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利

(陕西古建园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00)

0 引言

月季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花卉品种,也被称作“花中皇后”,色彩艳丽且丰富,包括单色月季、混色月季、银边月季等,常见月季颜色有红色、粉色、黄色、白色,较多应用在各类园林景观、绿化工程建设过程中。月季在国内多个地区均有所分布,品种样式较多,花期较长,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月季花可以作为药物,在抗菌、抗病毒、抗肿瘤以及控制血糖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月季因其具备独特的价值,在市场上的需求量较大,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户选择种植月季。

1 月季白粉病

在生长季节期间,疾病是更常见的现象。无论是在露天还是在温室中,发生二聚体的概率还是比较高的,总的来说,当二聚体发生时,入侵部位主要是叶子、夜叉、墙壁等部位,主要是由于粉红色单细菌的感染,由于外观,受影响的部位会出现一层白色粉末。叶片感染初期,白色粉末斑点不显著,随着病情恶化,白色粉末的传播范围逐渐增大,从点状到粉末。此外,光叶也属于非常容易感染的地方,当叶片易受二恶英感染时,会出现翻转、皱纹等现象,如果旧叶片感染,白色粉末斑块一般为圆形或不规则斑块。与年轻的叶子不同,叶子在感染后不会变形,但容易脱落和沉淀。如果感染部位位于乳间、开花等地方,对月球植物的发育影响很大,严重时可直接导致月球开花植物死亡。分析病原微生物,冬季形态主要有微生物和封闭外壳两种形式,有病的胚胎,叶子等。作为菌丝体存在的主要区域,冬季分支周围也将存在封闭的外壳,当第二个春天到来时,病菌开始发芽,随着月季的增长,病原体开始逐渐转移到其他地方。研究表明,疾病的发生与外界温度、湿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当温度在17~25°C,或湿度在25%~90%时,病原菌最易形成。此外,如果在种植过程中存在照明不良和通风不良的问题,这也增加了二恶英疾病发生的可能性。月季白粉病如图1 所示。

图1 月季白粉病

2 月季生长特性

月季较为适宜在pH 为5.5~8 的酸性土壤中生长,生长区域温度应控制在15~25℃,如果温度高于30℃,会对月季生长速度造成影响,5℃以下月季会进入休眠期。月季休眠期中,能在-15℃的温度中存活。如果栽培的是抗寒能力较强的品种,可以在-30℃的温度中存活,种植区域湿度应控制在75%左右,适合月季生长。月季根系能够生长至30cm,因此在整地过程中要保证土壤深度达30cm 左右,如果土壤pH 不适合种植月季,可使用硫酸亚铁+石灰进行调节。为促进月季快速生长,可使用尿素进行追肥。需要注意在深耕土地的过程中,不要将肥料翻入土壤较深的区域,尽量将施肥深度控制在20cm 以内,如果种植区域的土质较差,应加深耕地深度[1]。

3 发病规律

3 年来,我们一直在设施温室中调查和分析种植区的月度二氧化碳制度。研究表明,在温室中,2 月中旬到春季,季节性疾病扩展到花期,2 月和4 月,疾病迅速蔓延,2 月下旬和4 月下旬有两次流行高峰,然后5 月下旬,此时平均气温16~28°C,日间湿度40%以上,夜间湿度90%~98%;该疾病发生在6 月中旬至8 月底,温度为4~29°C;秋季疾病的阻塞始于9 月中旬,疾病从9 月初至10 月初和11 月中旬至12 月初迅速蔓延,10 月初和12 月初有两个高峰期,平均温度分别为18.43°C 和15.5°C。分析结果表明,春季的二恶英疫情比秋季更为严重。春季气温15.5~28°C,适合繁殖和传播疾病,从6月底至8 月中旬,植物病害的症状完全消失,疾病停止,此时气温达到34°C 以上,高温可抑制二恶英的生长和发展;从1 月中旬至2 月初,这种疾病轻微缓慢地传播,这表明低温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长。户外种植,2015年5 月中旬病,温度15~25°C,2016 年无病。综上所述,二恶英病在干燥、封闭的环境中,温室养殖比露天养殖严重,白天温度22~26°C,湿度小于60%,夜间温度15~16°C,湿度大于90%,有利于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不同月份和季节的品种间的抗性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大多数芳香品种,尤其是红色品种都易患病,而植物管理也很重要,施肥、不当的灌溉会导致病情或恶化[2]。

