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平,陈璐,霍晓东,李扬

(齐齐哈尔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1 地方特色的渊源与延续

《龙沙鳞爪》一书中曾记载黑龙江巡抚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奏建的黑龙江图书馆中的藏书楼建筑群共有建筑14栋,其中正房10栋,厢房4栋,总建筑面积约2666m2。1920年,将黑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省城西门外汉义学旧址(今长庚小学)迁来。后来“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日伪统治者实行“新学制”,将黑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改为齐齐哈尔师道学校并迁移到省立第一中学校址。后在抗战期间,清末藏书楼还作为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龙江支部的旧址。战争胜利后,藏书楼由黑龙江省政府使用,后又在此开办省行政干部学校,这座藏书楼的下层为行政一班主任办公室,楼上为校史展览室。后还为市委党校使用。继而改为职工宿舍,直至今日。藏书楼历史文化街区经历过战争和炮火的历练,在齐齐哈尔的教育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体现了齐齐哈尔悠久的文化、教育历史。将藏书楼历史文化街区塑造成为展示历史文化的基地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此次改造让该段历史重新走进人们视野,让更多的人了解齐齐哈尔当代教育的发展。

2 历史文化空间改造的思考

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与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与保护之间,不是相互割裂,更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有机关联、相得益彰的。国内的历史文化空间改造自改革开放后相继开始,对于历史文化的保护也逐渐走上正轨,成立了专门的历史文化方向的委员会,每年会议中对于历史空间改造方式和内容也有了不断的突破,这些都在正面推动着历史文化空间从边缘走向舞台。这条路也有许多曲折,政府、社会、百姓都在空间改造和开发中获得了相当利益,而历史文化空间的改造也是各有千秋,效果更是不能同日而语。好消息是依旧是以规划保护为主,兼顾经济效益。当然历史街区的规划不是终极保护,而是引导街区永续发展的开始。藏书楼历史文化街区是齐齐哈尔发展的独特资源,将其纳入城市发展战略的层面通盘考虑,如何进行规划,怎样才能有利于提高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有利于保护清末藏书楼地段,实现齐齐哈尔的整体可持续发展,应结合周边的空间发展需要,形成功能互动互补的独特区域,这些都是对于历史文化空间重塑之前的一个必要且关键的铺垫。

3 清末藏书楼地段的空间改造策略

3.1 捋出线索,摸清症结

清末藏书楼主体结构较完整,能基本满足现状使用要求。其余历史建筑主体结构较差,屋面、门窗破损、墙体腐蚀等现象较为突出,大多数已不能满足居住使用需求。历史街区东侧齐齐哈尔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及西侧多层民居建筑主体结构完好,建筑质量普遍较好,能满足现状使用需求。其余的民居建筑质量普遍较差,已不能满足居住功能需求。

图1 现状影像图

文物保护建筑清末藏书楼为砖木二层建筑;历史建筑十三栋清末明初居民楼为砖木一层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东侧齐齐哈尔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教学楼主体为4层,局部5层,因其所处地势较低,对文物建筑、历史建筑的视线影响较小。

历史文化街区西侧沿街居民楼以5~8层为主,沿文化大街形成了文物、历史建筑的视觉屏障,不利于历史街区的全面展示。历史街区因地表裸露、明线纵横、绿化破坏等原因,整体环境较为杂乱(如图1所示)。在此基础上,对于空间的改造要抓住一条线索,依次找到症结,逐一突破。整体保护历史街区内的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和环境要素。归根结底即:一项主题建筑,一套空间格局,一些历史建筑,一片绿化环境。

藏书楼历史文化街区占地面积约6.64 hm2,现状用地以二、三类居住用地为主,合计约占总用地的56.97%,其他有教育科研用地、行政办公用地等,主要是齐齐哈尔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齐齐哈尔市林业局种苗站等机构。对于土地利用的统计,不难看出保护由历史院落空间、与绿化空间等典型空间类型所构成的公共、半公共和私密空间,保护其原有的空间层次关系必须将不必要的私搭乱建拆除。

