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阳

(1.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100879)(2.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北京 100073)

1 中美网络电影的内涵与分类

关于中美网络电影的内涵,可以从历史脉络和产业形态两方面进行描述。2010年网络微电影 《老男孩》上线,标志着中国网络电影艺术形态初具雏形。2014年爱奇艺主办“网络大电影成就梦想”高峰论坛,就当下网络平台上各种网络影片发展前景首次提出“网络大电影”的称谓概念。201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全面实行,要求网络大电影与院线电影审查标准统一,为中国网络电影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2019年首届中国网络电影周在成都举办,爱奇艺、腾讯、优酷三大视频平台共同呼吁:给“网络大电影”正式摘“帽”,将“网络电影”作为通过互联网发行的电影统一称谓确定下来。至此,中国网络电影发展历经“萌芽”“初创”“丛生”“去繁”“成型”几个阶段后初具艺术形态,在产业规模方面,形成爱奇艺、优酷、腾讯三足鼎立局面,占据国内全网总量的91%份额。

表1 2020年中国网络电影基础数据表①

表2 2020年国内各平台网络电影数量统计表②

表3 2020年国产网络电影分账票房前10名③

表4 2015至2019年Netflix公司网络电影创作发展情况

美国网络电影发展可分为21世纪前10年和后10年两大轨迹,2005 至2009 年,形成了以You-Tube、Amazon Prime Video、Apple TV、Netflix、HULU 为主要生产传播公司的局面,此间流媒体平台也只是作为院线电影窗口期后的另一种传播渠道,进行分众传播。2015 至2020 年成为美国流媒体平台集体发力成长期,迪士尼收购了HULU 后,形成了旗下包含Disney+、HULU、ESPN 的传播阵列,拥有了大量原创作品版权,形成了庞大的网络电影片库。华纳传媒在原有HBO 品牌渠道的基础上,2020年5 月发布HBO MAX 在线视频平台,建立了一个涵盖经典好莱坞时期、新好莱坞时期,以及最新网络电影的超豪华片库。此外,NBC 环球、苹果TV 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全新流媒体平台。为了在全球电影产业链和媒介融合背景下占据市场份额,并追赶美国流媒体平台的领航者Netflix,纷纷在“空间维度”和“内容维度”拓展全球市场。

从产业形态来看,“网络电影”内涵界定有以下几个方面:“广义来说,互联网上播放的胶片电影、电视电影,以及专门为网络制作的电影,统称为网络电影”,是网络文艺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狭义来看,“网络电影是指依托互联网而生产、传播和接受的电影叙事艺术形式,时长不少于60分钟,投资规模小,具备完整电影的结构与容量,采用付费点播分账模式,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主要通过电脑、平板、智能手机等新媒体设备观看的影片。”相较于传统院线电影,网络电影显着特点是“网感”,即大众对于互联网敏锐感知力所生成的一种网络艺术特质。促成“网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为主要的原因是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播维度发生了交融转换,这种新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网络电影生产创作,创造出一种新的美学风格。

第一维度,即历史学和传播学研究意义上最为直接的媒介“身体和工具”。随着互联网构建的万物皆媒传播环境,人的身体开始不断“数字化”和“虚拟化”,伴随着互联网文化发展成长起来的“网生代”群体更擅长在社交工具中运用数字表情、符号来物化身体、表达情感。因此,在诸如ACG 等特定文化场域形成的网络社群和虚拟形象成为“网感”发生的信号源,一方面为网络电影提供特定的题材选择和内容表达,另一方面通过“弹幕”等外在形式形成了新的交流反馈,让身体媒介在网络电影中进行传播互动。

第二维度,即以“复制与扩散技术”为概念核心界定的大众媒介,即印刷书籍、报纸、电影、广播和电视。今天,大众媒介属性在“一对多”复制、储存和呈现的基础上出现了更为复杂的现象,即在网络媒介支撑下实现了“多元交互”的跨媒介属性。以网络电影传播为例,它打破了哈贝马斯 (Habermas)强调“一对一”的对话机制,在大众媒介“一对多”的属性上延伸出“多对多”的传播模式。