4 发生特点

白粉病主要由蔷薇单丝壳菌引发,该种细菌会附着在月季上并越冬,第二年春天会继续为害月季。细菌进入月季表皮气孔内部,为害幼嫩芽,并且会在大风天气随风传播,在短时间内会大规模为害月季。除此之外,在温湿度较高的环境下会加快白粉病菌的传播速度。白粉病在5—10 月属于发病高峰期,发病后叶片上存在较多黄斑并带有白色粉末,即使月季开花,其形状与正常月季存在较大差异。如果属于园林月季,在其生长过程中会出现多次病菌侵染的现象,黄斑与正常叶片组织之间缺少较为明确的界限,为害严重会使叶片脱落。白粉病发病的同时伴有腻虫,在防治时需要观察是否存在虫害,选择合适的防治手段[3]。

5 月季白粉病的防治措施

5.1 化学防治

月季萌芽前喷施3~4°Bé 石硫合剂,或50%硫黄悬浮剂300~500 倍液,或1:1:200 波尔多液,或77%氢氧化铜(可杀得)600 倍液;萌芽展叶后喷施40%杜邦福星乳油6000 倍液,或29%吡萘·嘧菌酯(11.2%吡唑萘菌胺+17.8%嘧菌酯)1000 倍液,或60%苯醚甲环唑·醚菊酯可湿性粉剂3000 倍液,或75%肟菌·戊唑醇(拿敌稳)水分散粒剂3000 倍液,或325g/L 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悬浮剂2000 倍液,或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4000倍液,或430g/L 戊唑醇悬浮剂5000 倍液,均可有效防治白粉病。月季白粉病易产生耐药性,喷药时不同药剂轮换施用,以晴天无风的上午和下午为佳,避免中午喷施药剂,一般15d 左右喷施1 次。设施栽培月季可采用硫黄熏蒸。硫黄熏蒸时选用电热或燃料型熏蒸器,每100.0m2需硫黄150.0~160g,于傍晚温度下降后开始熏蒸,2~4h 后闷棚至翌日早晨,翌日早晨应及时通风透气,释放硫黄熏蒸挥发的气体,以避免熏蒸挥发的气体伤害月季。一般7~10d 可熏蒸1 次。硫黄熏蒸的适宜温度为15~30℃,熏蒸时不能与明火接触,否则易发生燃烧并释放出二氧化硫,毒害月季叶片[4]。

5.2 其他防治

5.2.1 选用抗病品种

在选择品种时,应充分考虑品种的抗病性,以选择抗病品种。对白罗斯斑点的抵抗力最强的是金梦、金牌、红衣主教、奥林匹亚、皇家花卉、9303 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花卉(目标)、黄金时代(‘Golden Time’)、码头(‘Marina’)、奔 驰(‘MerˉBenz’)、金 牌(‘Golden Medaillon’)和粉红豹(‘Pink Panther’)。

5.2.2 减少侵染来源

及时清除患病的树枝,叶子和枯萎的叶子可以减少感染源。在野外手术中,患者剩余的叶子应放置在带有盖子的塑料桶中,以便集中收集并在公园内设置的特殊区域及时燃烧。及时清除敏感的老化植物和薄弱的树枝。切割,收获和压缩树枝后,及时施用保护性杀菌剂以保护伤口。

5.2.3 温湿度调控

研究表明,温度范围15.3~27.5°C 适合细菌繁殖和繁殖,高温抑制白蛋白细菌的生长发育;寒冷和潮湿的夜晚,高温和干燥的白天重复循环,可能导致疫情迅速蔓延。因此,调节温度和湿度对于预防和控制月球粉尘非常重要。目前,在生产中使用的预热灯在低温下加热和加热燃料箱,在高温下使用通风和冷却以及其他措施,通过加热,通风和应用先进的灌溉方法来冷却和控制湿度。

5.2.4 药剂熏蒸预防

药物熏蒸是指加热药物后,药物的升华形成药物的微小颗粒,均匀分布在相对封闭的温室中,以抑制空气中白色粉末细菌的生长发育和月经表,达到预防和控制小细菌发生危险的目的。目前,生产中使用的大多数硫燃烧方法都将硫粉喷射到加热器上以使其蒸发。每天晚上熏制2~4h,直到第二天早上。此外,据报道,使用HY 电硫烟雾器1h 后,整个燃料箱可明显可见,硫烟雾2~3h 后可达到杀伤浓度,2~3 夜后可破坏所有二氧化碳无死角。具有用药量小,使用安全方便,成本低,对植物无害,不使微生物产生抗药性等优点,是理想的给药方法[5]。

