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守玉 王效果

中图分类号:S831.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19)07-0028-02

随着白羽肉鸡规模化、标准化、自动化发展,笼养技术被快速应用到肉鸡养殖中。该技术不仅节省空间,效益高,在环境控制、质量安全、节能环保等方面也有独到之处,但笼养技术要求高,需要配套相应的设施设备和饲养管理技术。山东省临沭县是一个肉鸡养殖大县,年出栏3000万只以上,笼养技术走在全国前列。现把该县成熟的肉鸡笼养技术集成提炼,汇总如下。

1  鸡棚建设及棚内设施

1.1  鸡舍  临沭县白羽肉鸡养殖棚舍采用砖混+钢结构,棚墙体高4.5m,棚脊高6.4m,单个棚面积600~1600㎡,地面做水泥防渗处理。

1.2  棚内设施设备

1.2.1  鸡棚内采用立体三层笼养  在保证白羽肉鸡健康生长的同时尽可能的利用空间。

1.2.2  温湿度电脑自动控制  冬季利用地暖+空气能制热系统升温,夏季利用风机水帘使棚内达到设定温湿度。空气能制热是一项成熟可靠的供热设备,在肉鸡养殖中具有高效节能的优点,热效率在300%~500%,使用电能没有任何废弃物的排放,经济环保。

1.2.3  饮水全部使用新式节水型饮水器(乳头式饮水器+托盘)  该设备采用毛细管原理,使阀杆底部经常保持挂有一滴水,当鸡啄水滴时便触动阀杆顶开阀门,水便自动流出供其饮用,乳头饮水器滴下的水下面有托盘接住,供鸡二次饮用,从使用效果来看,基本没有二次滴水,能够节约用水,从源头控制污水产生量。

1.2.4  自动上料  饲用散装饲料,通过自动供料系统自动上料。

1.2.5  粪污收集清理  安装鸡粪传送带,定期清理收集鸡粪,操作简单、节省人力。

2  饲养管理技术

2.1  低温育雏技术  白羽肉鸡传统养殖一般要求第一周的育雏温度在34~35℃左右,但是实践证实传统的养殖方式容易导致养殖后期肉鸡抵抗力差、发病率高等弊端。经过实验验证,适当降低育雏温度,进雏温度保持在32~33℃(以后每天降低温度0.6℃左右)、湿度控制在60%~65%是比较理想的育雏温湿度。可保证鸡雏均匀散开、完全开食开水并逐步均衡脱温。低温育雏技术已在我县推广应用,降低了养殖后期鸡群的死淘率,经济效益明显。

2.2  温度管理  坚持“看鸡施温,均衡供温”的八字方针。温度在所有的环境因素中对鸡的生产性能影响最大。适宜的温度可以降低料肉比,减少发病率,提高综合养殖效益。

“看鸡施温”就是仔细观察鸡群的状态,“不张嘴呼吸、不扎堆,均匀散开”为温度适宜的表现;“均衡供温”指的是要保持鸡舍温度的恒定,切忌温度忽高忽低。在实际生产中要结合湿度等指标进行综合调控。

2.3  限饲喂养  科学限饲,刺激食欲,保持鸡群体质。肉鸡10日龄后饲养员要有意识地清除料槽中的料面,轻微控料,鸡群分满三层笼后加强控料措施刺激食欲。控料让鸡群产生饥饿感,增强食欲保证采食量。饥饿感会让鸡群在上料时发生抢料行为,而在当前饲养模式下抢料行为是鸡群最主要的运动方式,可有效增强鸡群体质,增强抵抗力,加强胃肠道功能,减少发病,保证鸡群健康。控料以料槽内饲料吃净、吃光且鸡群嗉囊内的食物也基本完全消化干净为准。控料措施要一直保持到鸡群出栏,不可半途而废。