第三维度,即整合了第一维度和第二维度的“元技术”:数字媒介。在网络文艺的蓬勃发展背景之下,数字媒介不再仅是单一艺术形式的承载媒介,而是正在重塑当代文艺发展的媒介生态和艺术生态,网络电影、网络文学、网络剧、网络综艺、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等艺术形式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已成为中国文艺形式当中一股最大增量。

此外,透视近年中美网络电影创作趋势与分类,是两者比较研究的前提。近年中国网络电影的创作趋势是“减量增质”,类型特征更加丰富。如悬疑类与刑侦类叙事元素相互交织,产生黑色电影美学风格,动作类与古装、谍战相结合,叙事元素更加多元。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中国网络创作另一趋势是开始关注当下,用现实主义笔触书写社会发展,这与前几年扎推“神怪玄学”“盗墓取宝”“无厘恶搞”的创作产生鲜明对比。

美国网络电影的分类更加均衡,与中国网络电影偏重于商业模式有明显区别。Netflix把大量资源和关注度放在原创内容生产,并尝试与不同国别的优秀导演以各种合作模式进行创作,这点与国内爱奇艺、腾讯、优酷等平台网络电影发展模式相似,但是,受其投入资金和商业布局的影响,国内的网络电影在现阶段相对类型单一,而Netflix做的网络电影更像一场类型电影盛宴,在里面能获得一种观影的“世俗神话”体验。

2 数据算法与重构观影仪式:中美网络电影与院线电影叙事分化的一种动因

今日随着对电影“主体”与“边界”研究不断深入,越来越多学者将目光转向电影与媒介:技术、生态、受众等环节。

回到“电影是什幺?”的本体研究,如果说“本体论”“木乃伊情结”“现实渐近线”“圣迹心理学”“完整电影”“幻想破灭感”“六面透镜”“透明性”“构成性意识活动”“集体性复现表象”“垂直性主题”“水平性叙事”等议题是以巴赞为代表的理论先驱对传统电影本体的思索,那幺今天“网络电影是什幺?”的议题很重要的部分将落在“数字算法”和“重构观影仪式”的问题层面,这两者将间接影响中美网络电影叙事层面的创作问题。

相较于院线电影对于数据采集的复杂性,网络电影因其媒介属性,得天独厚地适用于数据算法创作模式。

国内爱奇艺数据平台从2015年开始陆续推出实时计算管理,实时数据生产、实时数据分析等多个平台,满足作业开发、数据生产、数据分析等不同场景下的开发需求,提升用户体验和开发效率。其中“内容热度”计算公式是衡量一部网络电影是否受欢迎的综合评价体系,包括观看行为、互动行为、分享行为三类指标,最终构成一个数值。

表5 爱奇艺实时计算平台运作模式⑤

通过实时数据监测和运算法则,爱奇艺、优酷、腾讯等平台更加精准定位当下网络电影创作趋势,尤其是在类型题材、叙事结构、情节模式、视觉元素等方面找到“创作捷径”。同样,美国网络电影也拥有相近似的数据算法,张海悦、方捷新对Netflix公司的评价与推荐体系进行分析后认为:“奈飞是基于视频内容进行更加细分的归类,为此奈飞聘请了大量员工专职看电影,观看并标记视频的每一分钟或每个镜头。通过对各个视频的创作来源、设定年代、观影级别等要素进行标记,并对视频中的暴力程度、浪漫桥段、叙事情节等元素做出精准的分类和评级,构建出了上万种标签,结合观众的观影习惯最终做到为每个用户量身定制其最喜欢的标签内容。”

表6 Netflix流媒体平台用户推荐算法法则⑥

如此看来,无论是国内爱奇艺、腾讯、优酷还是美国Netflix公司,都在用理性的科学思维来计算艺术作品的创作传播问题,艺术审美与技术发展在网络电影艺术形式中找到了“平衡点”。但是这种依靠数据算法的网络电影就真的好看吗,数据算法能代替艺术创作进行电影书写吗,如果网络电影通过数据算法获得了商业成功,院线电影是否能够借鉴此模式? 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

