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坤

中图分类号:S8535.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20)8-0039-03

近年来,我国鹅业生产发展迅速,存栏量和出栏量稳定增长,养殖总量和鹅肉产量均位居世界首位。由于受非洲猪瘟的影响,在过去两年中家禽业遇到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养殖效益高,吸引了更多的资金流入养禽行业,在推动规模化养鸡业提升基础条件的同时,也推动了低投入的鹅业生产规模快速扩张,一些非传统养鹅地区也开始大量饲养。然而,在鹅业生产快速发展的同时所出现的问题也非常多,有的问题所造成的损失很大,影响着鹅业生产的健康稳定发展。

1  种源质量不稳定

种源质量是决定种鹅繁殖性能和仔鹅生产性能的关键,也是影响仔鹅健康的重要因素。由于近两年鹅业生产的快速发展,鹅苗价格偏高而且供应紧张,造成一些孵化厂(坊)忽视质量的问题。

目前,我国培育的并通过农业农村部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的鹅配套系只有扬州鹅、天府肉鹅和江南白鹅3个配套系,其他一些地方品种主要是以保种为目的做了一些本品种选育及杂交利用实验。然而,在市场上冠以各种名称的鹅品种很多,对于很多养鹅从业者来说造成认识上的混乱,难以判断种苗的质量。

在一些规模化的种鹅场,其种鹅的种质质量无法确定,一些地方品种或引进品种基本上都是自群繁殖的后代,选育程度低甚至没有经过系统选育。

在很多地方的鹅苗孵化坊,其种蛋来源不稳定,大多数都是从不同地区的小型养殖场或养殖户手中收购的,不仅种鹅质量参差不齐、疫苗接种情况不一致、健康状况不了解,而且种蛋的大小、存放时间、污染情况等也无法准确把握。孵化出的同一批鹅苗其周期性差,给之后的养殖过程会带来很多麻烦。

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要扶持鹅育种和建设良种鹅繁育基地,并加强对供种场的监督管理,保证良好的种苗质量。

2  养殖环境条件差

2.1  养殖设施简陋  很多养鹅场都是利用林地、荒地,搭建一个简易的棚舍后就开始养殖。尽管鹅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很好,但是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同样会影响到雏鹅的健康和生长发育。

近两年一些猪场由于非洲猪瘟的问题放弃养猪并转向养鹅,直接利用猪舍进行密集养殖,由于缺少必要的改造,使得养殖过程中的有些问题不能及时有效解决,也影响到鹅的生产效果。

2.2  养殖场地污染  很多养鹅场缺少规划,也缺少基础条件建设投资,排水系统几乎没有,生产污水随意排放,更多的是未经过无害化处理排入污水池内任由其渗入地下,时间长了对土壤和地下水都会造成严重污染。

养鹅生产中产生的粪便大多数含水量偏高,每次清理后常常是在鹅舍附近堆放,粪中的污水也会渗入地下;如果在堆放期间遇到下雨天则会使稀粪到处流淌,污染范围更大。

一些养殖场(户)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病死鹅后没有及时发现,鹅尸体在舍内或室外场地角落腐败、干枯,被其他鹅啄的皮破毛脱;有的病死鹅被发现后就在室外场地的角落挖坑埋掉,大多数掩埋的深度不够,有的也没有进行消毒处理。这些病死鹅的尸体会成为鹅场内长期的污染源。

建议:适度规模养殖,保证合理的饲养密度和运动场所,加强对养殖环境的治理,清除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生产污水要集中排放、集中治理。

3  饲料配制与使用问题

目前,我国没有制定鹅的饲养标准,种鹅和仔鹅的饲料配制没有科学的依据。而且,由于鹅种杂乱,也很难用一个饲养标准去适应不同品种类型的鹅群。即便是同一个品种的鹅,由于其不同繁殖年度的产蛋率、平均蛋重、体重存在明显差异,加上不同季节青粗饲料类型和供应量的差异,也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调整饲料营养水平。

鹅是典型的草食性家禽,对青绿饲料具有较高的利用效率。然而,在规模化养殖情况下,大都采用圈养方式,活动范围有限,活动场所内的青草在短时间内就被吃光,以后很长时间鹅很少能够吃到青绿饲料。而采用舍饲方式的鹅群更多是用精饲料与粗饲料(如稻糠、麦秕、啤酒糟、花生秧粉等)混合后喂饲,全程几乎不喂饲青饲料。

