结构的基础上辅以必要的卫生伐措施;对于生长年限在20 年左右或低于20 年的樟子松林,其生长态势好、树体健康、病虫害程度轻,需要及时采取间伐、卫生伐等措施对林间密度进行调整。如果林间已经出现病害,可采取块状择伐的方式伐除发病的樟子松树木,以避免病害在林间的进一步扩散蔓延。间伐时一定要将长势健壮的苗木予以保留,将长势低劣的树木伐除。

2.6 病虫害防治

针锈病主要危害樟子松针叶,病情较为严重时导致大量松针脱落,对樟子松的健康生长造成严重影响。感染该病后,松针会出现褪绿斑,并且斑段正面会出现一些褐色丘疹状的小点,多为成行排列,之后会转变成暗褐色。褐色丘疹对侧会出现黄白色或者是橘黄色的疱囊,大度在1.5mm 左右,成熟的疱囊破裂后会散出黄色粉状物质,之后留下一些白色膜片,然后慢慢的破裂脱落。在发病阶段,叶片会慢慢变黄并脱落,这样就导致樟子松的主枝变短,如果病情严重的话,也会导致枝干干枯或全株干死。防治过程中应当在加强检疫的同时,有效清除紫菀、一枝黄花等转主寄主,有效切断侵染源,降低发生概率。药剂防治方面,3—4 月用0.3°石硫合剂对树冠进行喷施,或喷施45%代森铵水剂1000倍液,或喷施65%代森锌600 倍液,隔10 天喷施1 次,连喷3 次便能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樟子松红斑病是我国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病害,在部分地区发生严重,造成的危害不断加剧。为了控制和减少该病的发生,须进一步加强苗木检疫工作,避免病菌扩散蔓延。及时修剪发病针叶,连同枯枝落叶集中销毁,控制或减少传染源。此外,为了有效防治红斑病,需进一步强化栽培管理工作,根据苗木生长需求定期浇水、合理施肥,促使苗木健康生长,提高苗木的抗病能力。苗木有新叶长出后,病菌孢子散发前及孢子放散盛期,可以施喷克菌1000 倍液,或者是75%百菌清1000 倍液,每隔7d 喷施一次,3 次后就能够起到良好的预防效果。

2.7 幼苗管理措施

樟子松移植后要浇1 次透水,在成活后的1 年内,生长季节要根据下雨情况,基本每2 个月要浇水1 次,如果是干旱天气中,需要对其进行适时浇水,保障幼苗的水分需求。为了提高幼苗的生长速度,需要每年施肥两到三次,具体次数需要结合具体的生长情况来决定。当苗木高度在3.5m 以内时,可以采取树盘供肥的形式,施肥时间控制在早春解冻后后者是秋梢生长期等时间段,施肥和浇水可以同步进行。幼苗生长期间要做好松根土和除根草工作,避免植株周边杂草生长过盛,影响幼苗生长。以苗木为中心,距苗5cm 下锄,将苗根部的杂草铲除干净,同时对根部周边土壤进行浅松,以根部为中心形成半径30~40cm 的圆形松土圈。对于根部的大草,要用手拔除;对于穴外影响幼树生长和通风透光的高密杂草,要及时割除。修剪时要剪除病虫枝及旺长枝,减少养分损耗,增加通风透光度,促进林地幼苗健康生长。对于第1 年移植的新苗,在入冬前要进行埋土,防止幼苗冻伤,同时防止鸟类、人畜毁坏幼苗。取林地植株周边的疏松土壤覆盖小苗,土厚高于苗木5cm,覆土要严实,避免漏风。第2 年解冻后分2 次撤土,每次撤去1/2,在4 月下旬撤完。

3 结语

樟子松是我国重要的防风固沙优良造林树种,其本身具有抗旱、抗寒以及耐瘠薄等特点,是我国部分地区防护林工程以及防风固沙建设中的主要树种。近几年来,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地区的樟子松出现大面积衰退和死亡的问题,并且这一问题的病害程度还在逐渐加深。本文通过分析樟子松衰退的5 个方面原因,提出了七种具体的改进缓解技术措施,目的就是为保护现有森林资源作出一点贡献,为生态建设添砖加瓦[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