2.4  控制光照  适度控光,保障鸡群合理休息,减少猝死。控光一般是结合光照时间与光照强度操作控制。光照时间:0~7日龄24h光照,便于雏鸡采食、饮水;8~40日龄逐渐减至20h光照(每晚8:00~12:00);出栏前3d调回24h光照。光照强度:0~8日龄30Lx左右,8日龄至出栏光照强度控制在8Lx左右。前期光照强些,便于雏鸡及时找到水和料,对开饮、开食、生长发育和成活率极为重要;后期降低光照强度,可降低鸡群活跃度,鸡只吃完料和饮水后能够充分休息,减少运动量,提高饲料报酬。

控光的优点:给肉鸡提供一段黑暗的环境更加接近自然规律,降低应激。提高鸡群均匀度,鸡群在休息时可以保留更多的能量,从而提高饲料转化率。实践证明控光鸡群生长速度优于或等于在连续光照环境中饲养的鸡群。

2.5  饮水管理  总的要求:水温适宜,干净卫生。饮水是肉鸡养殖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养鸡场不仅关注水质,还要注意水的温度等,有条件的鸡场可采用净水设备净化地下水,供给肉鸡饮用。夏季和冬季采用不同温度的水,最终的料肉比、发病率等也会有明显的差异。有研究证明,肉鸡在投药时,37~40℃的水温能够使药效提高一倍以上。

2.6  空气质量管理  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鸡舍空气质量。

2.6.1  在寒冷季节,鸡群大部分疾病的发生基本与受凉有关。引起鸡群受凉的主要因素就是通风过量,而根据二氧化碳浓度来确定通风可减少通风过量发生的几率。二氧化碳浓度是鸡舍内有害气体的一个指标,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会影响鸡群的采食和生长,影响饲料转化率,使料比增高并且会诱发大肠杆菌及气囊炎等疾病。在外界温度较低的季节,检测棚内二氧化碳浓度,确定最小通风以保持鸡舍内空气清新。30日龄以内的鸡群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4000~5000ppm,最低不能低于3500ppm;30日龄以上的鸡群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3000~4000ppm,最低不能到2500ppm,基本不会出现闷鸡的问题。若二氧化碳浓度过低会加大受凉的风险。

2.6.2  在春秋等湿度较低的季节,密切关注湿度变化,可以根据温湿效应调整鸡舍内目标温度,保证鸡群最适宜的生长温湿度,减少发病几率。经粗略计算,温湿比保持在0.1:1比较合适。实际生产中在不同温度下温湿比变化较大,可以采用先进的微电脑环境控制设备进行自动调节。

3  环境控制

3.1  粪污收集处理

3.1.1  雨污分流  将雨水和污水彻底分开,雨水明沟排放,污水独立管道运行,通过污水处理设施集中处理后还田利用。

3.1.2  干粪加工制作有机肥  鸡粪经传送带收集后,运送到堆粪场,经过异位发酵床发酵处理,后期制成有机肥出售。污水进入三级沉淀池,好氧处理后用于浇灌农田,实现种养结合,农牧循环。

3.2  生物除臭  鸡舍安装水线和雾化喷头,水中放入有益菌,通过喷洒除臭微生物,达到生物除臭、除尘、降温的目的。原理是通过将部分臭气由气相转变为液相,将溶于水中的臭气通过微生物的细胞壁和细胞膜被微生物吸收,不溶于水的臭气先附着在微生物体外由微生物分泌的细胞酶分解为可溶性物质再渗入细胞,利用微生物将臭味气体中的有机污染物降解或转化为无害或低害类物质,同时,这些微生物又可以产生无机酸,形成不利于腐败微生物生活的酸性环境,并从根本上降解分解时产生恶臭气体的粪污。

3.3  除尘  舍内粉尘、细羽毛、臭气在生物除臭设备处理的基础上,由风机送到舍外,为防止这些污染物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在养殖棚舍出风口加设防尘设施(防尘墙、防尘网),对棚舍内粉尘污染物进行集中收集、处理,可大大降低污染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