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练习巴赫的作品是帮助钢琴演奏者掌握钢琴重音、小句、触键、分句等的有效途径。他的作品优美、生动、结构丰富,在演奏其音乐作品时,需要有效把握各部分的演奏细节。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是一首经典的传世名曲,在这部作品中几乎涵盖了从17世纪到18世纪的各种音乐体裁形式以及钢琴键盘的演奏技巧。其篇幅之长、音乐之复杂、技术要求之高、风格之多样,对每一位钢琴演奏者来说,都是一种考验。基于此,笔者站在钢琴演奏的角度,着重对《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的演奏处理展开剖析,旨在加深了解这首巴赫钢琴作品的演奏技法,从而更加准确、更加生动地演绎这首作品。

关键词:钢琴;演奏;巴赫;《歌德堡变奏曲》

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05-00-03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1685年生于德国图灵根的一个音乐之家。巴赫家族几乎代代都是音乐家,从小就受到了这种家庭环境的影响,这也是他后来能成长为着名音乐家的重要原因之一[1]。巴赫生活的巴洛克时代(17世纪初期到18世纪中期),也是欧洲艺术发展十分繁荣的重要时期。巴洛克时代的音乐具有强烈、短促而有节奏感、旋律细腻、跳跃等特点,并常运用多旋律和复调的作曲思路;这一时期的作曲家常以节奏、速度、力度的变化来增强钢琴曲中的情感,作品的调性也不再是文艺复兴时期比较保守单一的偏教会音乐的调性,而转变为大小调的调性处理。无论是家庭的熏陶还是当时流行的音乐风格,都对巴赫钢琴作品的创作带来了深深的影响。

一、《哥德堡变奏曲》的创作背景

《哥德堡变奏曲》的创作背后有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当时的俄国大使在德国东部的德累斯顿写给巴赫的一封信中特意提到,“凯瑟琳伯爵对巴赫表示非常感谢。”这正是对《哥德堡变奏曲》的感谢。凯瑟琳的睡眠质量很差,经常半夜睡不着觉,他很有钱,并把自己的金币都堆在家里的一间屋子中,每天晚上都要看着那一堆金子。为了改善睡眠,他曾请巴赫的弟子哥德堡给他弹奏曲子,不过没有什幺效果。于是在哥德堡的引荐下,他找到了巴赫,希望可以为其创作一首温柔又不失活泼的钢琴曲[2]。巴赫看到凯瑟琳公爵琳琅夺目的财富,以及其在这奢靡中祈盼一丝宁静的渴望,产生了创作灵感,写出了这一首《哥德堡变奏曲》,得到凯萨琳的极高赞扬。作为对巴赫的谢意,他还特意送了他一个价格不菲的金酒杯,可换得100金币,在那个时代还没有别的音乐家可以通过音乐作品获得如此高的报酬。当然,巴赫创作这一作品也并非为这份酬劳,这个作品的价值也不是一百枚金币可以衡量的。钢琴家尼古拉斯·福尔克就曾称赞这是一首不朽名作,且更应当叫《凯瑟琳变奏曲》。

二、《哥德堡变奏曲》的曲式结构

《哥德堡变奏曲》包含了开头和结尾的两个Aria以及30种不同风格类型的变奏,其曲式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全曲共分两个主要部分:一是由开头的Aria至15变奏曲的结尾;第二部分则是从第十六个变奏曲到结尾的Aria。其中,后面部分的演奏技术难度更高。

2.在平均每三个变奏曲中都有一卡农的模仿复调,比如,第三个变奏曲是卡农齐唱,第六个变奏曲是二度卡农,第九个变奏曲是三度卡农,不断发展,到第二十七个变奏曲成了九度卡农。在这些卡农中也有一条中轴,也就是变奏12与变奏15的四度卡农与五度卡农,这两者都是卡农倒影结构,这种处理在当时比较常见,同时也是羽管键琴的一种演奏技法,所以《歌德堡变奏曲》也常被认为更适合采用羽管键琴进行演奏。从第四变奏曲起,大约每经三个变奏曲就会有一个具有主题特征的变奏曲[3]。例如,第4变奏的“舞曲”、第7变奏的“西西里岛舞曲”、第10变奏的“小赋格曲”、第13变奏的“带装饰音的柔板大调”、第16变奏的“法国序曲”、第19变奏的“农村华尔兹”、第22变奏的“对位2/2拍”、第25变奏的“带装饰音的柔板小调”、第28变奏的“双手颤音练习”。

3.首尾采用Aria, Aria来源于意大利。通常指的是歌剧或清唱剧中具有节奏感的独唱曲。巴赫借用Aria,以狂热又不失温柔的Aria作为开篇,引出后面的三十个变奏,再以Aria结束,形成一个平衡又完整的结构。

