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卿 ,张杰 (华东理工大学,上海 200000)

1 传统古镇文化景观保护内涵

1.1 文化景观理论

文化景观的概念源自于德国的人文地理学。对于文化景观理论的最大贡献者是美国地理学家C.O.索尔,他将文化景观定义为“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是人类和自然景观联合作用的结果,是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结合。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文化景观的研究才逐渐引起我国学者们的关注。具有代表性的有汤茂林、韩锋、单霁翔等人从文化景观的涵义、内容、发展过程及趋势进行了初步探索,逐步建立比较清晰的概念认知基础。在对文化景观理论的研究和总结的基础上,中国学者不断提出并丰富文化景观的特性。从文化景观的定义出发,许静波认为文化景观具有五个特性,即时代性、继承性、民族性、叠加性、区域性。此外,蔡晴、王云才等人也开始研究地域性的文化景观。

1.2 古镇的文化景观构成要素

中国学术界对于文化景观构成要素的研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李和平和肖竞提出将中国文化景观构成要素划分为物质和价值系统,物质系统包括建筑、空间、结构、环境等,价值系统包括人居文化、历史文化、产业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传统古镇文化景观与一般文化景观不同,在综合考虑传统古镇的物质形式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将三河古镇的文化景观构成要素分为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

1.3 古镇文化景观保护的内涵

保护古镇文化景观的实质是保护古镇文化景观中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从而增强文化景观的原真性、区域性、继承性和整体性。同时,传统古镇的保护应坚持可持续性发展,探索激活文化景观的方法,以三河古镇为例,在分析古镇文化景观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探讨传统古镇文化景观的保护。

2 三河古镇文化景观构成要素分析

三河古镇是皖中地区独特的水乡古镇,在历史上作为连接皖南皖北的重镇,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商贾云集之处,它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下文对三河古镇文化景观构成要素分析,主要从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两个方面展开。

2.1 物质要素

2.1.1 自然环境

三河古镇位于皖中地区,总面积约2.9km2,其名因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水汇聚于此。三河古镇的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四季分明。三河古镇的地表水丰富,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条河流贯穿其中,水网密布,西部地势高,东部低,地形起伏较大。田园风光优美,河湾秀丽,水产养殖业较发达。因而三河古镇有皖中“江南水乡”的美赞。

图1 三河古镇区位图

2.1.2 空间结构

2.1.2.1 古镇街巷布局

三河古镇的街巷是沿河形成,房屋临水而建,以码头为终点、河道为边缘。古镇布局并以鱼骨型结构为骨架,目前保存完好的河北大街,由西街、中街、东街所组成,长达两千多米。还有长约250m,宽约3m的二龙街,小南河南岸的南大街以及众多小巷,其中最知名的是与杨振宁故居相连的一人巷。三河古镇街巷的大多路面都铺有青石板,不仅具有引导功能还增强了古镇的趣味。主街与河流之间的平行关系,可以较好地满足居民各种生活要求,也有利于夏季通风,减少燥热。

图2 三河古镇街巷

2.1.2.2 重要节点空间

古镇两端现存具有防御功能的城墙城门,是太平军古战场的遗迹;刘同兴隆庄是一座现存完好的清末建筑,建筑布局为五进八厢,具有皖中及徽派建筑特色;望月阁是古镇中最高建筑,共7层,登阁远眺,整个水乡古镇景色一览无遗,是一幅美丽的江南风景图;三河民俗博物馆原是明清时期大夫第是文职官员的私人住宅,采用徽派建筑风格,馆内展示了流散民间的明清家具、建筑构件,以弘扬三河文化,展示民俗风情;三县桥作为沟通肥西、庐江、舒城三县的重要陆上通道,奠定了古时三河古镇作为商贸重镇的基础。此外,明清时期的民间宅院杨振宁旧居、鹊诸廊桥、万年台等,都是古镇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这些重要节点空间与线性街道网络有机结合,并与自然环境相契合,形成了三河古镇独特的空间结构。