5.3 田间管理

细菌可以在树枝,树叶和痛苦的巢穴等地方过冬。因此,冬季和早春生长季节必须进行清洗、消除和集中处理,以防止微生物的扩散和扩散;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应及时清除疾病部位;同时,加强植物管理,合理化植物密度,用抗病品种代替,改善环境条件。在温室种植阶段,为了增加通风和光透明度,温度和湿度不宜过高,氮肥不宜过大,肥料用量应适中。雨后及时排水和渗透性可防止水箱中的湿度延迟。在生产中,太阳能灯用于在低温下加热和加热锅炉,在高温下,使用通风和冷却等措施来防止二恶英的发生和发展。

5.4 加大月季检疫消毒力度

在栽培月季前需要检疫品种,检测月季是否携带细菌、病毒或者害虫虫卵,在栽植前确保月季品种的健康性。在栽植月季前做好土壤消毒工作,按照1:50 的比例配比福尔马林溶液,将其浇在定植土上,并在定植土上覆盖塑料膜,覆盖时间为7d,同时将种苗放在生根水内浸泡,选择1%硫酸铜溶液浸泡根部位置,浸泡时间为3~5min,避免根系带有病菌。

5.5 农业防治

冬季、春季结合切割及时切割病菌、病菌、病叶和病尖,注重燃烧,防止疾病的扩散和蔓延;应尽早消除最初的疾病;同时加强种植管理,提高适度修剪、合理灌浆和耐病季节的交替,改善环境条件。温室栽培时,种植时不宜过于密集,以加强通风和透光,棚内的温度不宜过高,保持一定的湿度,适量施氮肥,同时使用磷肥,增大肥效。虽然疾病应该少浇水,如果应该浇水,以避免大洪水和喷水,最好使用滴水,并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进行。雨后及时排水和透风,防止水分留在棚子里。目前在生产中,采用低温灯泡在棚内加热和加热,在高温下采取通风、冷却等措施,并通过加热、通风和采用先进的湿度控制技术来控制湿度,以防止面粉病的发生和发展。

5.6 诱导产生抗白粉病的组织病理学和生理生化机制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植物已经发展出极其复杂的机制来对抗植物中不依赖于病原体感染的疾病。当致病细菌感染植物时,它们会引起植物的一系列修饰和变化,以抵抗致病细菌的伤害。当影响小细菌的细菌感染叶子时,从入侵部位的叶子中积聚的多酚和硫氧丙氨酸等内容物是小细胞杀虫剂的主要原因。月球植物对二恶英的抵抗力是由于纤维素环的形成和致病细菌吸收器的喉咙中的乳腺阻断致病细菌的生长。研究表明,抗病植物比具有敏感疾病的致癌植物蒸发更慢。在乳头状瘤形成和诱导细胞反应期间检测到H2O2生产。野生粉红色叶片中材料的结构和强度存在差异,叶片细胞组织中存在结晶聚集,但仅在感官叶片中观察到微丝和乳腺;此外,已经确定了Titan 因子,苯丙氨酸的代谢途径及其衍生物在对抗月季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当月季被小细菌的细菌感染时,H2O2很快被观察到围绕骨髓聚集,受感染部位的谷蛋白聚集,并且接种前后葡萄糖和葡萄糖酶的表达也有显著差异;同时,提出了一种对抗二恶英的新方法—光呼吸,其中细菌和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显著增强了与光呼吸相关的3 个关键基因,ChrRBCs,ChrRBCA 和ChrSGT 的表达[6]。

6 结语

结合高效、低毒、低残留且用量少的化学农药,如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啶氧菌酯等的使用,不仅可以降低化学药剂的用药量,减少用药成本,减缓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降低抗药性风险及施药次数,还能有效控制白粉病的发生,不仅对作物安全,而且生物制剂还能有效改善叶片的色泽。建立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不仅能够节约生产成本和劳动力,还能有效防治病害的发生,最终实现保持生态平衡、节能增效增收的目的。但就生物防治、诱导抗性利用与化学防治以何种形式进行结合,还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