三、《哥德堡变奏曲》的钢琴演奏

(一)第一部分的演奏

变奏一为3/4拍子、G大调,其风格类似波洛涅兹式舞曲。巴赫用的是他一贯的那种紧张、急促的处理方式。其中一、三拍子重读,将一种脉动的音乐感觉贯穿于整首曲子。右手部分在每小节的第二个或第三个拍子上,不能渐强处理。第四节左手的音色可稍厚,另外,左手在每一个小节的末尾都不可弹出重音,这样才能保证整体的节奏。在第13-16小节以及第20-22小节中,需要两只手交错弹奏,这对指法的要求很高。

变奏二为2/4拍。左手把主旋律的低音区转化为持续的下行动力。这种下行动力的弹奏方式略有变化,如在首次sol、fa、sol三个音符中,可以试着与mi分离并连续弹奏。在第二遍时也要把sol、fa这两个音相连,sol和mi需要断开。区分不同声部时不能只靠音量大小,还要通过不同触键音色来实现。

变奏三为12/8拍子。这是一段舒缓的乡村舞曲,虽然曲调完全是卡农式的,但低声部要构建和声。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起更加和谐的旋律。低音部和声为每六音一组的形式,基本为:T—D6—TSVI—D—T。右手部分需要密集、快速,这也是对演奏家技巧的一种检验。

变奏四为3/8拍。这部分是帕萨皮耶舞曲,是17世纪盛行于法国的一种古老的三拍曲,这部分演奏要如同一个用低沉嗓音狂野放歌的成年男子,触键直接,为增强冲击力,要力量下沉触键。

变奏五为3/4拍,这一变奏曲十分华丽。演奏者右手欢快地飞舞,左手在恰当的时刻跨越触键,演奏者要带着一种无法遏制的喜悦之情[4],并要留意左手三个音的时间要不同,尤其是第三个音要拉长,很像是斯卡拉蒂的风格,触键干脆。

变奏六为3/8拍。这部分是二度卡农,和第四变奏有着类似的风格,右边弹奏紧凑,以连奏、断奏等方式来区分不同的声部,其中第26、27小节的处理采用第一、二、七度的延留音。

变奏七为6/8的拍子,呈现出一种吉格风格的西西里舞曲,在弹奏时,每遇到有装饰音的情况,都要处理好装饰音头音,且要和另外一只手对齐,旋律的处理上要对重音加以强调,一般重音都出现在每节的第四拍的位置上。另外,这种重音位置的处理方式,也增添了本曲的特色。

变奏八为3/4拍,这又是一段高技术难度的变奏曲,两个连续的激烈的声部大约长达两分钟。双手随着音域的不同,不断聚拢、分开抑或交叉,这一过程中需要手指保持均匀的触键感,维持风格的平衡。但是在处理时,使用现代的三角钢琴很难处理好这部分,需要演奏者具有极高的水平,谨慎处理好各音色的区分。

变奏九为4/拍的三度卡农。这是一段柔和充满温情的卡农,弹奏时要表现出母亲般的慈爱,美妙的音乐,让人听了觉得心里暖暖的。乐谱看上去很繁复,不过旋律很和谐轻盈。弹奏时,在第一小节之后进入模仿声部,但重音没有变化。

变奏十为2/2拍子的小赋格,采用四声部。在每个四节以后,会进入新的声部,并保留“Aria”的基础低音以及模仿和声。本段变奏曲以四种不同声部,形成一种立体式的钢琴语言。

变音十一为12/16拍,优美的曲调和两种声部的交织,构建出类似三重唱的效果,弹奏时左手和右手的或重叠或交错,随着音乐不断变化。每个小节中的十六分音符分成两组进行演绎,前半部分节奏快速,有一种灵活、脉动的冲击感,在后半段逐渐减弱,最后隐藏起来。

变奏十二为3/4拍子的卡农,呈波兰舞曲的严肃风格,刚开始时略有变奏十一的延续,但左手通过三度音高的重复,引出之后的波兰舞曲风格。在这一部分的演奏处理要能够听清楚交叉摸进的变化方向,并注意左手对于重音位置的处理,主要有两种形式,分别是在第1小节中的一三拍重音和第11小节二拍位置的重音。

变奏十三为3/4拍,类似萨拉班德风格,这一变奏曲中的一些音乐织体都曾经在巴赫的《英国组曲》中出现过。曲调中的长调,呈现一种抒情的效果,使该变奏曲显得更加鲜活。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段变奏曲的谱子中巴赫还加入了连音和断音标记,并模仿小提琴的声音,为这首曲子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变奏十四为3/4拍。这段变奏曲对演奏者也是很大的考验,需要精准完成高速的跳跃,弹奏过程中双手不断交替,疾驰的音乐带有一种嘲讽的意味,在最后一个音符的时候,突然停了下来。在这一段强劲有力的旋律后,引出本曲首个小调变奏。

变奏十五为小调变奏,五度卡农,弹奏者要略带悲伤,但这悲伤中又夹杂着一丝希望,预示着还会有变化。自此《歌德堡变奏曲》的第一部分在悲伤中结束了,随后紧接着32小节尖锐节奏的法国序曲引出了本曲的第二部分。