图3 三河古镇建筑

2.1.3 建筑物

2.1.3.1 整体建筑风貌

三河古镇现存古建筑以清末明初时期为主,其风格兼具南北建筑风格。门窗简朴精细,马头墙,青砖黛瓦具有明显的皖南特色;飞檐翘角又带着北方建筑的气息,风格独特。

图4 三河古镇建筑

①平面布局特征

三河古镇的的建筑平面布局以合院为基本的组合单元,以三合院和四合院为主,院落坐北朝南,布局中轴对称,不仅有北方的四合院形式,又有南方的天井式布局。值得一提的是,在大规模的民居中,天井周围设有环形走廊围绕,称为走马转心楼,这是江淮地区古民居独有的空间形式。而临街的建筑多为一到两层,主要有前店后宅,前店中坊后宅、下店上宅、坊宅混合四种形式。

②简洁性的建筑色彩特征

建筑的色彩不仅可以与其他建筑及组成部分相区别,还可以增加建筑的可识别性。三河建筑是由独有的这5种颜色组成;黑、白、灰、土黄、棕红,分为室内外两种不同的建筑色彩形式。三河的墙体多为清水砖,外立面小青砖竖立,沟缝清晰,不像传统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历史上三河地处楚吴之间,是南北交界之处,文化上也是南北相融,因此它的古建筑风格具有独特的地域性特征。

2.1.3.2 建筑物单体特征

在不断继承文化景观的过程中,三河古镇产生了多种建筑类型。除了寺庙、城墙、石桥等公共建筑外,其中占比最大的仍是民居建筑。城隍庙、英王府、万年台等公共建筑宏伟庄重、色彩艳丽,具有北方官式建筑的特征,而民宅和商铺则小巧简单、色彩素雅,更倾向于皖南的建筑风格。

2.2 非物质要素

三河的民俗文化资源颇丰,并融合了中国南北文化。每年春节期间,人们自发举行耍龙灯、闹旱船、踩高跷、跳河蚌舞、赶庙会等活动。端午节时,人们做粽子、玩龙船等民俗活动依然通过各种形式传承至今。三河古镇也是庐剧的发源地,享有“庐剧之乡”的美誉。还有传承多年的民俗文化活动,如婚嫁,仍抬花轿、闹花船、请“良玩”。

2009年至今,连续举办一系列展示三河文化魅力的节日活动,如“庐剧文化节”、“美食文化节”等。三河也是著名的酿酒之乡,此外三河古镇的米饺、茶干等特色美食也极具特色,传递着悠久的饮食文化底蕴。三河古镇传统手工业较发达,羽毛扇、小泥哨、木杆秤等手工制品工艺精良。

3 三河古镇文化景观演变特征分析

伴随新型城镇化的到来,新的景观元素不断涌现,三河古镇的文化景观受到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深入分析三河古镇文化景观的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明确传统古镇的现状,有助于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古镇保护策略。

3.1 外部因素及其影响

3.1.1 城镇化对古镇风貌的影响

由于三河古镇距离合肥市区较远,三河古镇空间结构基本得以延续,但原本连续的古建筑风貌却被一些新建的仿古建筑和周边的现代建筑所影响,三河古镇的整体风貌遭到破坏。其次,城镇化还导致古镇人口重构,古镇开始呈现“空心村”的现象,导致古镇发展缓慢。

3.1.2 工业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古镇周边逐渐进入工业化,其自然基底受到影响。河流水质恶化,空气污染严重,周边低矮平缓的区域逐渐被一些小工厂占据,其自然环境正遭到破坏。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古镇赖以生存的水乡环境,促进古镇景观向现代化城市景观的演变。

3.2 内部因素及其影响

3.2.1 运营管理不规范

但在景区的运营管理上,三河古镇仍存在着不小的欠缺。景区内商家缺乏管理,宰客现象严重;入驻商家业态单一,三河米饺虽为肥西地区重要特色美食,但景区内商家的重复经营不仅导致游客的审美疲劳,还会导致同质化与恶性竞争;此外,商家经营商品缺乏监管,三无产品横行,旅游商品质量差、层次低,缺乏质量保证。

3.2.2 消防隐患大

由于古镇建筑密度大,木构架建筑为主的特点,防灾避难是历史城镇开发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三河古镇的街巷狭窄,多以步行交通为主,机动车与消防车难以进入。此外,许多民居建筑转化成商用建筑后,堆叠密度增加,用电量增加,形成安全隐患。现有的道路疏散系统不仅给原住民的生活带来了不便,也给在此游览的游客和入驻的商家带来威胁,不适合三河古镇的长远发展。

