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君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22)

1 引言

2021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明确要求城市更新行动过程中要做到“应留尽留,全力保留城市记忆”“延续城市特色风貌”,包括杜绝“贪大、媚洋、求怪”乱象,严禁建筑抄袭、模仿、山寨行为,并积极鼓励采用当地建筑材料和形式,建设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的城市建筑[1]。安徽省作为文化大省,特色建筑创作工作的开展将对全省城市设计水平的提高、建筑设计管理能力的提升、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和传承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从本土建筑创作的目标设定、建筑创作到实施的保障措施和建筑精品打造三个方面拓展了建筑设计工作新思路,以期建设美好安徽、美丽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 安徽省建筑创作目标

2.1 地标性建筑看齐国际标准、打造国内精品

地标性建筑造型新颖、功能独特,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地区的发展、注入社会生活新理念,因此往往是一片区域的名片和标志。上世纪60年代,凯文·林奇将城市物质形态的五种元素定义为道路、边界、节点、区域及标志[2]。地标性建筑作为城市标志的组成部分,容易唤起居民认同感和访客的新鲜感。安徽地域广阔,由长江、淮河自然将全省自然划分为皖南、皖中、皖北三个部分,建筑元素丰富。随着建设发展,安徽省建造水平已有较大提高,但国际、国内知名的当代精品建筑仍然较少。从地标建筑创作思路来看,新建设的地标性建筑不应局限于追求建筑的高度和规模,更应注重建筑的地域性、技术性、前瞻性,以及是否能够促进公众交往,是否能够提高城市活力。

2.2 大量性建筑传承文脉、经济适用

世界著名建筑师艾里尔·沙里宁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建筑是可以触摸的时代记忆,保护、延续好当地的地域文化、环境风貌和建筑特色等“基因”,将对文化传承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建设数量较多的建筑如住宅、学校、医院等应当避免盲目模仿、抄袭复制等现象,在经济安全、功能完备的基础上,适当运用传统建筑元素,借鉴传统建筑智慧,杜绝贪大求洋、媚俗怪异。

3 特色识别、文化自信,鼓励建筑创作新思路

3.1 建立全省建筑风貌信息库

安徽省皖南、皖中、皖北地区的建筑差异较大,地方特色鲜明,而地域建筑创新的基础是对传统建筑的深刻解读,现存的传统建筑和相关文献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灵感与经验,完整地把握全省建筑风貌信息在建筑创作构思和完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基于全局的建筑现状调研、传统特色建筑测绘、相关设计文献整理等建筑风貌信息采集和归纳工作,具有重要价值和重大意义。

3.2 编制各地特色建筑风貌控制相关导则

加强文化传承,积极编制安徽省各地市甚至区域的建筑风貌控制规定,完善风貌保护、提升的有效途径,并打造形神兼备的安徽特色建筑风貌。严格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保护规划,将历史建筑纳入保护规划内容,加强城市历史风貌区、古遗址、古建筑以及工业遗产等各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积极推进申报设立各市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以及历史建筑,街区主管部门应牵头做好具体申报工作。对地域特色建筑风貌应及时总结汇编,建立特色建筑资源保护名录,在今后的建筑设计中科学参考当地建筑风貌。

3.3 积极开展城市设计工作

依托建筑风貌信息库内容全面考虑山、水、林、田、湖整体形态格局,加强对城市定位、历史文脉、风貌格局、立体空间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遗存,开展总体城市设计,优化城市形态格局和公共空间体系,明确城市重点区域、重要节点的城市设计控制要求。同时,在特色建筑风貌控制导则指定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城市设计体系,把握城市空间特色的总定位,明确不同地段、节点的整体要求,对城市特色资源进行系统的梳理、分类和分级,提出城市空间特色定位和管控措施,系统构建城市保护与特色空间塑造体系。

