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稳 (同济大学,上海 200092)

1 引言

为了支撑梁等其它上部结构而伸出的短悬臂构件,被称作牛腿。由于构造简单,制作方便,牛腿在建筑、水利、桥梁等工程中应用广泛。

牛腿承受的荷载较大,且多为动载,是结构的关键节点。牛腿与柱交接位置截面高度显著变化,呈现为典型凹角形状,受力状态与连续结构有较大差异;同时,牛腿剪跨比小,剪切变形在牛腿总变形中不可忽略,集中荷载和边界条件对牛腿应力场有显著影响。因此,不能采用传统梁理论分析牛腿力学性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1]规定了牛腿构造要求,将使用阶段不出现斜裂缝作为牛腿尺寸限制条件,基于三角桁架模型提出牛腿配筋计算方法,但是该方法偏于保守,与国外《ACI318-11》[2]等规范相比,存在一定差异。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牛腿试验成果,结合现有研究理论,探讨牛腿计算方法的适用性。

2 牛腿破坏形态和力学性能研究

根据剪跨比(λ)大小,可将牛腿分为λ>1的长牛腿和λ≤1的短牛腿[3]。长牛腿受力与悬臂梁接近,可按悬臂梁计算理论分析;短牛腿(以下简称牛腿)是工程中更为常见的构造形式。牛腿与悬臂梁受力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对于悬臂梁,从固定端至加载点,顶缘纵向钢筋应力和底缘混凝土压应力逐渐减小。牛腿试验则表明:从固定端至加载点,牛腿纵向钢筋应力基本保持不变,与桁架中的拉杆类似;加载点与固定端下缘形成斜向受压区,分布比较均匀,与桁架中的压杆类似。②牛腿顶缘1/3高度区域内,纵向钢筋均能在极限状态下发生较大形变而作为受力钢筋。因此,荷载和支承条件对牛腿应力场和受力性能有显著影响,不能将牛腿等效为悬臂梁,而应充分考虑牛腿的局部效应。

2.1 破坏形态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原冶金部建筑研究院牛腿试验组[3-6]开展了大量有关钢筋混凝土牛腿的试验和研究。对于仅承受竖向荷载的混凝土牛腿,根据剪跨比大小,破坏形态分为以下3类:①λ>0.75时,斜裂缝随着荷载增加,逐渐向受压区延伸,但几乎不出现分支,直至发生压弯破坏,破坏时刻,钢筋屈服,受压区混凝土压碎;②0.1≤λ≤0.75时,在第一条斜裂缝出现后,随着荷载逐步增加,牛腿内产生大量短小的斜裂缝,并逐渐贯通,导致混凝土剥落,发生斜压破坏。部分牛腿试件在斜裂缝出现后,不产生短小斜裂缝,而是随着荷载增大,斜裂缝出现分支,试件因此破坏,破坏时刻,斜裂缝间混凝土达到棱柱体抗压强度;③λ<0.1时,加载点与柱交接面上产生多条短斜裂缝,最终牛腿沿该交接面剪切破坏。

图1 牛腿基本破坏形态

王有为等[7]研究了水平荷载对牛腿破坏形态的影响。研究指出,混凝土徐变收缩及温度作用引起的水平荷载较小,不会导致牛腿破坏形态的改变;但是,当地震作用引起的水平荷载大于竖向荷载时,牛腿可能发生斜拉破坏。

2.2 牛腿力学性能研究

丁彦斌[3-6]研究了配筋方式对牛腿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纵向钢筋及斜向钢筋对牛腿斜裂缝的出现基本无影响;增加纵向钢筋和斜向钢筋用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斜裂缝开展,提高牛腿承载力,随着牛腿剪跨比减小,斜向钢筋对牛腿承载力影响逐渐降低。

为研究牛腿抗震性能,王有为[7]制作了28个牛腿试件,指出反复水平荷载将导致牛腿强度、刚度和变形能力下降。苏三庆[8]建议在纵向钢筋下布置水平箍筋,防止牛腿出现斜拉破坏,增加牛腿承载力和延性,从而改善改善牛腿抗震性能。2002年,袁保禄[9、10]通过 50多个牛腿试验数据,得到牛腿滞回曲线。研究表明,随着纵向钢筋配筋率减小,牛腿刚度和强度略微降低,但滞回曲线稳定,滞回环所包围的面积逐渐增大,耗能增大。合适的配筋率对牛腿抗震性能有重要意义。

鉴于实际工程中牛腿剪跨比较小,李建华[11]基于9个小剪跨比(λ≤0.3)牛腿试验数据,指出牛腿的抗剪强度对小剪跨比牛腿承载能力起控制作用。牛腿的抗剪强度由钢筋的销栓作用、裂缝界面混凝土的咬合作用、裂缝下端剪压区混凝土传递的剪力等三部分组成。随着纵向钢筋配筋率增大,钢筋销栓作用显著,牛腿有一定程度提高。