笔者认为,数据算法作为网络电影跨媒介生产的一种媒介本体优势,可用于辅助网络电影创作,包括对类型题材、叙事模式、故事情节、人物图示、场景风格、视觉元素等内容的设计处理,但绝不能代替电影艺术本体的创作规律和方法,特别是作为创作主体“人”的主观情感和对待客观世界的感知。因为无论是网络电影还是院线电影,都有其独特的生产语境和传播条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思考其背后深刻原因。

中美网络电影与院线电影叙事分化的另一重要原因在于传统观影仪式在今天被重新建构。对于观影仪式的理解可以从“空间”和“观众”两个维度来思考。电影院“黑匣子”的空间环境所营造的孤独隔离感是“造梦”的绝佳环境,观众走进影院,目光被“缝合”进银幕世界,凝视欲望投射。换言之,传统影院的观影仪式在影院空间和叙事内容与观众构成了一种“‘凝视’于片刻间,将我们带回了镜像阶段/想象界,在混淆了真实与虚构、自我与他人的时刻,观看者将自我投射并铭写于观看对象”的致幻状态。今天,随着数字媒介技术不断发展,便携移动设备为观众欣赏电影提供了更多的物理空间的选择,屏幕尺寸的变化和观赏空间的随机性会造成观影仪式的“碎片化”倾向,尤其是对于叙事本体的“暂停”“快进”“慢放”“倍速”“弹幕”等操作,产生了不亚于大卫·格里菲斯 (David Griffith)利用蒙太奇叙事法则对于电影艺术的美学影响。因此,中美网络电影中的叙事结构出现了新的发展,例如中国网络电影中“幕”式结构逐渐向“碎片化”呈现,一个个类似于“段子”式的叙事段落构成故事主线。美国Quibi公司推出了“章节电影”的概念,以10分钟左右为一个叙事单元,将电影拆分成若干单元进行点播放映。此外,中美网络电影还出现了“互动剧”(互动电影)的叙事概念,即观众与电影叙事形成交互关系,自主决定影片故事走向。以上的叙事变化源自于网络电影观影仪式的重构,打破了原有影院时空的限制,形成了一种新的观影模式。

与此同时,“观影仪式”的发起者:“观众”是导致中美网络电影叙事与院线电影叙事产生分化、转向的另一重要原因。罗兰·巴特 (Roland Barthes)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作者之死”及“读者诞生”的论调,因此对于电影观众的身份研究一直活跃在电影发展的各个时期。今天中美网络电影观众的构成是复杂的,在全世界46亿网民,在中国超6亿短视频活跃用户当中,网生代、都市精英、小镇青年、社会底层等观众身份共同构成了网络电影叙事的主要受众,如何满足不同阶层对于网络电影作品的欣赏趣味,讲好故事,让观众在那种随机性、不连续性的观影环境中,移情于剧中人物,这远比具有世俗神话宗教仪式的“院线观影”更为复杂。

3 中美网络电影发展的趋势与问题

近年中美网络电影发展的趋势与问题既有各自特点,也有交集。前文已论述近年中国网络电影的创作趋势是“减量增质”,类型特征是“杂糅叙事”,这是好的起点。国产网络电影《倩女幽魂:人间情》出现的意义,犹如2002年《英雄》登陆大银幕,掀起了中国商业大片创作的浪潮,只不过一个在“院线”,一个在“网络”。2018年网络影片 《大蛇》在优酷播出,最终创下了5078万元的最高分账票房记录,如果对照院线电影的票房比例,3000万分账票房的网络电影相当于1亿元票房收入的院线电影,《大蛇》的票房收益相当可观。但是,这仅仅只是中国网络电影逐步走向正轨的起点,因为诸如 《倩女幽魂:人间情》《大蛇》这样口碑与票房双线飘红的作品实在是凤毛麟角,国内网络电影的发展仍停留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攻坚期。

