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艺 (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战略发展处,广西 桂林 541004)

1 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概况

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湘桂走廊”西南端,南岭山地西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0′~110°40′,北纬24°40′~25°40′,总面积1159.4km²,流域涉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行政管辖区域的6县6城区。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为国务院1982年批准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也是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漓江风景名胜区得名于漓江在风景名胜区内自北向南穿越。

2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就是指形成较早,拥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当得到保护的村落。

图1 位于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范围内的7处传统村落分布图(图片来源:《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3-2025)》附图+自绘)

据统计,漓江沿岸分布有166座村落,其中位于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范围内有2处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7处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至今保存较为完整,“天人合一”“因地制宜”这些古老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这些传统村落的选址、村落布局、形制特征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因此,对这些传统村落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内传统村落存在的问题

3.1 大量空心村的出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率从2002年开始,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迅猛发展。截至2021年5月,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

城镇化是导致“空心村”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漓江风景名胜区内的古建筑普遍存在内部采光不足、缺乏必要的厨卫设施,原有的传统民居已不再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再加上原住村民保护意识薄弱,村民急迫地想改善生活品质,搬进“洋楼”居住,造成村民新建的住宅多向村外发展或者沿老村周边发展,老村的老房子空置,造成了大量的空心村。据调查,就桂林地区而言,几乎全空的传统村落已接近十个,呈半空状态的村庄不在少数,局部空的村落几乎随处可见。可见,城镇化的进程是一把“双刃剑”,是社会经济转型的迫切需要,却也使得传统村落聚落文化随之失落,中国社会传统沿袭数千年的邻里和谐共处的观念日益淡化。

3.2 自然灾害与人为破坏

3.2.1 自然灾害

图2 柘木禄坊村内破旧不堪的老祠堂(图片来源:自摄)

图3 高田龙潭村内常年无人居住的老屋(图片来源:自摄)

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内的传统村落古建筑大多为泥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很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侵袭。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位于广西北部的暴雨区,该区域暴雨集中、频繁且强度大,尤其是当3-8月降雨集中的时候,很多古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导致屋面漏雨,而后导致梁椽糟朽,在一场暴雨后就墙倒屋塌,又由于无人维护修缮,坍塌后慢慢地就被风雨侵蚀殆尽。火灾对泥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房屋的破坏更甚,造成传统村落古建筑大面积烧毁,如2014年4月6日束河古镇的大火摧毁了10间木结构铺面;十多年前,灵川迪塘明清传统村落的毓水培风楼及连片的南侧古民居一并被烧毁;阳朔朗梓传统村落中一座最精美的古建筑的后堂壁被烧毁等。除此以外,还有山体崩滑、洪涝灾害等自然灾害的破坏。

3.2.2 人为破坏

由于特殊的历史时期的政治因素,我们可以在古建筑的大门、墙壁上看到大量的红色标语、头像等;在祠堂、会馆等重要的公共建筑上装饰精美的木雕、石雕等被人为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文物保护立法及人们的保护意识没有跟上,又受到利益的驱使,古建筑变成商品被古董贩子“外卖”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屋内很多做工精美、极富艺术性的木质门窗、砖雕石刻等内拆的建筑构件也被“肢解”拆卖,这样的行为无疑对古建筑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创伤。

3.3 古建筑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3.3.1 古建筑保护问题

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一个最普遍的现象就是传统村落缺乏科学规划,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规模的不断增长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乱搭乱建现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例如,有些村民为改善生活居住条件,将内部空间采光不足、缺乏必要的厨卫设施的古建筑进行加建、加层改造;一些居民直接将古建筑拆除,在原地基上建设新房;有些村民直接紧贴着古建筑新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新楼房。这样杂乱无章地建设,严重地破坏了传统村落的原有格局、传统风貌和历史文脉。

3.3.2 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传统村落因其厚重的文化气息、优美宜人的自然风光受到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都市人的热烈追捧,满足都市人返璞归真的追求。在这样的契机推动下,传统村落旅游蓬勃兴起,势必使当地村民的经济收入增加,也会使当地村民意识到保护传统村落、传承传统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但是,没有科学规划的传统村落,为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大量招揽游客,在村内肆意地新建农家乐、层数高体量大风格混乱的“洋房”就会打破传统村落沿袭百年的风貌,并给环境带来较大的压力,破坏脆弱的生态平衡。

3.4 资金问题

图4 2014年4月6日束河古镇火灾(图片来源:网络)

图5 柘木禄坊村内一处被风雨侵蚀的古民居(图片来源:自摄)

图6 高田龙潭村一户古民居的木质门窗被拆卖(图片来源:自摄)

图7 高田龙潭村杂乱无章的房屋建设(图片来源:自摄)

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限,而传统村落的保护、修缮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当地本不富裕的政府能对传统村落投入的资金非常有限,当地村民经济收入不高,有些是五保户,甚至连维持自己的日常开销都成问题,根本无法拿出更多的资金去保护、修缮它。

有些传统村落虽纳入了文物保护体系,但因为所获资金太少了,或资金无法到位,这些传统村落依然是无法得到很好的保护的。

3.5 人才缺失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建筑技术极大地冲击着传统营造技术,再加上之前传统工匠的经济收入不高、地位低,我国对“匠人”的尊重、保护不够,造成现在传统工匠几乎到了无处可寻的地步。作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兴坪云庐酒店为了修旧如旧展现老房子的原貌,是从江苏一带聘请的工匠;灵川某景区为了建造传统民居,从江浙一带请了个八九十岁的老工匠过来,并给他配备专业的团队,负责老工匠的生活起居,让老工匠告诉年轻工匠们应该怎样施工建设。

