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丽

(孟州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河南 孟州 454700)

鸭霍乱是危害养鸭业的一种严重传染病,各种品种及年龄段的鸭都会被感染,发病急、死亡快,严重影响鸭场的健康发展。近些年来,我国肉鸭养殖行业出现了诸多鸭霍乱病流行的案例,由于防控措施采取不当,导致很多养殖场和养殖户经济受到了损失。

1 鸭霍乱病的危害分析

霍乱病大多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属于出血性败血性传染病,鸡、鸭、鹅对霍乱病均易感。鸭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后,按病情轻重可分为最急性、急性、慢性三种。最急性型通常以无症状、突然死亡为特征;急性发病鸭多以高产蛋鸭为主,产蛋下降,精神不振,反应和行动迟缓,体温升高(42.5~44 ℃),倒提时有酸臭液体从口鼻流出,下痢,排灰白色或黄绿色的稀粪,有恶臭;慢性型:通常由急性型转成慢性,发病后期常见,病鸭机体消瘦,单侧性或双侧性下肢关节一侧或两侧肿胀,行走困难。

该病传染源是病鸭与带菌病禽,健康鸭接触被其分泌物和粪便污染的垫料、饲料、饮水、饲养用具和设施等感染。飞鸟、人以及蝇、蜱、螨可携带病菌,成为传播媒介。鸭霍乱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染,病禽也有可能会通过咳嗽飞沫排出病菌,伤口接触也存在感染可能。若引进的鸭群携带该病菌,经过长途运输,鸭抵抗力降低,会在群体中发生内源性传染,最终导致鸭霍乱的暴发。病死鸭会对沟渠、河流、湖泊以及池塘等水域造成污染,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放牧鸭群发病风险。该病流行不受季节影响,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不同日龄的鸭容易感染,但常见1月龄以上的鸭发病。鸭霍乱传播极强,一旦发生,很快就能发展到地方性流行,引起死亡率升高,严重影响了当地养鸭业的持续发展。

2 鸭霍乱病的防控措施探究

2.1 预防措施

为了提升鸭霍乱病的预防成效,养殖人员日常要加强饲养管理和防疫消毒工作,不同年龄的鸭(雏鸭、中鸭、成年鸭)要分群饲养。根据鸭不同生长阶段特点和营养需求,提供优质配合饲料和洁净饮水,提高鸭群的抵抗力和健康水平。保持鸭舍干燥卫生,定期对鸭舍、运动场、用具、设备等进行消毒。

严防外来野鸟和未知安全的畜禽进场;不从疫区或疾病流行地区引进带菌鸭,鸭群引入后要隔离饲养一段时间确认无特定病原后方可进场。一旦鸭场发生鸭霍乱疫情,应积极采取封锁、隔离、消毒、治疗等工作,及时上报并按法定要求做好扑疫工作。养殖人员严格按照消毒应急预案有序开展养殖场的消毒工作。一般的消毒药水便可以将其杀死,可使用3%氢氧化钠溶液全面消毒鸭舍和周边环境,还可选用0.5%优安净、0.5%漂白粉、0.3%过氧乙酸等药物。该病菌可能会在死亡的鸭体内存活1~3个月,所以养殖人员需要对病死鸭及其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在鸭霍乱流行地区或疑似发病区,可组织健康鸭群接种禽霍乱疫苗,有一定的预防效果。疫苗可选用禽霍乱荚膜亚单位疫苗、弱毒疫苗、油乳剂灭活苗、氢氧化铝灭活苗等类型,使用弱毒疫苗、灭活苗时要考虑疫苗与养殖场当地流行的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血清型尽量匹配,养殖人员还可以利用本场分离的菌株自制菌苗,同样可以达到防治鸭霍乱的效果[1]。在该病发生严重的地区,除了加强免疫接种,同时应加强卫生消毒、药物防治等综合性防疫措施。

2.2 药物治疗

合理使用磺胺类药物和其它抗生素可以对鸭霍乱起到较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磺胺类药物包括磺胺二甲嘧啶、磺胺甲基嘧啶以及磺胺嘧啶;抗生素类药物包括青霉素和土霉素,连续使用具有显着的治疗效果[2]。如可将磺胺嘧啶、磺胺甲基嘧啶、磺胺二甲嘧啶中的任一种,按照0.4%~0.5%混入饲料,或按照0.1%~0.2%添加在饮水中连续喂服3~4 d;或在饲料中添加0.5%~1%的磺胺二甲基嘧啶,或以0.1%比例与饮用水混合,连续喂服3~5 d;或用复方新诺明,每只成鸭用药0.2~0.3 g;或使用土霉素,每只病鸭0.15~0.2 g,持续3~5 d。

有的养殖场认为肌注+拌料(饮水)联合使用的效果更好,如使用链霉素,肌注5万~10万IU/只,1次/d,连用3 d;同时取磺胺二甲基嘧啶按0.1%拌水混饮,或按0.5%拌料混饲病鸭群,连喂5~7d。或青霉素肌注1万~2万IU/只,1次/d,连用3 d;同时取土霉素粉按60~250 mg/L拌水混饮,连喂5~7 d。治疗中要确保用药量足够,还要坚持用药疗程,即使鸭群基本恢复正常,也不要立刻停药,可再坚持用药2~3 d以降低鸭霍乱复发隐患。

3 小结

鸭霍乱传播速度快,一旦暴发,难以控制,对养鸭业危害很大。因此建议养鸭场(户)日常要做好鸭的科学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措施,注重防疫消毒工作,从源头上控制鸭霍乱病的发生和大范围流行。鸭场周围有鸭霍乱疫情发生时要及时给鸭群全部注射疫苗进行免疫预防。无治疗价值的及时淘汰并无害化处理掉,有治疗价值的病鸭及时隔离、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