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青,钱嘉佳

(柳州市建筑设计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广西柳州 545000)

0 引言

柳州市中心第一高峰马鞍山因为地理位置优越,景色独一无二,成为外地来柳游客必来的热门打卡点。如今每逢节假日,登马鞍山顶观看柳州夜景的游客数量都会呈现“满员”状态,最高达5000 余人。不管是从天马广场的主山道步行上山,还是从人防通道乘坐电梯上山,游客排起长龙的景象已经成为常态。大量游客涌入,拥堵、安全和体验感问题尤为突出,引发各界关注。

1 山体概况

马鞍山于柳江南岸,东西走向,长约1500m,海拔270m,山形东西峰突兀,中间凹,形式马鞍,故此得名。图1 为马鞍山鸟瞰图。自唐宋以来,马鞍山就是柳州的名山,是历代著名的游览胜地。现地理位置优越,北面为屏山大道,左边靠鱼峰路,西临荣军路,三条城市主干道围绕如今使本就车水马龙的交通更加拥堵。山顶景色独一无二,周边有鱼峰山,江滨公园,驾鹤小桃源,文庙等。现每逢周末和节假日观看柳州夜景的游客都会爆满。山顶眺望北面是柳州半岛景观也是游客的主要观景点,此外西面能与鱼峰公园相互呼应,南面则是群山景观带[1]。

图1 马鞍山鸟瞰图

2 改造方向

现研究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对山体进行提升。目前游览的主要线路存在路面破损,台阶断裂,护栏破旧缺失,山顶的游客量大景观平台面积小,且过于拥挤,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问题。山体的设施如标识牌,指示灯,路灯,公厕等基础设施也已破旧,山脚下的业态规划混乱,高峰期游客等候时间过长,周边的停车位也远远达不到需求,目前的旅游大巴只能临时停于路边。

就拥堵、安全、体验的问题提出山顶平台扩容,登山道分流和交通管制的策略,对山顶,山道,山脚进行统一提升。而山体的整体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近期将先提高交通疏导,安全可控,提高游客的登山体验,远期在新增平台,重塑山脚的业态体系并增设停车场。

山顶范围外登山道及景观节点空间承载量计算如表1 所示。《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LB/T 034—2014),空间承载量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旅游资源依存的游憩用地、游览空间等有效物理环境空间能够容纳的最大旅游者数量。

表1 山顶范围外登山道及景观节点空间承载量计算

现在马鞍山的游客荷载量总和为9405 人。山顶改造前可容纳91~137 人改造后空间由原来137m2增至587m2,能容纳391~587 人。最大荷载由原来500 人增至1100 人。瞬时荷载由333 人增至733 人。山顶平台改造前后空间承载量计算如表2 所示。

表2 山顶平台改造前后空间承载量计算

2.1 近期改造

近期要对山体的登山路线进行交通管制,根据实际情况每逢节假日,17:00—20:30,实行单向通行、山下限流登山、山顶分段分流控人和人防电梯联动限流等方式进行客流管控,人流量控制在300 左右。高峰期:封闭东西山道设置卡点只让游客下行不上行,中山道山脚设置卡点只上行不下行。使人流上山下山分流疏导,也在东西中山道半山点同时设卡,防止在山顶爆满时已在山道内的游客继续登顶。竖井电梯前也设置分流路线引导从电梯出来的游客和西山道步行登山的游客分流,确保山道交通顺畅。制定应急疏散通道,分别于山脚、山腰和山顶增设4 处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点(物资包括灭火器具、防毒面具、扑火拖把、水带卷及配套消防枪头等),遇突发事件竖井电梯可在1min 之内到达山脚。如遇自然灾害等竖井电梯不能使用,主山道作为最短距离的下山路线,可作为快速通道在15min 之内撤离山体,与上山救援。对主要节点增设监控、广播;同时对游客反映的路灯、标识牌信息不明等问题进行提升。标识牌的形式以中式复古样式结合壮族元素为主,除指引各岔路口的标识外,还将显示当前方位和海拔高度,登山距离和救援电话的信息。现山体共配套有5 处公厕都已破旧且蹲位较少,无法满足现有游客量的需求,在山体现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提升改造,改造的样式以白墙灰瓦的中式风格为主,体现公共设施的统一性,在地勘允许的情况下人流量较大的中山道的公厕可扩容30~50m2。

山顶区域近期选择原有一处较小山顶平台空间进行扩展,使平台原本20m2的平台拓展至40m2,容纳更多的游客,也能把现玻璃平台密集的游客分流一部份至此[2]。图2 为山顶平台观景视角。

图2 山顶平台观景视角

西山道接近山顶的位置是一处废弃以久的2 层旧缆车站房,景观视角与山顶的视角相近,通过改造外立面和内部空间功能使之成为一处新的休憩观景节点,一层的大平台可为休憩茶社,在看到城市中心半岛的同时也和西侧鱼峰山的对歌平台相互呼应,二层为服务点,给山顶和西山道登山的客提供便捷。图3 为西侧旧缆车站房改造效果。