为了进一步研究钢筋配筋率和斜向钢筋对小剪跨比牛腿(λ≤0.3)受力性能的影响,张思洲等[12]制作了56个钢筋混凝土牛腿试件。试验结果表明,小剪跨比牛腿的裂缝几乎为正裂缝,小剪跨比牛腿破坏时纵向钢筋屈服,斜向钢筋应变仅为纵向钢筋应变的45%~51%,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为充分利用钢筋强度,防止牛腿发生脆性破坏,该研究限制了最大最小配筋率。陈礼和等[13、14]对22个小剪跨比钢筋混凝土牛腿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牛腿承载力随混凝土强度等级线性增大;相同荷载下,随着剪跨比增大,纵向钢筋的应变增大;牛腿承载力与剪跨比负相关。

3 牛腿承载力计算方法

将混凝土和钢筋等效为桁架的压杆和拉杆的桁架理论,是早期混凝土牛腿力学模型。随着计算理论的发展,剪摩擦理论[15]、拉压杆模型[16、17]、内力求解法[18]、塑性理论[19]等被用于牛腿力学性能和承载力分析。剪摩擦理论可以较好解释剪力传递机理,拉压杆模型与牛腿试验现象吻合,应用最为广泛。

3.1 桁架理论

1965年,Kriz,L.B.[20]建立了牛腿内钢筋和混凝土压杆组成的三角桁架力学模型,初步确定了混凝土牛腿承载力分析方法。原冶金部建筑研究院基于试验结果,提出实用计算方法,成为《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牛腿设计依据。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指出,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在牛腿顶缘的拉力完全由纵向钢筋承担,为了充分发挥混凝土力学性能,纵向钢筋面积不宜过小,可按式(1)计算:

牛腿是结构重要传力构件,往往需要承担动力荷载。原冶金部建筑研究院指出牛腿使用阶段不宜出现斜裂缝,提出牛腿截面尺寸控制条件,此时,不需要验算混凝土压应力。经过系数调整并考虑水平荷载的影响,《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采用式(2)限制牛腿截面尺寸:

式中,Fv、Fh分别为牛腿上作用的竖向荷载、水平荷载;ftk为纵向钢筋面积;β为钢筋抗拉设计强度;h0为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β为牛腿裂缝控制系数,吊车梁牛腿取0.65,其他形式牛腿取0.8;h0为截面有效高度;a为竖向荷载与下柱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0.3h0。

3.2 剪摩擦理论

剪摩擦理论[2、15]认为,随着荷载增加,牛腿产生沿下柱端面的竖向主裂缝。极限状态下,穿过裂缝的钢筋屈服,并提供夹合力,即裂缝间正应力,假定剪力通过裂缝间骨料咬合作用产生的摩擦力传递,忽略钢筋消栓作用对抗剪承载力的贡献,裂缝极限摩擦力即为牛腿极限承载力,如式(3)所示。

牛腿截面尺寸由抗剪承载力上限值控制,如式(4)所示。

式中,φ为钢筋强度折减系数,可取为0.75;μ为裂缝界面摩擦系数,取为1.4;f'c为混凝土圆柱体抗压强度。

为防止牛腿弯曲破坏,采用剪摩擦理论确定牛腿极限承载力时,需补充计算牛腿根部抗弯承载力,弯矩M按式(5)计算。

3.3 拉压杆模型

《ACI318-11规范》等规范建议通过建立拉压杆模型确定牛腿极限承载力。拉压杆模型是一种塑性力学下限分析方法,由承受拉应力的普通钢筋及预应力钢筋组成的拉杆、承受压应力的混凝土压杆及连接拉杆和压杆的节点组成。根据式(6)-(8)分别计算拉杆 PT、压杆Pc和节点Pn强度,即可得到拉压杆模型的承载力估计。

式中,fc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βc是与混凝土强度有关的系数,对C25~C50取 1.30,C55~C80取 1.35;βn为节点界面混凝土强度软化系数,仅连接压杆的节点取0.85βc,同时连接拉杆和压杆的节点取0.75βc,仅连接拉杆的节点取 0.65βc;Acs、An分别为混凝土压杆和节点界面的截面面积。

对同一牛腿,可建立多种的拉压杆模型,如图2所示。实际结构在极限状态下能否产生足够塑性变形,使荷载按选用的拉压杆模型传递,将直接决定拉压杆模型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和安全度。Russo G.[19]建立的拉压杆模型计算方便,符合牛腿试验结果。

3.4 计算方法比较

本节选取Yong and Balaguru[21]和Foster[22]部分牛腿试件试验结果,对比《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采用的桁架理论(方法 1)、剪摩擦理论(方法 2)、Russo G.建议的拉压杆模型(方法3)的适用性,见下表。

方法1裂缝控制条件较严苛,安全系数较大,但也导致了较大的变异系数。方法3安全系数较小,变异系数最小。因此,拉压杆模型最能反映牛腿力学特点和破坏形态。

牛腿承载力实测值与计算值比值

4 总结

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牛腿研究成果,牛腿力学性能与剪跨比、纵向钢筋、混凝土强度、牛腿高度等多种因素有关。通过牛腿试验结果对比国内外主要牛腿承载力计算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建议的计算方法具有较高的安全系数,拉压杆模型则与试验结果最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