不少的鹅场使用青年鸡或雏鸡饲料作为精饲料,而且使用的比例较高。有的还全程使用颗粒饲料。使用较多精饲料、同时缺少青绿饲料的鹅群常常出现啄癖、痛风、主翼羽外翻等问题。

建议:合理使用青粗饲料,推广种草养鹅和秸秆青贮饲料的应用;对于养鹅相对集中的地区,本地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要针对性地开展鹅饲料配方设计与测试,制定参考性饲养标准。

4  饮水管理问题

饮水质量对鹅的健康影响很大。许多中小规模的鹅场都是在养殖场内打井取水,井的深度较浅,由于养殖场所的污染问题,井水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尤其是使用几年后的鹅场,其井水中细菌总数、水的硬度和酸碱度、悬浮物等都可能满足不了饮用水的标准。

鹅有边采食边饮水的习惯,而且每次饮水后甩头会把水洒在饮水器周围,地面有泥泞的情况下鹅常常在泥水中做觅食状,然后在饮水器中洗涮喙部。这种习性很容易使饮水器中的水被弄脏,进而被污染。

有的鹅场在室外运动场的一角或一侧修建有水池供鹅群洗浴,鹅在下水前常常会从水池中饮两口水,如果池水长时间没有更换,饮用池水也会影响鹅的健康。

建议:使用深井水或对井水进行消毒过滤处理,改进饮水器的设计,减少饮水的污染。

5  饲养管理问题

鹅的生物学习性与鸡有差异,对饲养管理方面的要求也与鸡有所不同。然而,很多从事鹅业生产的人员对鹅的生物学习性了解不多,常常把鸡的饲养管理方法用在养鹅方面,这就会造成一些问题。

5.1  圈养方式应用较多  由于目前鹅的养殖规模相对较大,一个养殖场的养殖量有的数千只、有的上万只或数万只。这种规模化养殖模式在农区很难进行放牧饲养,基本都是采用圈养或鹅舍附带运动场方式。这种方式鹅的饲养密度大、运动场地不足,缺少青草的供应。鹅喜欢运动,需要较大的饲养场地,如果饲养密度大、运动不足,会带来很多的健康问题。目前,集约化养鹅生产中群发病显着增多,混合感染情况多见均与此有关。

5.2  育雏环境控制不当  15日龄以内的雏鹅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比较高,尤其是育雏温度稍有不适就会影响其健康。通常前3d的雏鹅要求身体周围的空气温度为29~30 ℃,4~7日龄为27~28 ℃,8~14日龄为25~26 ℃,而有的鹅场会把这个温度升高2 ℃,高温不利于雏鹅的生长,还可能带来热应激。14日龄前的雏鹅要求育雏温度要相对平稳,不能出现温度忽高忽低的变化。

5.3  日常卫生管理不到位  鹅舍、运动场的常见问题是潮湿泥泞,清扫不及时;水池的问题是没有及时清理换水,喂料和饮水设备清理消毒不及时。

建议:有条件的养殖场适当降低饲养密度,采用放牧饲养(或轮牧),做好喂饲和饮水设备的卫生管理,保持垫料和运动场的相对干燥。养鹅场技术管理人员应按照养鹅方面书籍提供的饲养管理方案落实生产管理实践,提高饲养管理的规范化程度。

6  防疫管理问题

6.1  疫苗或抗体应用不够  由于鹅的疫苗(如小鹅瘟、副黏病毒病、传染性浆膜炎等)与抗体生产经营者较少,一些孵化坊和养鹅场无法购买和使用,这些常见传染病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6.2  全进全出制度没用好  很多鹅场内同时饲养有多个日龄(批次)的鹅群,相互之间的卫生防疫隔离工作很难做到位,一个批次的鹅群出现传染病就会在全场内传播。这个季度发生传染病后,下个季度依然会发生。

6.3  污染物的处理不当  鹅场内的污染物主要是粪便、污水并病死鹅,这些污物中存在大量的病原体,处理不当就会造成场区的污染。然而,大多数鹅场在污物处理方面所做的工作存在欠缺,这给鹅群的健康带来长期的不良影响。

建议:鹅场要做好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全方位落实卫生防疫管理措施;种鹅场或孵化场要多途径与有关生物制药厂联系,保证相关疫苗或抗体的供应,为鹅的传染病防治提供保障。在管理方面尽可能实行全进全出管理制度,为防止疫病的循环感染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