现状土地利用性质统计表 表1

3.2 挖掘特色,引入业态

历史地段的特色可以从地域文化、环境景观、建筑风貌等方面来进行发掘与开发。历史街区的文化特色是在当地传统和自然条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发展变化的产物,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独特性,独特的地域文化不仅是依靠街区内部空间和周边的古建遗迹而产生的,还是不同时期人们生活所留下的特色经过长时间的不断转化而形成的,是历史遗产中最宝贵的精髓,也对外来者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在清末藏书楼地段的改造中,最重要的即是如何让地段持续为城市增长活力。为此需要引入业态,而对于业态的引入也可以有多重的想法。

例如历史文化业态的引入,科普教育业态的引入,文博展示业态的引入,文艺汇演业态的引入,以及经常出现的饮食业态的引入。多业态共存是对于该项目改造中的一个特色,历史空间的塑造不应单纯的将改造变为固态实物,而城市的发展其实是液态的流动,一个空间的持续活力支撑应该固定的固态基础及随时可以改变的液态可变形空间所组成。在改造中,清末藏书楼地段充分发挥了其可能充当的角色,甚至在规划的设想中将地下空间的开发也已囊括。

3.3 优化环境,营造氛围

无论是文化特色,还是活动项目,都要落实到空间环境,这是在规划的实质中,最能起到控制作用的情况。历史街区体验氛围主要是通过道路的尺度、整合建筑与节点开放空间的关系等方面对传统街巷格局进行梳理以及对新老建筑风貌进行整治和强化,从而形成清晰可识别的城市肌理骨架。在环境优化之初要遵循因地制宜为前提、环境保护为基础、美学理论为指导。鲜明主题为特色,同时兼顾生态性和经济性。环境的塑造对于衬托主题建筑,营造亲切又活力的氛围有着直接的正关联。在平面改造上(如图2所示)力求将不相关不协调的建筑进行改造、实在无法协调即可拆除,尽可能的多利用既有建筑,而环境的优化也与主题有着直接关系,不一样的业态塑造对于主题景观也有着直接关系,三个主题即有三种不同的环境。三种环境对应着四季变幻,同时三者之间又有衔接。这样的环境不生硬,有融入感,还能在氛围营造上制造有层层递进,从低到高,从高到低的空间形态。

3.4 制定措施,保障政策

在清末藏书楼尘封的时间,有若干次机会政府都想对此地段进行改造,但因各种原因耽搁,今后在保护改造的同时,对于政策和措施上也应进行了反复研究。有几点可以作为参考:首先是加强历史街区保护的领导责任意识,同时依照法规体系,依法加强管理。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于公众参与的程度,不能只能停留于规划本身,应该进一步将原住民的夙愿与实地的方案相结合,历史上诸多将原住民迁出后的历史地段改造都以惨淡结局收尾,并没有达到保护与更新合二为一。其次是加强古建文化遗产的管理工作,设立一套行之有效,用之方便的文化遗产保护档案,对文物古迹、控制保护建筑、历史建筑建立详细的保护档案,运用计算机进行跟踪管理,及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例如航拍建模、三维激光扫描,建立数字档案等。最后是建立民间保护组织成立街区保护协会,由业主、管理部门、文化团体、专业人员和热心文化遗产保护人士等参加。其职能主要是依照真实情况提出建议,寻求最优解。另外积极筹措保护资金,在专项基金的使用上做到专款专用,将资金用到刀刃上。

图2 平面改造图

在政策上首先正确处理政府意志、专家意见、居民意愿三者的关系。毕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是公益性的存量规划,而非物质性增量规划。政府充当好街区保护的主要责任者和经济效益的受益者。合理利用资源,将工作做实。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历史街区保护实施的整体利益,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将此项工作实施下去,而不是层层阻碍。最后是在整体开发和小规模搬迁时做加法,小规模的推广扩大到整体开发,循序渐进的推动历史地段的改造。

4 结语

清末藏书楼地段具有比较完善的历史风貌、鲜明特色的前提下,不仅首先要有真实的历史遗存,这反映城市面貌的建筑、街道及院墙等物质应是历史遗存的原物,但由于年代久远,可以有少部分因为破损而进行改动或修复风格是统一的建筑,还要有一定的规模,视野范围内风貌应基本一致,这样才能构成一种回归历史的环境气氛。做到以本为本,回归真我。

在解决历史地段开发与保护问题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做到因地制宜,平衡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保留历史地段周边的文化,同时维护和重视居民本身的利益,利用各种有利于历史地段的保护和开发方法和模式,争取达到最好的综合效果,使其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