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彩利,柳 能

(榆阳区巴拉素林场,陕西 榆林 719000)

0 引言

林业碳汇是通过其储存碳的作用,将CO2吸附到植物或土壤,进而降低CO2浓度的一种过程、活动或机制。森林是地球上最主要的生物群落,在固定CO2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功能。与传统的造林绿化模式相比,森林碳汇具有来源广、成本低、收益大、稳定性好等优势[1]。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由“绿化”向“固碳”转变,走生态文明之路,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意义重大[2]。

1 碳汇林发展现状

1.1 二氧化碳排放情况

CO2是导致全球温室效应最主要的温室效应因子,在全球快速发展的过程中,CO2在全球温室效应中的排放日益增多,导致全球温室效应加剧,并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安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努力提高自己的能源效率,并制定了自己的“碳中和”计划。据英国石油公司(BP)年报显示,2021 年,全世界的CO2排放(包括能源排放、过程排放、甲烷燃烧等)达到389.8 亿t,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的快速崛起,中国已经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CO2排放大国,并在世界范围内占有越来越高的比例,2021 年,中国CO2排放达到120.4 亿t,约占世界CO2排放的30.9%,与2001 年相比,提高了16.1%。我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国家,也是碳排放最主要的国家之一。近几年,我国越来越关注环境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 年9 月在联大会议上,在大会上正式宣布了2030 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3060”目标。

1.2 碳排放配额

在2021 年7 月,国家碳交易市场正式上线,以市场化的方式对碳排放进行优化配置,从而降低全社会的减排成本。根据天津碳交易中心的统计:在2022年,全国碳市场的碳排放量(CEA)在2022 年的总交易量为5088.9 万t,总额为28.14 亿元,与2021 年相比,交易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其原因是碳市场的履行时间过长,导致了市场的供应过剩和需求短缺。图1 为碳排放配额。

图1 碳排放配额

1.3 造林面积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植物具有显著的“固碳”效应,虽然仅有约30%的土地覆盖,但其碳贮量却几乎占据了土地总碳库的1/2。有数据表明,一棵树可以在一年内吸收1m3的CO2,在一年内可以产生1.62t的O2。因此,在提高林地面积和林地品质的同时,可以有效地增加林地的生态价值和对CO2的吸附能力,而且,在林业固碳技术中,其生产成本是工业固碳技术的2~3 倍,可以达到“生态效益”和“经营效益”的目的。到2021 年,我们国家的林地面积达到了34.6 亿hm2,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4.02%。在2022 年,中国已经完成了383 万hm2的绿化,321.4 万hm2的种草改良(4821 万亩)和185 万hm2的种树改良(2771 万亩),与2021 年相比都有了增长。图2 为森林面积。

图2 森林面积

2 碳汇林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 碳汇林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其作用价值不可估量,而林业碳汇是森林生态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我国目前的林业发展状况表明,人均森林蓄积量只由世界水平的15%,任然存在人均占有量不足的问题,这一问题不仅制约了我国林业现代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而且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通过碳汇林业发展可以提高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提高我国应对去气候变化的能力。碳汇林业具有很强的社会经济属性和环境生态属性,发展碳汇林可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进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林业碳汇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植树造林等措施吸收二氧化碳,减缓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变化效果显著。林业碳汇作为一种新型的低碳产品,具有高附加值、低碳化和环境友好性等特点,被认为是继普通商品林之后又一个能够在经济上、环境上产生可观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林业形式[3-5]。

有关统计资料显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每年固定的二氧化碳约为10.6 亿t,其中森林植被的固碳能力约占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总量的46%。我国森林面积超过11 亿hm2,森林蓄积量达16.2 亿m3,排名世界第一,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总量超过10 亿t 的国家。因此,中国作为“世界森林资源大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2 碳汇林业能为我国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提供重要途径

