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伟

(合浦县石康镇农业和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广西 北海 536124)

0 引言

水稻生产直接影响经济收入,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种植十分重要,传统的保护措施破坏了环境和土壤,绿色调控技术在提高水稻产量的同时,可以有效保护土壤环境和生态环境。因此,在水稻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合理应用绿色病虫害防治技术,提高水稻综合品质和产量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减少直接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病虫害,提高粮食产量。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高温、高湿、多雨等气候条件极有利于农作物病虫害的生长,严重威胁水稻生产安全,广西的水稻生产以双季稻为主,水稻主要病虫害有:条斑病、白叶枯病、稻蚜病、砻谷病、稻瘟病等。为贯彻“科学保护植物、公共保护植物、保护绿色植物”的理念,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选用生物、物理等环保防治技术,预防和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推广绿色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是当前发展绿色高效资源节约型水稻栽培的有效途径。

1 水稻病害变化

1.1 稻壳害虫

稻壳害虫是广西的主要水稻虫害种类。常规稻壳害虫虫害在7 月初开始,发生迅猛并迅速扩大至水稻拔节期,8 月下旬达到高峰。它严重损害叶子,感染茎并且不产生穗状花序。水稻空粒多,千粒稻谷总重降低明显,且稻谷总体产量较低。

1.2 稻瘟病

稻瘟病是最常见的水稻病害之一,其可在水稻整个发育期发病,具有传播速度快、短时间内可对稻田造成巨大伤害的特点。其属于一种直菌性病害,根据其发病部位及受害时期又可以将稻瘟病分为苗瘟、叶瘟、节瘟、颈瘟等,其中穗颈瘟为害最大。稻瘟病的发病诱因复杂,通常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发病率更高,广西桂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的特点,故为稻瘟病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1.3 稻曲病

稻曲病是由稻绿核菌引起的、发生在水稻上的一种病害。该病仅在穗部发生,危害稻穗上的部分谷粒。其先在颖壳的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的小菌块,逐渐膨大,最后包裹全颖壳,为墨绿色或橄榄色,最后开裂,布满墨绿色粉末。。稻曲病发生频率一般小于1%,只有一粒或多粒在病穗范围内[1],某些品种的水稻发病率较大,发病率可达10%以上,病粒可达10 余粒甚至数十粒。

2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的应用

2.1 种植前的防治

2.1.1 水稻品种育种阶段的控制

水稻生育期要严格控制水稻品质,培育抗稻瘟病能力强的水稻秧苗,提高整个稻田的抗病能力。为提高稻田产量,保证稻株间距,彻底清扫杂草和泥土,有效减少稻田虫卵,选择水稻品种时应注意品种和株距,种植应合理组织间距大小[2]。

2.1.2 保证灌溉水源清洁

稻田存在大量细菌和虫卵,应采取有效措施对灌溉水源水质进行检测。可在灌溉水源入水口安装滤网,预先过滤虫卵和杂草,减少虫卵和细菌数量。

2.2 种植后的防治

水稻种植后,需要有效控制潜在的害虫卵,若此阶段病虫害已经发生,必须采取防治措施[3]。

2.2.1 防虫灯及防虫板的安装

在稻田间隔一定距离安装防虫板和杀虫灯,利用设备照明和害虫特有的气味吸引害虫,通过防虫灯和防虫板减少害虫数量。但这种方法只能杀死成虫的害虫,对害虫卵作用不大,不能彻底消灭害虫,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害虫。

2.2.2 生化药剂喷洒法

喷药可有效消灭水稻病毒和害虫,对于某些病毒和虫卵,必须喷洒特殊的生物或化学药剂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然而,一些农药的化学成分对人体健康有负面影响,消除水稻病虫害后,一些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会残留在谷物中,最终被人们食用和吸收[4]。因此,在化学药剂的研究过程中,应在保证化学成分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上,严格控制药品的安全性。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以生产出更有效的药物来预防病虫害,确保不会对人类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2.2.3 利用天敌防治病虫害

