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彦芳 常婷

摘要:在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也进入数字化、信息化的关键时期和重要关头。本文依据数字经济发展特征,全面系统地分析数字经济时代助推乡村振兴的逻辑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阐述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仍存在基础设施、数字素养、资源获取等现实障碍,并归纳总结出可以从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户数字技术培训,统筹城乡数字资源获取渠道等可行的实现路径,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数字经济 乡村振兴 逻辑机理 现实障碍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项目“共同富裕进程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障碍约束与实现路径”的阶段性成果(JRS-2022-2002)。

一、引言

目前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为核心的数字经济,驱动着全球经济转型升级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我国在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脱离不开数字技术的崛起。与此同时,新发展阶段下乡村振兴战略也进入数字化、信息化的关键时期和重要关头。“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纲要中指出要“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随后国家五个部门联合印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对数字乡村工作开展全方位部署。可见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要牢牢抓住数字经济赋予的发展机遇和时代红利,激发数据要素对于乡村产业智能化和传统农业现代化的助力作用,依托数字技术构建农村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和基层政务管理设施,构建数字化平台加快更新农民对数字经济的认识等。数字经济发展视域下,通过部署好乡村振兴的数字经济体系和数字化发展道路,切实符合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战略要求,逐步成为驱动社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引擎,从而扎实助推乡村振兴。

已有文献针对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从多角度展开了讨论,一是数字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的逻辑框架,例如董志勇(2022)等从现实价值入手指出数字经济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多方面赋能乡村振兴,张蕴萍(2022)等认为数字经济通过数据要素、数字思维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数字化动力;二是在推动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例如殷浩栋(2020)等分析出农村地区相对落后的网络设施和服务水平影响了数字经济向农村渗透的广度和深度,钟钰(2023)等认为农村地区数字人才力量薄弱、数据共享机制不完善限制了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赋能效应;三是在推动过程中的策略选择,例如,何雷华(2022)等通过实证检验得出政策启示,要加大互联网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巩固数字红利,刘烨斌(2022)等认为要构建与数字技术相匹配的数字高效率平台,激发农民主体内生动力的体制机制来实现数字技术对乡村振兴的精准赋能。综上,与数字经济、乡村振兴相关的研究通常是从其中某个领域进行针对性描述,系统性、全方面进行分析数字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逻辑机理、现实障碍和实现路径的文献并不多。鉴于此,本文通过依据数字经济发展特征,全面系统地分析数字经济时代如何助推乡村振兴的逻辑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深入阐述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现实障碍,并归纳总结出可行的实现路径,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数字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逻辑机理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该意见首次将数据与土地、劳动、资本并列,数据被认为是一种新的生产要素。目前,以数据为核心的数字经济也被认为是全球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全球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也发生着深刻变革。涉及 5G、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通用技术,包括基于以上数字技术而形成的各类数字平台。购物娱乐、旅游出行、政务服务等涉及生产、生活的领域慢慢脱离不开数字平台的支撑。作用于生产、生活的数字经济主要是通过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来实现。将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转化为生产要素是数字产业化的目标,通过将信息技术、管理方式、商业模式进行交融创新,进而催生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最终构成完整的数字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产业数字化是将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生产环节相互融合,革故鼎新,形成产业与技术的新数字经济系统。理论框架图如图1所示。目前,我国数字核心技术攻关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举足轻重。加快以新兴数字技术为中心的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平台的构建,将数字经济领域创新活力充分释放出来,掌握住数字经济发展自主权,进而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创新发展。

为了实现经济高质量创新发展,实现过程中要坚持统筹、协调的原则。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发展不充分仍然是摆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前的突出问题。在新时代数字经济浪潮下,中央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中指出要把数字乡村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方面。数字经济依靠其数据新生产要素优势,完备的数字基础设施以及先进的数字技术加快农村产业多元化、传统农业智能化、农民观念现代化、基层治理数字化、乡村流通高效化,对应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战略要求,助推农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逻辑机理图如图2所示。

(一)数字经济培育新业态,推进乡村产业多元化

数字经济通过现代数字技术的市场化应用与推广,“数字经济+农业生产”“数字经济+乡村旅游”等创业案例不断涌现,催生出了创意农业、分享农业、众筹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在数字经济培育新业态推动乡村产业多元化进程中,电子商务发展效果显着。《2023中国农产品电商发展报告》中指出,中国农产品电商零售额突破了《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中4300亿元的目标,达到5313.8亿元。2022年农村网店达1730万家,淘宝村、淘宝镇分别累计达到7780、2429个。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连续两年突破3000亿美元大关,达到3343.2亿元。农产品物流超5.3万亿元规模,同比增长4.1%。电子商务的发展印证了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振兴。而产业振兴离不开企业支持,中国商业联合会和国美控股集团联合主办助农公益活动,帮扶10万家企业超百万产品,指导企业精准生产、培育品牌,帮助乡村企业产品加入全国优质供应链网络,同时搭建销售渠道,线上通过电商平台助力地方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助力乡村振兴。