对比欧美网络电影发展来看,我国现阶段网络电影制作水平良莠不齐,艺术创作缺乏对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

首先,当下网络电影的题材类型过于局限,基本集中在喜剧、情感、古装、剧情几大类,当出现现象及卖座影片后,创作者扎堆生产,影片同质化倾向严重。短期看来,这会导致国内网络电影市场类型单一、受众减少。长远来看,这会使我国网络电影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与世界优秀网络电影拉开差距。

其次,我国网络电影在创作本体层面仍相对薄弱。一方面缺乏真正的原创内容,大部分网络电影还处于“蹭流量”“讨噱头”的营销阶段,缺乏关注社会当下正在发生的议题,叙事主题和表现形式都相对单一。这是我国网络电影与院线电影的差距,也是我国网络电影可以向美国网络电影学习借鉴的地方。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以美国网络电影为参照对象,寻找彼此间取长补短之处。

对于原创内容的开发,是美国各大网络电影平台的重要发展战略。以Netflix为例,从2015年的《荒唐六蛟龙》 (The Ridiculous 6,2015)到2020年口碑甚佳的 《惊天营救》 (Extraction,2020),Netflix流媒体电影的生产之路从“以量取胜”到“以质取胜”,从“商业并购”到“艺术原创”,正在全球开启一场流媒体电影的“新浪潮”。

此外,美国网络电影注重全球跨国别题材生产创作,特别是在叙事元素中强调“本土元素”与“地域符码”。

2020年7月31日在美国Netflix平台上映的南非浪漫喜剧电影《单身狗》(Seriously Single,2020)就是一部跨国别营销电影,影片以南非约翰内斯堡为背景,讲述了连环恋爱杀手迪尼奥和承诺恐惧症患者诺尼在现代社会约会的故事。关于本片介绍,Netflix的宣传口号:“本片旨在让全球观众听到非洲声音和故事战略的一部分。”

同时为了更好地服务190多个国家和地区,1.93亿名付费会员,Netflix在生产制作和播出方式上注重购买产品版权和流媒体放映权,这与国内视频网站平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Netflix购买版权一方面既能确保作品库内容的独家性和丰富性,满足不同类型影片制作播出需求,另一方面是丰富自己的产业布局,能够站在全球电影市场角度进行作品输出。以2019年为例,Netflix分别获得了恐怖漫画小说 《The Unsound》的版权,知名漫画系列《Bone》的版权,加西亚·马尔克 《百年孤独》的版权,以及SKYDANCE MEDIA 的 《THE OLD GUARD》的版权,这些作品以电影和剧集的方式在2020年陆续登陆Netflix流媒体平台和各大院线,这大大丰富了美国网络电影的叙事内容和表现形式。

综上,“网络文艺范畴下中美网络电影的内涵与分类”、跨媒介视阈下“网络电影”与“院线电影”叙事分化的动因,以及“中美网络电影发展的趋势与问题”作为中美网络电影比较研究开启前的“坐标系”,一方面提出了两者对比研究的问题意识与思路路径,另一方面为接下来着重探讨中美网络电影叙事问题提出了研究界域与延展空间,能让研究更具信度与效度。❖

注释

①数据来源:国家广播电视监管中心 《2019网络原创节目发展分析报告》。

②同上。

③数据来源:中国电影家协会网络电影工作委员会.2020中国网络电影行业年度报告,https∶//www.doc88.com/p-50759592588 450.html。

④关于“元媒介”(meta-media)的说法来自于艾伦·凯 (Alan Kay)和阿黛尔·戈德堡 (Adele Goldberg)在个人计算机时代的开端,将计算机描述成元媒介,同时也包括了手机和其他便携设备。

⑤数据表格参考梁建煌文章 《日均处理万亿条数据,爱奇艺计算平台设计》 整合而成,网址:https://www.sohu.com/a/384108239_315839。

⑥数据表格参考张海悦、方捷新文章 《奈飞 (Netflix)用户评价与推荐体系设计及演进革新》整合而成,发表于 《现代电影技术》201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