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听,翟博文,包晓佳,吴露莹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2021年6月26 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中强调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要强化教育功能,围绕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重大节点,研究确定一批重要标识地,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传授红色精神是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工程造价管理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育人精神来源。

1 红色文化的界定及其对造价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1 红色文化的定义

红色文化主要是指在革命战争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带领下,在反帝反封建的艰苦斗争过程中,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国家统一和富强,涌现出来的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和人民创造的文化,即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统称[1]。从内涵上看,红色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红色文化是指凝聚在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对人民有教育意义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等各种文明形态,包括各种革命精神、英雄事例、革命遗址及文创产品等。狭义的红色文化是指体现社会方向和目标的某一具体文明形态。因此,红色文化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它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至共产主义最终实现的整个历史进程中的先进文化。

1.2 红色文化的特征

红色文化对传承我国主流意识,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全民族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发挥着价值引领、时代验证的作用。它具有以下鲜明的特征:一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科学指导,体现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的先进性;二是在反帝反封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解放过程中,不断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三是由广大人民创造又服务于广大人民的大众性;四是不断与时俱进、兼容并蓄的时代开放性;五是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性革命文化运动的产物,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蕴含着党的政治意识形态[2]。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以人类文明优秀文化的赓续和传承,是我们要倍加珍惜的重要文化资源。

1.3 红色文化对工程造价人才培养的意义

在工程造价管理中,工程项目投资“三超”严重,建筑行业利润率明显低于工业行业平均水平,工程项目亏损现象突出,工程造价合同纠纷呈现增长态势。工程造价管理水平不高成为制约建筑行业可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这既与我们工程造价人员专业业务素养不够高存在很大的联系,又与我们行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感缺失、社会责任感薄弱密切相关。比如,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时,不结合项目的功能定义和范围描述,不进行广泛调研,生搬硬套类似项目,导致投资估算偏离实际。在项目招标策划中,在不分析项目具体情况和建设单位造价管理目标的情况下,直接套用其他项目招标文件和合同文本,导致工程造价控制风险未能合理避免。在工程结算中,不按照项目施工情况,不遵守计量计价规则,虚报、多报工程造价。这些现象背景并不是简单的人员工程造价技术和能力不足所致,背后的本质是职业道德缺失、工匠精神缺乏、职业信念不足。红色文化彰显着革命先辈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操的光芒,具有极高的政治教育价值功能。在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中,通过课程思政的模式将红色文化纳入专业课堂教学,使同学们在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和理想信念的教育中,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根本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工程造价管理红色文化界定及意义

2.1 工程造价管理红色文化定义

红色文化内容非常丰富,中华大地上的每一处革命遗迹,纪念馆内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都是一个个鲜活的育人教材。工程造价红色文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凝结而成的控制节约投资、成本、费用的观念意识形式。工程造价红色文化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在培训和提高工程造价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理解并遵守不同阶段的职业规范和要求,积极履行自己的责任。

2.2 工程造价管理红色文化的特征

工程造价红色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对工程经济根本利益和要求,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承载着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大众性[3];其次它主要来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以及实现共产主义过程中,在项目投资控制、造价管理和成本管理涌现出来的文化;三是它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工程造价管理相结合后形成的产物,并会随着工程造价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创新;四是它能够紧跟建筑经济发展的潮流,体现当代工程造价管理的时代开放性。

2.3 工程造价红色文化功能

红色文化融入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教学,一方面红色文化的教育性与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相契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学习红色文化中积极向上、诚实守信、公正无私、团结合作等优良品质;另一方面红色素材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学生崇高理想、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使学生在课程思政的引领下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4];此外,红色文化的勤俭节约精神融入到工程造价人才培养中,有利于培养专业学生节约投资、成本的意识,避免浪费的习惯;四是红色文化中人民利益至上的精神融入到工程造价人才培养中,有利于更好的满足工程项目造价管理中服务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同时,它还是激励工程造价人员开拓进取、矢志不渝的强大精神支柱。

3 工程造价红色文化融入案例

在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中,利用日常的课程和课堂教学,汲取红色文化蕴含的丰富精神营养,编制专业课程与红色文化融合的教学案例,是落实思政育人理念的主要手段。因此,在此以“工程造价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为例,探索红色文化融入的方法和策略。

工程造价管理以红色文化贯穿全过程造价管理各个阶段,以服务各阶段造价管理的核心目标和措施为主要教学目标,讲解建设工程各阶段相关知识内容的同时,用典型红色案例对接本阶段的思政元素,并形成如图1的融入模型。