(二)数字经济运用新技术,助力传统农业智能化

一方面,数字技术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传统模式下,农民种植理念闭塞,“人工巡田”“望天收”等传统劳作方式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数字经济时代下,通过打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让每家每户都接触到最新生产技术和完善透明的市场环境,从而提高生产者的经营意愿,逐渐扩大农业发展规模。武汉永旺农产品合作社以湖北省北斗农机精细化作业平台为基础,根据园区现场地形情况,通过1∶1建模或航拍高清图片,利用机器代替人工巡田,构建数字孪生农场,有效实现一站式、一体化、集约化管理。另一方面,数字技术有效统筹生态资源。一是对农村人居环境进行动态化系统监测。“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排放建立数字化监测机制,发挥数字平台覆盖全面、反馈及时的特点,提早排除隐患。二是精准治理农田面源污染防治问题。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精准化施肥等数字技术,推进畜禽粪便等有机物的资源化、循环化利用,发挥数字技术在控制污染防治和推动绿色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三)数字经济形成新理念,促进农民观念现代化

数字经济融入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农民观念的更迭。从农民参与感上,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的参与者和建设成果的享有者。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3.08亿,占全网网民整体的28.9%。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1.9%,较2021年12月提升了4.3%。数字生活不再是城镇人民的专利,农民也可以切实参与到数字经济生活中去。从农民体验感上,“数字博物馆”“数字乡村美术馆”、数字文创园区等数字化展览方式多样,当地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改造,让农民更多地参与到乡村民俗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传承与保护中来,农民数字文化生活体验感极大增强。从农民获得感上,农民从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上了解农业政策、学习技术、知悉市场行情。线上课堂、远程教育以及“互联网+医疗”等的发展为农民获取优质的数字化公共服务提供了便利条件,加快了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步伐。

(四)数字经济建设新平台,加快基层治理数字化

乡村基层治理是我国社会治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环节。一方面,数字化新平台提高乡村政务信息获取能力。原有的乡村治理模式主要特征为上传下达,公共需求表达不畅,会容易影响到信息全面性和工作效率。数字化政务服务平台的建立会拉近政府各层级以及乡村之间的沟通和联结,乡村各多元主体参与到数字化治理过程中,数字化治理理念、乡村治理绩效评价得到统一,为实现数据共享、数据公开创造了优越条件。另一方面,数字化新平台凸显乡村居民的主体性。数字化平台令政府信息公开更加透明,农村居民能更快速、更及时地将个人问题直达政府决策部门,使问题能够真实、有效地得到处理方案。“数据多跑,群众少跑”“村情通”“村务公开群”等数字化形式的出现,为各级政府实时获取到乡村治理数据、快速了解乡村发展状况、有效作出政策反馈提供数据平台,从而真正做到从人民角度出发,真正为人民服务。

(五)数字经济汇聚新资源,实现乡村流通高效化

推进乡村流通高效化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首先,数字经济为农产品流通提供技术平台。数字技术下形成“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无缝衔接模式,农产品市场信息可以快速准确地传递到每个销售节点,农产品供应链更加透明,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其次,数字经济加快农村对外沟通的进程。通过东部成熟数字技术与中西部乡村地区特色产业的结合,进行因地制宜的推广,为我国乡村地区数字化产业发展开拓成长空间。最后,数字经济为乡村流通高效化吸引人才。截至2022年底,累计有1220万人返乡回乡创新创业,平均每个主体带动6—7人稳定就业、15—20人灵活就业,越来越多的青年群体愿意到基层乡镇发掘特色产业,结合数字化平台推广农产品,助力推进农民生活富裕。

三、数字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障碍

数字经济为农村经济创造出崭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面对着一些现实障碍。相较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在数字经济发展大趋势下,仍存在基础设施、数字素养、资源获取等短板。