4 以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重点景区高田龙潭村为例

4.1 地理位置

龙潭村位于阳朔县高田镇,距离月亮山景区仅1km,距离阳朔县城约9km,距离桂林市约76km,属于桂林漓江风景区重点景区范围。龙潭村现有148户,共计563人。高田龙潭村于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4.2 村落文化

龙潭村始建于明朝万历10年(1582年),以“徐”姓为主,民族主要为汉族、壮族。种植砂糖橘、沙田柚,发展旅游业为该村的支柱产业。

4.3 建筑群落空间特点

龙潭村尚有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的明清时期古民居46座,整体以徐氏宗祠为中心,略呈街巷式布局,民居之间以青石板路面相互连通,属清式家庭聚居式村落的代表。这些古民居背山面水,坐东朝西,布局讲究,多为砖木结构的二层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墙体使用青砖砌筑,屋顶盖青瓦,通高约至9m(含屋脊高度达10m左右),两进三开间,屋内房间多以木板相隔,花格窗镂花刻鸟,雕刻精美,栩栩如生。这些古民居至今基本保持原貌,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共生共存关系,有较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

图8 高田龙潭村入口处新建“洋房”(图片来源:自摄)

图9 高田龙潭村区位图(图片来源:《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3-2025)》附图+自绘)

图10 高田龙潭村内一处保存完好的木雕门扇(图片来源:自摄)

图11 高田龙潭村内保存完好的柱础(图片来源:自摄)

图12 高田龙潭村规划界线图(图片来源:卫星图+自绘)

图13 高田龙潭村建筑风貌(图片来源:自摄)

龙潭村村内古建筑大部分为明清建筑,基本都是整体风貌保存较好的土木或砖木结构,但由于年久失修、自然侵蚀与人为破坏、保护资金的匮乏,部分古建筑或成了无人居住的危房,部分古建筑或被村民私自扩建,更有甚者直接被拆旧建新,致使传统村落的整体风貌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古建筑内部采光不足,缺乏必要的厨卫设施,人畜混居的现象致使村落的卫生条件差,从而影响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延续;龙潭村内建筑密度较高,原有巷道狭窄,古建筑防火能力差等,这些都已不再适应现代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4.4 主要治理措施分析

龙潭村位于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重点景区范围内,该村内景观格局基本保存,一些重点地段的建筑景观特色鲜明,但村落整体建筑风貌一般,被划分为二级保护特色村镇。根据《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3-2025)》的相关要求,划定龙潭村核心保护区范围、控制区范围,对该村进行风貌整治及古建筑修缮,特别要注意对古建筑木质门、窗等精美雕花进行保护与维修。应结合风景旅游的需要,在保存传统风貌的同时逐步整治改造,采取外装修材料更换、改变色彩、层数消减等措施,使村落传统风貌统一协调,突出遇龙河沿岸的乡土文化特色。同时,可结合“智慧桂林”建设,对龙潭村进行旅游营销。

5 案例的启示

通过对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范围内重点景区内的高田龙潭村的现状分析,找出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内传统村落普遍存在的问题;应在严格遵守《风景名胜区条例》《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3—2025)》的前提下,寻找具有普遍性的适用办法,简单概括为以下几点。

5.1 大量留白,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

《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3—2025)》的总目标就是“充分保存和风景保护风景区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生态系统,真实完整地体现桂林漓江的历史文化、科学研究和风景审美价值”,按照保护和利用程度的不同,将漓江风景名胜区进行保护等级划分,并提出了详细的分级保护内容。因此,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内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具体实施的方法、措施都应按照《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3—2025)》规定执行。

写意山水画讲究“留白”,漓江风景名胜区这幅大型实景山水画更是讲究“留白”。一定要在环境承载力限度内,以适当的方式和速度,在适当的空间和时间,发展漓江风景名胜区的旅游事业。

5.2 空间控制,还原传统村落风貌

应注重保护漓江风景名胜区内传统村落风貌的整体性及文化肌理,使当地民俗文化和现代文化相融合,对古建筑外部进行修缮,内部进行改造,完善村庄内基础设施建筑;同时,还应加强周围农村居民点建设管理,出台民居建设风貌导则,规范民居建设,控制建筑风貌。

通过以上方式,使传统村落与漓江风景名胜区协调发展。同时,还能聚集当地村民的“人气”,使村民愿意、乐意、满意地在传统村落内生活下去,这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一种“原生态”的传统村落气息,体现参与性原则。

5.3 精品改造,充分利用“桂林元素”

在对传统村落改造时,保持外观维持传统风貌,内部改造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增加现代化设施。通过风貌地方化、设施现代化、服务国际化,运用漓江画派、清水石、画扇、石刻等“桂林元素”作为装饰,使“最土”与“最潮”相结合,营造低调内敛的度假环境,打造国际一流的精品度假式景区,达到吸引国内外高端游客的目的。

5.4 整村租让/搬迁,保护与发展新模式

整村租让/搬迁模式是通过统一开发的方式对传统村落统筹地进行整治规划,在对传统村落风貌的控制、美化景区环境、优化旅游次序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对疏解漓江风景名胜区内的人地矛盾具有代表示范作用,对保护漓江风景名胜区自然资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保护与开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