4 设计创新、品质把关,保障优秀建筑诞生与落成

4.1 加强设计管理创新

4.1.1 健全规划建筑设计管理机制

制定和完善安徽省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与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相衔接,落实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导向。坚持“适用、经济、绿色、美观”方针,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加强新建建筑与历史建筑在空间尺度、风貌色彩等方面的协调控制,彰显地域特征和时代风貌,努力创作出更多体现徽风皖韵的传世建筑精品。对于大型公共建筑、保障性安居工程以及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应严格执行最新的绿色建筑标准,并加强监管措施,确保各项优化设计有效实施。

4.1.2 积极响应“建筑师负责制”试点的开展

自2016年11月开始,我国建筑师负责制试点工作在上海、广西南宁、雄安新区、福建厦门、深圳、成都、北京、杭州等多地相继开展,试点地区充分借鉴国际经验,敢于创新,提高建筑师在民用建筑项目中的话语权和决策权,保障建筑创作者的合法权益,有效提升工程建设品质[3]。在建筑师负责制的项目管理过程中,建筑师作为工程项目的总负责人,将总体把控项目在设计、建造管理乃至竣工交付使用有效期内的各项工程要求和内容,大大提升了建筑师的责任感,有利于项目工程各阶段按计划落实到位,有利于各专业之间的积极配合、无缝对接,有利于工程管理中责任到人、各司其职,创作出更多高品质的设计作品。

4.1.3 成立建筑设计审查专家信息库

建筑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国家规范,是否能够满足使用需求,是否能从城市整体角度贯彻设计创作理念,需要专业的团队进行审核和预判,加大建筑设计方案的审查力度,并邀请设计同行专家评审,将大大提升设计水平。中国建筑学会于2015年公布了第一批专家库的专家名单;深圳市早在2012年即成立了建筑设计审查专家库,并将市内专家按专业分为建筑设计类、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类、结构设计类,同时邀请了市外和国际知名专家。借鉴以上经验,安徽省应尽快邀请省内外以及国际知名专家组织成立建筑设计审查专家库,分类管理相应工程的评审工作,随机抽取专家完成相应审定工作。

4.2 促进专业人才建设

4.2.1 培育本土知名青年建筑师

相关数据显示,在我国大型项目的招标中,“洋设计”的中标率达70%以上,加上国内建筑市场供需失衡,建筑师的工作正承受多方面的压力,青年建筑师也往往因此对专业市场表示迷茫和担忧[4]。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加强本土建筑师尤其是青年建筑师的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能够有效保护建筑师源源不断的创作热情,也有利于地域建筑文化传承的创新式表达。

4.2.2 选拔高素质项目管理人员

一座优秀建筑从设计到建成离不开多方支持,而项目管理人员的正确判断和及时沟通是保障中的重要环节。管理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不可一人决断,更不可单凭效果图对建筑方案做出决断。同时,建议促进专业人员与设计院之间对接和互补机制,配备项目设计各专业管理人员,实现设计全周期与设计人员的有效沟通。对于大型性建筑和功能较为特殊的大量性建筑,建议安排专人负责,严格保障建筑质量。

4.2.3 组建高水平施工团队

目前由于部分施工单位的管理体制和管控措施不到位、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技术人员业务水平不高等现象,施工阶段往往出现很多问题,影响建筑优秀作品的呈现,甚至造成施工安全和建筑工程质量隐患。因此,组建一批专业技术能力强、现场管理能力好的建筑施工队伍非常必要。此外,应不断加强专业施工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工作,建立分工明确、技术专攻的施工团队,如装配式建筑施工队、节能技术改造施工队等。

4.3 提升大众审美能力

4.3.1 为中小学生学习安徽建筑文化创造条件

地域建筑蕴含深刻的科学道理,凝结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聪明智慧,是值得青少年学生探索的宝藏。适时组织中小学生实地参观博物馆或安徽特色古建筑、优秀当代建筑作品,将有助于民族文化记忆的扎根和延续,加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4.3.2 为传播安徽特色建筑创作提供机遇

地域特色建筑的创作离不开优秀的设计师和识慧者,也需要建筑文化的“播音员”。建筑学等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专业素质较为全面,且具有一定创新精神,提倡学生积极开展以社区或小区为单位的建筑知识科普活动,不仅有利于自身建筑创作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建筑基础知识的普及。