(一)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完备的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是更好的支撑乡村数字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成果显着,农村地区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取得了很大进步。然而,与城市相比,仍存在短板,主要体现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不足以及新兴数字设施普及速度慢上。在传统设施数字化改造上,可能会面临转型平台期,转型难度大、成本高。再加上由于各地信息化程度不一致,传统数字化水平存在差异,从生产模式、运行方式到服务体系等各个环节的数字化改造,都面临着数字新兴人才缺乏、资金来源不足、数字技术不适配等难题,因此需要结合乡村实际情况来统筹考虑数字区域和设施布局。在新兴数字设施推广上,“新基建”可以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5G、互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全面、高效的信息网络服务,从而振兴乡村经济。但是,新兴数字化基础设施对农村原有设备提出了较高要求。农村地区大部分尚没有建成高效率、高辐射范围、高承载力的综合农业服务平台,存在着涉及深度有限的问题,不能满足大规模互联网部署和应用的要求。

(二)农民数字素养有待提升

数字人才是连接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枢纽。在数字乡村建设道路过程中,农民参与是顺利推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所在。但目前,乡村数字人才的供给上难以满足数字乡村发展的需要,农民数字素质整体上偏低,城乡之间存在数字鸿沟。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3.08亿,占网民整体的28.9%,我国非网民仍以农村地区为主,农村地区非网民占比为55.2%,高于全国农村人口比例的19.9%。如图3所示,乡村地区在互联网普及上相较于城镇地区仍处于低位。究其原因,一方面乡村人才流失严重。乡村地区面临着越来越多中青年人口外出的情况,乡村地区通常多为老人与留守儿童,这部分群体囿于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面对新兴数字技术和基础设施的运用和操作存在着使用门槛。不少地区生产经营的农产品未能有效上网,电子商务开展不够充分以及大部分企业未能针对性地培训农村群众的互联网应用技能,造成农产品销售存在信息障碍;另一方面,人才吸引力不足。乡村经济相对落后,教育和医疗等资源缺乏,再加上就业政策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的缺乏,对于高水平数字化人才投身建设农村地区的吸引力不足,同时青年劳动力由农村地区流入城市地区,因而乡村数字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着引不来、留不住等问题。

(三)乡村资源获取存在壁垒

数据是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发展中最突出的生产要素,数据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是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和释放数字红利的关键环节。由于数据存在碎片化、接口不一致、全国标准不统一等问题,限制了全国范围内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数据流通。从乡村地区具体数字应用来看,虽然数字化基础设施一定程度上有所推进,但仍存在着农业生产经营数据获取有困难、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不完善、农民个体诉求难以快速传达基层政府等现象,基层政府在获取乡村资源存在一定的壁垒以及有效的信息传达渠道,依靠传统的基层治理模式致使乡村地区在治理决策中效率低下,使得乡村数字化转型效率大打折扣。在现实生活中,数据要素的流动依然存在多种制度障碍和标准壁垒,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机构之间的数据资源难以实现有效链接,成为制约数据要素深度发挥价值的主要障碍。即使国家一直强调构建农业农村数据平台、加快整合共享农业农村基础数据等,但由于城乡间存在“数据鸿沟”和“经济鸿沟”,乡村资源要素数字化能力不足,难以形成范围广、时效强、长序列的数据获取能力,特别是对偏远、人口稀少、居住分散的农村而言,数据利用和共享难度更大。

四、数字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为了弥补短板,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可以从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户数字技术培训,统筹城乡数字资源获取渠道等方面着手,不让数字经济成为阻碍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因素,要让全体农民享受到数字红利,跟上时代发展新潮流,共同探索乡村振兴数字化道路。

(一)改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数字乡村建设中的关键一环。着力改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稳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或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宽带通信、5G数字电视网络和下一代互联网覆盖,支持运营商对乡村贫穷偏远地区的宽带网络进行建设与运行维护工程,进一步提高乡村地区大数据网络的覆盖广度、深度,增强乡村地区与外界资源的互通能力。搭建智慧农业气象平台,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程度,推进“互联网+涉农”服务办理,促进数字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紧密融合。其次,积极推进农村传统设施数字化转型。对于智慧电网、智慧水利等,促进能源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注重传统基础设备的生产基础和产业链基础的联合打造。同时,还需要统筹好传统产业与新型产业转变进程的一致性,某些数字化转型成本较高的企业需要按照企业自身发展现状、企业未来发展规划、基本业务稳步推进转型进程。最后,从根本上改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资金问题的探讨。在政府层面上,科学分配中央与地方财政负担,合理规划中央对地方建设转移支付规模,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参与地方数字化设施建设的能动性,因地制宜设计资金投入方案,保证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稳步进行。在社会层面上,调动民间资本分担政府财政压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部分垄断行业也应向民间资本让利,从而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身于数字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去。