图3 西侧旧缆车站房改造效果

另外,为了丰富游客景观路线,提升游览体验,计划利用原有登山环道和休息平台,新增打卡点和标志性建筑等。针对不同年龄段游客,对东中西3 条登山道注入故事线。中山道登山时间最短,针对短途游的年轻游客,方便年前游客快速登顶,打卡留念;西山道便于中老游客休闲游,深度感受马鞍山文化与内涵;而东山道距离最长便于本地和周边的居民登山健身提高运动质量。图4 为山道绿化改造效果。

图4 山道绿化改造效果

中山道以“寻缘”为主题插入故事,贴合年青年游客的拍照需求。这条线路有较强体验性的柳州文化风情线路,能够满足年轻游客快速登顶打卡,不断增长且日渐多元化的深度体验式旅游需求,让广大游客的游览体验得到切实提升,留下深刻印象也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感受缘起—寻缘—结缘的互动过程,在登顶后游览体验则得到进一步升华。此外还将在本线路的山脚位置增设LED 的大屏幕,直播夜景的“点灯时刻”同时也能实时显示山顶人流量,气候预警等内容,满足山顶爆满情况下来不急登顶在山下排队等候的游客[3]。

西山道:结合西山道现有的八仙传说以“问道”为主题延展故事,在沿路的崖壁上增加八仙的石刻壁画,丰富山道的人文色彩,细化各休憩节点的人文景观。

东山道:山路曲折,山脚附近有一罗汉寺,也是来寺庙游客的必经之路,结合现有山路以“探幽”为主题在原有植被的基础上增补佛肚竹、黄金间碧竹,刚竹等竹类品种景观营造竹林幽静的游览意境。

2.2 远期改造

远期则是考虑在山顶东峰增设一处“U”形平台长约85m 宽约4m,钢结构玻璃平台,衔接现有的山顶活动空间。图5 为山顶平台拟建示意图。新建“U”形平台可以为游客提供了多角度的观赏点,增强了游客的游览体验感,可进一步提升马鞍山的形象,且现山顶观景区域人满为患,新增观景平台可大幅增加游客承载量。从整个山体的视觉效果上分析根据《柳州市山体景观保护规划》的城市景观廊道,从拟建U 形景观平台观景,南眺群山廊道,北观中心半岛,观景效果极佳。从对岸风情港眺望马鞍山,U 形景观平台被山体植物所遮挡若隐若现,白天不会对山体整体景观效果造成影响,夜间平台上可设置灯带,在对岸可以形成景观点。另外,现山腰上的古迹“天马山庄”也将进行修复,修复的样式将参考原“天马山庄”的历史资料和原建筑风格,修复后的天马山庄可作为游客的服务点为游客提供登山补给的服务点。另外此处空间平整视野极佳也能成为登山的一处观景点。重新修整该区域打造一处集服务和观景一体的半山休憩节点[4]。

图5 山顶平台拟建示意图

远期的另一重点在于山脚缓冲区的建设和业态的重塑,缓冲区将整合现有的绿地将部分改造成停车场以便容纳更多的旅游客车和自驾游小车停放。业态以“3+1”的业态类型进行打造,①本地美食,以热门和传统小吃打造“老味道”美食场景,提高街区的人气。②创意集市,以马鞍山为背景,刘三姐文化为依托,植入相关的文创商品,塑造独特的艺术场景。③绿色商业,打造可参与可以进入的公园式景观构建情景式带入式的商业场景。④历史场景,综合服务点内部将展示和介绍柳州历史变迁的面貌。

3 建设时序

因马鞍是市中心的热门景点所以考虑在提升期间尽可能不影响日常的游览,在建设时序上近期优先完善西山道的同时也把现有的旧站房改造成为一处景观点,施工期间封闭西山道,主山道和东山道照常使用,施工建议在旅游淡季的8—12 月。第二年的8—12 月继续进行远期的施工,将封闭东山道和局部西上道,修建东峰山顶的U 形平台和天马山庄,中山道和西山道正常运行,来年的一整年还将对山脚区域重新梳理和规划整合[5]。

4 规划建议

因城市的旅游大幅度的增长,还建议在城市范围内,选取条件成熟的山体作为城市夜景的观赏点,选取海拔303m 的峨山、海拔185m 的驾鹤山、海拔197m 的蟠龙山、海拔100m 的大惠龙山,这4 座山体都可远眺城市半岛内的夜景,可以分散到马鞍山顶观看的人流量,从而减轻大量人流给马鞍山带来的压力,也对扩展城市的宣传和文化有利。

观夜景方面,建议城市以主题灯光秀的形式,设置主体,可以是粉色紫荆满城,蓝色智慧工业,橙色美食螺蛳粉,绿色碧水绕青山等。还可设置灯光分段模式,以城市半岛的最高楼地王大厦为中心呈散射形式开启,分四阶段,每阶段间隔在1.5s,并在地王大厦外立面设置灯光倒计时。

5 结语

柳州马鞍山地理位置优越,再加上一直以来都是柳州的名山,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背景和浓厚的人文色彩,因此本次在保持马鞍山现有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安全有序,综合效益最大化的改造,可以使马鞍山容纳更多的游客量和提高马鞍山整体的游览体验感,增强该景区在全国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