4.3.3 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模式

传统模式中的建筑专业高校毕业生由于校内实际项目较少或专注于课题研究,毕业生往往难以快速有效投身实践生产任务。加强设计单位与高校的沟通合作,形成产学研机构,有利于设计人员从设计理论中激发创作灵感,也有利于高校研究人员从设计成果中检验建筑理论。

4.3.4 为大众参与建筑设计创作提供平台

建筑设计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要求设计者具备较为深厚的专业知识、文化素养和综合设计能力,而建筑设计美观与否、空间使用效果好坏等实际问题,往往只有切身参与其中的空间使用者才能够评判。因此,建议每3~5年评选全省“醉皖韵”建筑,并将设计单位人员、设计单位与评选结果挂钩,鼓励交流、敢于批判,让群众在全省建筑设计创作中真正发挥重要作用。

5 本土情怀、现代气息,打造精品建筑

5.1 发挥匠人精神

匠人往往掌握并传承一门工艺并将其做到极致,建筑师只有这种踏实、朴实、执着的匠人精神,才可能创作出让人感动的建筑作品。徽州工匠在明代期间大量出现,成就显著,部分遗留至今的技艺影响深远。徽州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精益求精、读书明理,面对困境亦能不断实现内心的自我追求。同样,现代本土建筑创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阻碍,但本土建筑师当发挥匠人精神,形成独立人格,坚持不懈地创作精品。

5.2 设定量化评价体系

一座现代精品建筑不仅应在功能、形式上较为完善,还需要有一套全面、客观的量化评价体系来衡量建筑的综合指标,如建筑能耗、人体舒适度等。如何通过设计方案、技术设备、节能改造提升舒适度、降低建筑能耗等成为现代精品建筑的关键问题。例如,在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方面,国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从安全耐久性、健康舒适性、生活便利性、资源节约和环境宜居性等五个方面对民用建筑进行绿色性能评价,每个方面均包括了详细的技术指标要求、控制项和评分项,根据评价和计算,将绿色建筑等级划分为基本级、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5]。国家绿色建筑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已对我国总体绿色建筑发展方向和评价方法做出一定要求,对于安徽省各地市,建筑节能工作任务进行进一步分解,设定深层次量化指标,并全面推进技术融合、智慧建筑、装配式建筑发展下的新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5.3 注重细节设计

建筑细部是建筑的局部构成部分,优秀的建筑作品离不开精巧的细部安排,而细节设计往往也影响作品的精致程度和施工效率。地域精品建筑更应当体现独特视角和文化品质,把握细部功能、尺度、技术和细节构成的美学意义。在积极学习、总结其他地区优秀地域建筑设计手法、领悟其精髓的基础上,认真考察本土优秀建筑细部节点,将有利于进一步确定细部的装饰或构造内涵,更好地增强建筑的可阅读性,更好地传承徽风皖韵。

6 结语

徽风皖韵为安徽特色建筑提供了良好的创作基调和艺术参考,传承优秀建筑文化、创新当代特色建筑离不开管理人员、建筑设计师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从安徽特色建筑内涵和目标、设计创作各环节保障措施以及建筑品质提升三个方面,提供了本土化和地域化建筑创作工作的拓展思路,文章主要结论如下。

①标志性建筑和大量性建筑,均离不开传统建筑元素的提取和应用;

②传统要素的识别工作,要求不断完善各区域风貌信息库、编制区域建筑风貌导则,并积极开展由整体到局部的城市设计;

③为了保障建筑设计作品从方案到实施过程的顺利进行,需要加强管理创新、人才建设,并多角度提升大众审美能力;

④本土现代精品建筑需要设计师发挥匠人精神,并制定综合设定量化评价体系,通过多方合作雕琢建筑细部。

面对安徽建筑设计工作,设计行业及相关工作者必须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积极投身到徽风皖韵建筑创新工作中来,真正提升建筑文化内涵,努力使安徽建筑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中脱颖而出,成为众多当代建筑作品中承传文化的精品和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