图1 红色文化植入教学内容模型

①在策划阶段,对工程项目科学合理的定义是前提,重在关注使用者或利用人的需求,借此可融入“人民利益至上”的红色元素。例如: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和行为准则的延安精神——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总结经验教训,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并率先响亮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当时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所以被誉为“民主的政府,廉洁的政府”。直至现在,延安精神也一直熠熠生辉,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指引着党组织带领着广大人民群众迈出前进的步伐。正如我国修建的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一号线。本着一切为了人民,永远把人民放首位的初心,毛主席为地铁筹建领导小组组长杨勇上将指点迷津,表示“你要修建地铁,又要少拆民房,可以圈着城墙走嘛!”就这样,“圈着城墙修”的北京地铁一线铺设方案正式确定。包括现在,各地修建地铁时,除不可避免的冲突外,都尽量以保护当地居民建筑作为基本准则。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中国共产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感人事迹告诫同学们,工程项目投资的目的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可行性研究和投资估算中,要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项目建设的首位,进而进行合理的项目定位,合理估算投资。

②在设计阶段,重在技术与经济的融合,通过限额设计,利用价值工程工具,对设计方案进行持续优化,实现工程不断增值。借此可融入“不能墨守成规,敢于开拓创新”的红色元素。例如:被联合国誉为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的成昆铁路是铁路史上大胆创新的里程碑。成昆铁路建设者们克服极其复杂的地质条件、尤为频繁的地质灾害、艰难危险的地势高差种种难题,从300多个方案千挑万选,以获得最优设计方案;坚持大胆创新,不仅召开新技术会议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施工方法,而且实现了栓焊钢梁代替铆接钢梁的跨越,首次分别采用悬臂拼装法和悬臂灌注法建成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梁桥[5],开创了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先河。其创新创造在节约材料、提高工作效率、发展新型结构等方面都为我国铁路桥梁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在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工程奇迹和改造自然的工程案例告诫同学们,在方案设计和方案比选中,要广泛调研,要具有创新精神,通过价值工程不断优中选优,在保持工程项目投资不超额的情况下,实现工程价值最大化。

③在施工阶段,重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化地节约工程成本费用。借此可融入“勤俭节约”红色元素。例如:历经十载,造福千秋的红旗渠水利工程。红旗渠工程总投资6865.64万元,国家拨款仅占14.94%,林县人民群众自筹占到85.06%[6]。正如当时歌里唱的:“五尺钢钎变短钎,短钎变成手把錾。手把寸铁不能丢,送到炉里重新炼,炼把大锤返前线。”[7]红旗渠的修建离不开林县人民自带生产生活用具,没有条件便自己创造条件,物资循环利用,精打细算,不浪费一分一毫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又如毛泽东、周恩来等伟人勤俭节约的故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为了革命胜利要节约每一个铜板,办公费、灯油杂费等都尽量减少,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资源用于支持革命战争[8]。延安时期,毛泽东作为党的领导人,吃的是自己种的菜,穿的是贴满补丁的朴素衣着,住的是和人民群众一样的窑洞。在课堂教学中,从红旗渠之歌、老一辈革命家反对浪费以身作则的事迹出发告诫同学们,节约是最好的成本控制措施,节约是一种态度,节约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即便是物质财富极其丰富的新时代,我们同样需要保持勤俭节约的作风。

④在运营维护及终结阶段,重在通过对设备的维护和更新,尽可能地延长建筑实体的使用寿命,最大化发挥项目价值。借此可融入“爱护国家财产”的红色故事。例如:新时代的活雷锋——铁路养路工王庭虎31年守护襄渝线最难养护线路,31年坚守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务实创新”为基本内涵的“巴山精神”。即使可以通过岗位调整搬离巴山这一艰苦工作站区,他每次都坚持留下。31年来,他养护行走的线路超过16万公里,相当于走了近13趟长征路[9]。凭借着自己的专业素养,带领团队消除铁路安全隐患,保证了线路优良运行。心中有大爱、有信念的雷锋和王庭虎,工作上以无私奉献、服务大局为灯塔,生活上以维护国家利益为个人幸福的前提,同时以亲身行为感染着更多人要爱护国家资产,为社会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类似的案例告诫同学们,项目竣工验收决算后,将由投资转化为“固定资产”,变成国家财富,需要更加爱惜建筑及设备,防止固定资产流失,实现固定资产保值、增值。

上述仅仅是以“工程造价管理”课程为例融入红色育人元素,在实际融入操作过程中,红色文化价值还需要深入挖掘,元素选择要围绕造价管理阶段性目标;围绕教育主题和课程目标引入红色故事,让学生在阅读故事中,感受红色精神内涵;呈现方式要多元化,有效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红色主题活动等方式;红色案例要对接工程造价管理的相关内容,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红色文化与工程造价人才培养的融入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不断具体化的过程,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