在自然环境中,食物链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天敌是保证物种可持续均衡发展的前提之一。利用害虫天敌是防治水稻病虫害的环保手段之一,在稻田间引进青蛙和赤眼蜂等害虫天敌可有效减少病虫害。水稻的生态链是利用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构建的,通过天敌猎杀害虫,有效减少水稻害虫数量,实现生态平衡。

2.2.4 水稻养殖技术

将鸡、鸭、河蟹投放到稻田中,形成适合水田养殖和种植的混养模式。鸡、鸭、河蟹可取食害虫,大大减少田间害虫数量。同时,鸡、鸭、河蟹的粪便可作为天然肥料,促进稻田生长。需要注意的是,稻田在混作前应进行消毒灭菌,以防感染鸡、鸭、河蟹。

2.3 事后防治

事后防治是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总结和跟进。需要找出病虫害的原因,分析防治措施是否最合适,以更好地下次防治病虫害[5]。因此,政府及农业有关部门应充分重视病虫害防治工作,加大病虫害防治技术和资金投入,做好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工作。有关部门组织病虫害防治方法讲座和培训,发放宣传资料,通过多种方式推广病虫害防治方法,让更多的农户掌握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组织专门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咨询室,出现问题及时咨询种植户。通过进一步推广,提高了水稻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更加科学的防治技术。

3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的注意事项

3.1 理化诱导

物理和化学诱导的主要方法有性诱导、食物诱导和光诱导。例如,利用稻瘟病诱导剂实现了对害虫的精准高效捕获。每1~2 亩使用一盏频闪灯来杀死害虫。在稻蝗、稻瘟病等成虫繁殖季节,天黑后开灯1h,引诱害虫。理化诱导技术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在水稻病虫害防治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多数害虫具有光敏性,可在田间安装诱捕成虫,减少卵数,减少底部虫口。常闪灯主要用于捕捉稻瘟病、粘虫、螟虫、立螟等害虫。每盏灯间距80~100m,照明时间4~8h。当环境温度高于15℃时,5 月中旬开始使用,9月初结束。利用害虫的光诱导特性,利用太阳能频闪灯捕捉成虫、水稻、螟虫、稻象等主要害虫。从水稻种植到收获,往往每30~50 亩安装一盏震动防虫灯。每天晚上开灯,早上关灯,雨天除外(配备智能光控系统的防虫灯可自动关灯)。灯具和防虫袋应定期检查和清洁。

性信息素捕捉技术利用雄性昆虫对雌性信息素的引诱作用,捕捉螟虫等害虫。成虫入侵初期,在稻田设置性诱捕器,每亩设诱捕器3~5 个。随着水稻植株的生长,及时调整诱集器的高度,使诱集器的高度保持在高于水稻株10cm 左右,每月更换一次诱集芯,并定期清理被困昆虫。性引诱剂主要用于诱捕雄性害虫,如导致稻瘟病、稻瘟病等的害虫,使雌性害虫不能正常交配繁殖,减少后代,减少病虫危害。性诱捕器距地面约1.2d,间距约25m(平均每亩1 个性诱捕器)。第一代病虫捕获大约在6 月上旬开始;捕获二代时(约30d 后),需要更换饵芯。

3.2 科学用药

药用技术主要取决于农药选择、适宜防治期、应用技术、质量控制等。以国家标准《农药合理使用规范》(GB/T 8321)为依据,确定水稻科学用药农药品种选择技术方法。水稻的环境治理不是根本不使用农药,而是尽可能少用农药,禁止使用剧毒农药。当保证病虫害防治目标的基础上,选择高效低毒的环保农药,降低病虫害的抗药性。例如,吡啶用于防治稻瘟病、水稻青枯病,催产素用于防治稻壳损伤,噻唑啉用于防治稻瘟病,嘧啶酮用于防治稻瘟病,硫代氨基甲酸甲酯用于防治稻瘟病,二钠盐用于对抗田间啮齿动物。同时,应注意及时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对包装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制定相应的环境管理扶持或补贴政策,确保生物农药的推广应用。

