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福妹 (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41)

0 前言

全域旅游既是一种国家战略,也是一种全新的区域发展理念[1]。按照国务院有关要求,贯彻系列文件精神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等战略部署,牌坊回族满族乡作为合肥市域乃至安徽省域极具特色斑块,在全域旅游视角下做好少数民族特色小镇规划,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民族团结,具有极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牌坊回族满族乡位于肥东县中部偏西,是安徽省唯一的“回满汉”多民族乡镇,安徽省满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也是合肥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全乡辖13个行政村,面积87.4km2,人口4.6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近6600人,有回族4800人,满族1800人左右。

1 相关概念

1.1 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的核心内涵是以旅游产业为主导,在空间和产业层面优化配置要素,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创新模式[2]。其具有空间、产业资源、交通联系、生态环境等多要素联动全域化统筹考虑等特征。

1.2 民族特色小镇

民族特色小镇重视多元文化,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优势及特殊的社会经济运行体系,村民聚寨而居,依托民族文化形成了村寨共同体,原有的特色村寨为民族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条件,通过对其功能的扩展,逐渐形成小镇形态[3]。

2 全域旅游视角下少数民族特色小镇的规划思路及重点

2.1 规划思路

以新时期少数民族特色小城镇发展实际需求和现状发展主要问题为基础,确定规划的重点内容,使规划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全域旅游”对城乡空间进行统筹布局,将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规划加以衔接,通过全域旅游规划注重保护生动鲜活的乡村符号元素,挖掘民族乡土文化根脉。

2.1 规划重点

民族特色小镇规划导向全域旅游发展与乡村建设并进,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通过对民族特色小镇的人文资源、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特色进行分析、总结和提炼的基础上,明确民族特色小镇发展目标,以规划为引领,以全域旅游为动力,以产业为基础,以民族文化为特色,实现以“旅游+文化”带动一三产业联动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也对改善乡村居住环境及配套设施提供良好的契机。

3 全域旅游视角下牌坊回族满族乡规划实践

3.1 现状建设与问题

3.1.1 区域概况

牌坊回族满族乡地处肥东县中部丘陵植被区,境内地形为岗冲交错,多具有波状起伏的特点。合徐高速南北向穿乡而过,合六叶高速东西向穿乡。牌坊回族满族乡历史文化资源悠久璀璨,乡内有古建筑牌坊、千柳村遗址、清真寺、吴氏祠堂等,其中完牌坊社区被国家民委确定为“全国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试点村”,完牌坊特色村寨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优越的区位,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发展全域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1.2 存在问题

目前,牌坊回族满族乡在旅游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在城乡建设方面,牌坊回族满族乡属于自发式生长状态,对水系、农田、林地等生态资源的利用缺乏整体的考虑,现状集镇建设用地分布散、规模小,相对集中于店白路两侧发展。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由于村庄迁址等历史原因,目前乡域内文化遗迹少,建筑风貌特色缺失,不利于民族特色文化的展示与沿承,且缺少实质性文化内涵彰显。

3.2 规划目标

以满族、回族民族文化为产业发展纽带,以集镇特色村寨为首位载体,以“民族文化+生态农业+旅游”为产业融合举措,构筑以“特色小镇+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基地+特色都市农业区”为主题的国家级民族特色小镇、国家级4A景区休闲旅游基地。

3.3 规划策略

基于牌坊回族满族乡乡村建设和旅游发展现状,在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下,为促进全乡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以下规划思路。

3.3.1 联动发展,构建少数民族特色产业链

根据牌坊回族满族乡旅游型生态城镇的性质及乡域现状资源分布特色与发展基础,依托满族、回族等民族文化资源、初具规模的现代农业资源以及田园般的自然资源,延伸以民族文化资源为核心的特色产业链,构建“民族文化展示、民族文化传承、现代农业三大核心产业与现代旅游服务业、摄影产业两大衍生产业”体系。充分利用现状特色孝节牌坊、纪功柱、回、满族风俗,挖掘、保护、展示、传承民族特色资源。

3.3.2 统筹布局,优化全域旅游空间

以全域旅游为导向,从乡域与集镇两个角度出发,统筹布局全域用地[4]。规划保留乡域内大片的农田、水系的生态格局;以独有的回满民族传统布局理念与低冲击、有机可生长的组团布局模式相结合,构筑“一轴、一带、四心、多点”的全域旅游空间结构。一轴指店白路旅游发展轴;一带为“引巢干渠—滁河”风光带;四心指众心水库生态观光区、管湾水库户外拓展区、汇景生态文化园、民族风情集镇;多点为清真寺风貌(圣泉中学);吴氏祖祠堂、草庙街市风情(农产品采购、善成寺)、多处农业观光园、生态养殖场等。

3.2.3 尊重生态,维护城乡共生关系

规划梳理优化基地生态框架,融入区域生态系统。乡域生态控制区为众兴水库、管湾水库、定光河、引巢济滁干渠及其保护范围。集镇融水叠绿,完善生态网络,通过梳理水系、营造绿色空间,结合现状自然环境特色,完善生态网络,实现城景交融。组团院落利用富有特色和乡土气息浓厚的果园、植栽组织景观,将村民的住宅掩映其中,同时铺设小径,构筑简单的小品、座椅等,形成独具特色又具备实用功能的组团院落景观。

3.2.4 差异发展,突出民族乡村风貌

规划在充分调研各民族村民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在满足其基本生活要求的前提下,各农村居民点的规划建设充分尊重健康的民风习俗。街巷庭院,延续开敞空间机理,设计融入回族、满族特色的街、巷、庭院空间,延续空间机理,营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开敞空间。建筑色彩、屋顶、门窗、装饰等采用回族、满族的建筑形式,建筑风貌中充分体现索伦杆、图腾柱、万字阁门窗、洋葱顶等具有民族风貌特色元素。

3.2.5 配套完善,乡村品质提升

对接区域服务接待体系,加强牌坊回族满族乡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牌坊回族满族乡以5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配套旅游服务设施,完善吃、住、行、游、娱、购的旅游服务体系。规划在全域内建立“集镇—中心村—基层村”三级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设施体系。

4 结语

牌坊回族满族乡特色小镇建设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在解析规划思路、规划重点的基础上,从产业发展联动、全域旅游空间优化、生态控制保护、乡村风貌特色化、完善配套服务等方面进行规划引导,以期塑造一个集“民族风情、产业特色、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于一体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和谐共融的少数民族特色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