(二)加大对农户的数字技能培训

中央网信办发布的《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中指出“提升农民数字技能”,提高农民对数字化“新农具”的使用能力。乡村居民是数字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主体。如果在数字化基础设施基本完善的基础下,乡村居民数字素养不足,难以尽快融入数字化生产生活中,将会降低数字乡村建设效率,制约数字乡村建设步伐。所以要加大对农户数字技能培训,提高乡村居民数字素养。一方面,在不同群体中全面普及数字知识。提高基层政府干部和乡村当地人才队伍的数字认识、锻炼数字思维、学习数字技能,起到模范带领作用。发挥村委会和集体经济组织的组织引导功能,激发农民主动学习意愿。农民可以通过视频讲解以及实地讲授,让其“看得到”也“摸得着”数字技术带来的好处,再对其开展手机农业APP应用技能、新型农业设施操作、农村电商入门等培训,对于老人和低学历者等群体,进行针对性培训,拓宽数字乡村建设中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拓宽宣传渠道激发农民的创新活力。将优秀的数字化成功转型案例进行交流分享,自觉强化农民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转变传统刻板思维,鼓励农民勇于尝试新事物,激发他们克服数字鸿沟的勇气,塑造成“玩得了高科技也下得了地”的“数字新农人”,以更好地共建数字乡村,共享数字化建设红利。此外,加大农户数字技能培训也离不开优秀数字人才的涌入。因此,可以通过政策性手段鼓励和引导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就业人员、退伍军人参与到农村数字乡村建设中来,进一步提升乡村数字化水平。从优化选人、用人制度框架设计到完善配套工作薪酬和福利保障设置,推行数字人才培育政策,吸引更多中高端数字化农业种植、管理、运营人才,切实加强农村数字人才梯队建设。

(三)统筹城乡数字资源获取渠道

数字经济背景下乡村振兴需要各个主体密切合作,发挥协同效应。一是考虑将数字乡村与智慧城市统筹发展。数字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我国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2020年《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的发布标志着中国数字乡村建设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同时,拓宽城乡数字资源渠道要逐步推进智慧城市向乡村地区的数据对接。以信息化、智能化、高效化的现代数字化技术缩小城市地区与乡村地区之间数字鸿沟,加大城市乡村地区信息共享,减少城乡获取信息渠道差异化而带来的区域不协调问题。二是构建大数据综合治理平台。一方面,通过完善硬件设施和搭建软件平台,整合涉农数据,能满足乡村居民不同需求层次的数字化需求。在前期对农户数字化培训的基础上,尽量简化新型设备使用程序,降低操作难度,保持农户对数字乡村建设的信心和兴趣。与此同时,借助大数据技术,加大数据分析和数据预测网络,精准对接城市高品质、优质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提高农村产品抗风险与品牌溢价能力,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综合治理平台的搭建,整合乡村公共服务资源。教育上,建设更为安全可靠的农村教育专网,消除地区壁垒,推动“互联网+教育”模式让偏远地区学生也能便捷地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医疗上,实现乡镇卫生院的互联网快速接入,试点推进部分县级医院远程医疗工程,通过在线问诊、电子处方,建立乡镇就医专属通道,节约病人就医的距离成本,利用数字化技术提高农村医疗均等化进程,增进农村人民福利水平。在政务服务上,乡村治理有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建立“数据管理”“数据说话”“数据决策”的乡村大数据系统,构建面向各级行政村的便民服务栏目与民意收集栏目,通过大数据系统实现县乡政府与村民的实时互动,便于政府快速掌握社情民意并做出反馈,及时调整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推动实现乡村治理精准有效,引领乡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张蕴萍,栾菁.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理论机制、制约因素与推进路径[J].改革,2022(05):79-89.

[2]贺卫华,赵琭嘉.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36(06):14-21.

[3]高淑娟.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J].南方农业,2022,16(16):175-177.

[4]董志勇,李大铭,李成明.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关键问题与优化路径[J].行政管理改革,2022,(06):39-46.

[5]殷浩栋,霍鹏,汪三贵.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现实表征、影响机理与推进策略[J].改革,2020,(12):48-56.

[6]赵成伟,许竹青.高质量发展视阈下数字乡村建设的机理、问题与策略[J].求是学刊,2021,48(05):44-52

[7]卞民德,叶琦,戴林峰.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N].人民日报,2022-09-25(001).

[8]钟钰,甘林针,王芹,杜焱强.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特点、难点及进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03):105-115.

[9]王海倩.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21):11-13.

[10]王家庭,李云豪.共同富裕目标下数字经济推动乡村振兴的机制、问题与对策[J].创新,2022,16(06):13-23.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