我国2020 年9 月提出的“30·60”双碳目标,其实现路径主要包括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用地结构以及碳汇几个方面。而林业碳汇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目前唯一可以大规模利用且与其他三个方面紧密结合的减碳路径。首先,增加森林覆盖面积,提升森林吸碳能力,增加森林碳汇可以达到减碳效果,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加将会给地球带来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植树造林活动是最重要的减排措施。其次,通过林业碳汇交易可以抵消温室气体排放,但由于林业碳汇项目具有自然、经济和社会双重属性,因此可以通过CDM 机制抵消部分温室气体排放量[6]。最后,通过碳汇交易还可以为我国提供一条新的经济发展路径。据统计,2020 年我国林业碳汇总产值约为686 亿元,年净收益约为120 亿元,同时林业碳汇项目可为当地农户带来增收。发展碳汇林业是我国实现“30·60”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促进我国行业转型升级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路径。

2.3 碳汇林业可为我国提供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手段

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不断加大对碳汇林业的扶持力度,将其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在《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对森林的管理,加强对森林的保护,增强森林的固碳功能[7]。2014 年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 年)》中,提出要大力发展碳减排[8]。2016 年发布《全国森林经营规划(2016—2050 年)》中明确指出要开展“精细造林”[9]。2011 年10 月《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和深圳市为试点城市,提出了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优先工作[10]。“国家碳交易”于2021 年6 月16 号正式开通,已有2000 多个发电企业参与了此次交易。在此基础上,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森林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年固碳量高达全球年平均总碳通量的50%以上,其中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潜力高达全球碳总量的10%,是目前已知的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碳汇。同时,森林植被具有固碳作用,且作用时间长、效果稳定,对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在碳储量上,森林植被固碳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碳库之一,也是所有生态系统中最大、最稳定、最长久的碳库。据估算,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年固碳总量达13.3 亿t 左右(森林固碳约占全国陆地生态系统年总固碳量的80%以上)。在国际气候谈判中,森林固碳已成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一直高度重视森林固碳工作,提出了到2050 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850 亿m3的战略目标。

2.4 发展碳汇林可以提高林地质量,促进森林碳汇能力提升

发展林业碳汇的意义在于提升林地质量,进而增强森林碳汇能力。由于人类活动影响,林地面积下降,质量降低,生态系统稳定性减弱,使得森林碳汇能力降低。林业碳汇核心是提高林地质量,增强生态文明建设质量和生态系统能力。近年来,我国社会各界对提升林地质量的呼声越来越高,通过人工造林和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有效改善森林质量和生态系统功能。如福建省率先开展了“碳汇林”试点建设工作,通过营造碳汇林、改造低效林等措施,增加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据福建省林业局统计,目前已建成了以长乐、古田、明溪、石田为主要基地的4 个省级森林碳汇示范工程,总面积近20 万亩。通过对现有碳汇林进行抚育和改造,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林地质量;通过保护原生植被、减少水土流失、造林种草等措施,营造碳汇混交林、生态防护林、水源涵养林等,增加生物多样性和提高林地生产力等方式进行人工造林和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林地质量。

2.5 发展碳汇林有助于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森林资源的国家,人均森林面积为世界水平的1/4,蓄积量为世界水平的1/3,仍然存在人均占有量不高的问题。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济和社会还处在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对能源和资源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发展林业碳汇能够有效缓解生态压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从而增加碳汇储备,降低碳排放,这对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碳汇森林的建设,不仅可以促进森林旅游和康养等行业的发展,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11]。另外,作为一种全新的以市场为导向的方式,森林碳汇的发展将会推动森林生态系统的建设,进而推动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碳汇林还能促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12]。根据测算,通过加强林业资源培育和保护、提高森林质量和固碳能力、拓展森林碳汇功能等措施,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

3 结语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林业碳汇生产国和消费国,也是全球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开展碳汇林业建设,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通过森林碳汇的开发,可以充分利用林业碳汇项目为企业提供低成本减排空间,从而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能,达到国家的能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目的;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扩大农村居民的就业,有利于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和地区间的和谐发展;加速了森林的生态化过程,增强了森林的生态服务能力,保障了森林的生态安全,使其成为一个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能够提升我国林业的竞争力,增强我国林业的国际影响,使我国的林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打造中国林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