3.2.3 旅游景点单一

三河古镇内部虽然有大王庙、万年台、城隍庙、英王府、望月阁等数十个景点,但景点建设层次不高,游览内容单一,缺少高质量,内容丰富的景点,缺少长距离游览线路,吸引力不足。

4 三河古镇文化景观的保护

4.1 三河古镇保护原则

从文化景观角度探究三河古镇的保护,主要是为了保护文化景观的特性不被破坏。因此,古镇的任何保护更新策略都必须以保护文化景观特性为原则。

4.1.1 原真性原则

原真性原则要求保护文化景观的真实、原始状态,这种真实原状是承载了大量历史变迁信息的原始状态,而不是盲目追求原始历史状态的恢复,而导致大量反映古镇历史社会变革的信息丢失。在采取积极维修的同时,尽量避免人工干预,保留历史文化氛围,保证信息的真实完整。此外,保护措施不能局限于物质空间层面,要拓展到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之中,增强人们对原真性文化的归属感和社会对原真性文化的认同感,让传统古镇文化景观稳定地传承下去。

4.1.2 完整性原则

传统古镇中每一个文化景观,是记载了历史信息的物质实体,而全部文化景观形成的整体,才真实体现出历史的文化氛围。传统古镇保护往往强调物质空间的保护,而忽略了文化景观完整性。古镇的保护应该是协调自然环境,空间结构,建构筑物与非物质文化的过程。

4.1.3 区域性原则

文化景观具有区域性,而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地域特征,使文化景观呈现出独特性。正如古镇的选址与空间布局是与当地的特定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相适应的,这些差异促成三河古镇独特的地域性特征。

4.1.4 延续性原则

文化景观的延续性是以非物质文化景观为基础,吸引流失人口的回归,激发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重塑古镇活力,实现文化景观的延续。当前自然环境与历史环境影响下的文化景观也必然要接受过去文化景观的影响,这使得文化景观在时代的变化中,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延续上一代的一些特征。

4.2 三河古镇保护策略

4.2.1 优化延续古镇的景观格局

三河古镇的景观格局是古镇在历史变迁下与周围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结果。古镇格局的整体保护应立足于整个古镇历史景观空间的延续。梳理古镇的景观格局,保护其空间联系,在城镇规划中建立古镇的景观空间格局,并基于整体格局,分析文化景观系统,梳理空间构建单元,重新优化文化景观单元。从而在各个文化景观单元建构中诠释具有地域性文化景观的要素格局。

4.2.2 展现古镇的文化景观内涵

为体现古镇文化景观的价值和内涵,让居民和游客体验到在文化景观的物质表象和价值内涵的联系,必须要强化文化景观遗产的文化解读。三河古镇的宗教文化、抗战文化、和新时代的宜居文化是文化记忆的典型例证,在文化景观中得到诠释和呈现,可通过标语标牌、景观系统、体验系统、表演展示等手段来实现。

4.2.3 创造丰富的文化景观边界

历史城镇文化景观整体性保护必须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对于古镇内外的地形地貌、河流水系、荷塘农田、林木古树和自然风貌均应从总体上予以保护,不得造成破坏或人为改变,破坏古镇尺度的建筑物应合理拆除。应定期保护和培育古树、林木,并定期保护水源。现状水系应妥善整治,在局部节点位置可结合古树、景观小品,形成绿化园林空间。并加快完善景点建设,针对旅游者的需求,整合资源,成立专业的管理机构,精心串联景点,完善景点配套设施。

5 结语

三河古镇作为特色小镇和历史文化名镇双重特性的古镇,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三河古镇作为安徽省皖中地区重要的旅游资源,加强区域旅游发展和经济建设是必然趋势,并且作为历史文化名镇,不仅需要注重三河古镇的历史延续和文化传承,更重要的是重建有利于当地居民的和谐人居环境。通过对三河古镇现状资源,文化景观构成要素及演变特征的分析,发现三河古镇存在的一些发展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塑造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文化景观,为传统古镇文化景观的保护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