植保无人机作为一种新型的精准高效施药技术,近年来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省工、节水、省药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植保无人机可以在喷药过程中以恒定的速度和高度飞行,连续反复喷洒。精准施药,大大提高农药利用率。每台植保无人机的日作业面积为500 亩,而人工的日作业面积仅为5亩/人。无人机应用的效率是人工应用的100 倍。同时,植保无人机可以提高喷洒效率,减少农药和水的使用。无人机植保喷雾机采用超小容积喷雾技术。药液用量1.5L/亩,人工喷药量60L/亩。与人工喷洒相比,无人机喷洒可为农民节省15%以上的农药用量和90%以上的用水量,减少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植保无人机喷洒产生的向下气流,加速叶片运动,使叶片两侧受力,施药更均匀,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特别适用于突发性、爆发性效果的防治,如水稻螟虫、稻瘟病等病虫害。植保无人机在药物、飞机分离、自主飞行等方面有效提升了药物喷洒作业的安全性。调查结果表明,该技术得到专家和农民的认可,具有显着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应用前景广阔。

3.3 稻瘟病防治

稻瘟病是最常见的水稻病害。大量关于水稻病害的研究表明,要有效防治稻瘟病,需要充分了解水稻品种和稻田的气候环境。稻瘟病发生面积小,但发病严重。因此,应将病虫害防治与生物防治方法有效结合,及时、综合防治稻瘟病,如果稻瘟病初期稻米表面出现白点,应及时对病稻喷洒农药。在此基础上,要根据水稻植株的具体情况,合理控制农药喷洒量。稻瘟病严重时,药水配比应控制在20g/30kg 左右,以保证稻瘟病不影响稻米品质,提高稻瘟病防治效果。

3.4 农业控制

选择抗病性较好的特优458、特优716、和丰优76、冀两优3885、特优776、谷优3186 等水稻品种,使用多菌灵、氯丙嗪、氯丙嗪、吡虫啉对水稻种子进行定植前灭菌以防治病虫害。在施肥管理上,氮、磷、钾的每亩施肥量分别为10~11kg、6~7kg 和9~11kg,分配比例为1:(0.60~0.64):(0.9~1.0)。

3.5 对病虫害统一防控

加强水稻病虫害监测预警。为推广实施水稻青虫防治技术,在水稻青虫防治技术示范区设立水稻病虫害防治站,开展水稻病虫害监测,主要对水稻主要害虫进行调查监测。切实加强病虫监测,及时发布病虫情报。农业植保技术人员要按照“天天调查,五天一报,重大病虫实时上报”工作制度,继续深入田间调查,及时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准确发布病虫情报,充分了解发生规律,为生态科学防控提供数据支撑。

要控制病虫发生流行。加强晚稻中后期田间管理,创造不利于病虫发生流行生态环境,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减轻虫害。

需要协同做好统一防控工作,为提高水稻病虫害快速防治能力,提高综合防治效果,绿色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示范区、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可在水稻生产关键时期开展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按照《病虫害防治信息》的要求和市、区农技部门的指导,组织人员按统一防治期、统一防治方法和措施进行防治。

明确重点病虫防治。晚稻中后期主要防治对象为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等病虫害。提倡病虫防控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协调使用各种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实施生态控害,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应急防治推广使用安全、对口、高效、经济农药。

加强技术培训和宣传。推广和推广水稻青虫防治技术应用,可组织水稻生产大户和关键技术专家参加实地观摩和培训,交流学习青稻病虫害防治技术,并通过抖音等网络平台做广告加强宣传。

4 结语

为充分发挥绿色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实际应用,农业生产技术人员必须结合本地区水稻病虫害的实际情况,合理使用各种绿色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科学研究,有效控制随时可能发生的水稻病虫害,要充分认识绿色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对水稻种植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逐步探索更多绿色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现代应用方法,为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保住人民的粮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