(二)第二部分的演奏

变奏十六遵循赋格曲的基本形式,呈32小节,又可分成两部分,每部分16节。从第1节到16节,这部分呈现优雅而又尊贵的效果,演奏者脑海中要幻想自己在观摩一场庄严的教皇加冕礼,和旋稳健、动感十足、激昂上行、并带有炫丽的装饰性音,将巴洛克式的艺术风格发挥到了极致。进入17节以后,从2/2拍转变成3/8拍,仍为赋格曲的形式。

变奏十七为3/4拍,在演奏时双手要不停地交叉着,这也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乐段,要将每拍的律动清楚地呈现出来。

变奏十八为2/2拍,还是16+16的卡农。均在后半段开始加重主题旋律,都是洒脱中有一丝凝重。

变奏十九为3/8拍,这段舞曲非常优雅精致,包括三个声部,要通过三种不同的触键方法加以区分,体现出每个声部音乐的特点。演奏者在演奏时要想象脑海中有一个优雅、沉思的女子,在这种画面下抒发情感。这段变奏曲也比较类似农村华尔兹,在演奏时通过跨小节的延留音,将前一小节中的和声自然地带进第二小节,左手的处理和第一变奏有所类似。

变奏二十为3/4拍。从这部分开始到第二十九变奏曲,难度越来越大,这是对演奏者的技术考验。这是一种让人联想到了14变奏的炫技乐段,但这又不是单纯的炫技。在第1小节至第八小节中双手单音替换,演奏者要精准处理从第9节起,节奏轻快而均匀,带有喜悦的感情,一直持续到25小节部分的分解和弦到达顶峰。然后就是月盈则亏,开始进入悲伤的情绪。

变奏二十一为4/4拍,七度卡农,也是整首曲子中的第2个较小的变奏曲。左手弹奏的低音部分呈现了一个向下的半音,抒发着紧张、敏感、忧伤的情绪。十六分音符均采用适中的速度,在处理上类似于变奏二。

变奏二十三,双手在肆意洒脱的曲调中像是在草地上尽情撒欢、你追我赶的两个孩童,这种处理方式在那个时代是闻所未闻的,甚至在19世纪都很少见。

变奏二十四为9/8拍,八度卡农,采用一种古格舞曲风格。这是所有卡农中最轻快的一种,每经8个小节都会有一次声部交替。

变奏二十五为3/4拍子,这是整支乐曲中的第3个小调变奏曲,是一种带着装饰的柔板。节奏是复杂的又充满变化。曲调中流露出深沉的哀伤,与半音降调的低声部相呼应,只有用心才能体会到这种哀伤。在这种华丽的变奏曲中,就像是一首缓慢的小提琴,深沉的曲调甚至让人忽视了华丽的装饰音,意味深长。

变奏二十六为双手交叉拍,开始时一个手是快节奏18/16拍,另一个手则为3/4拍子。从第28个小节起,双手都为18/16的拍子,且旋律回到了G大调。这部分需要演奏者较长时间的交叉演奏,这对演奏者有着较高的技术要求。

变奏二十七为6/8拍,这里整首音乐唯一仅靠两个声部组成的卡农变奏,缺少了一个低音部分,增添了这部分演奏的诙谐之感。

变奏二十八为3/4拍,在演奏这部分时,要突出清晰的单音,以及双手轻盈触键带来的颤音,再配合交叉进行的本曲主题声部,这部分的音乐要轻盈、欢快。

变奏二十九为3/4拍。双手都要用来弹奏富有韵律的和弦颤音,这部分技术难度开始降低,但双手触键要下沉,使琴音如同钟鼓雷鸣,仿佛上帝祷告般的坚定赤城。

变奏三十为4/4节拍。这部分演奏要将感情充分释放,好像从悲伤中走出来,重新找到人生的快乐。在一个长音之后进入Aria,这是整个乐曲的结尾,带着真挚的感情重复主题,画上完满的句点。

四、结束语

站在钢琴演奏的角度看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不难看出这首作品的演奏难度非常高,给演奏者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这首曲子原本是为羽管键琴所作,所以一些技法更适合羽管键琴。由于现代三角钢琴并无两个手键盘,所以演奏者一般都是通过八度音或者是其他技巧来处理的。此外,曲子中的每段变奏曲都有着不同的感情,在演奏时还要把握其中的情感和深刻含义,在提升钢琴演奏水平的同时,还要将技法和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更好地诠释这首钢琴作品。

参考文献:

[1]杨晨.浅析《哥德堡变奏曲》创作特点[J].戏剧之家,2021(14):103-104.

[2]李琛.巴洛克时期音乐与现当代时期流行音乐在风格上的对比[J].北方音乐,2020(14):38-39.

[3]张楠.浅析巴赫时期的音乐创作——以《哥德堡变奏曲》为例[J].戏剧之家,2019(24):60.

[4]刘明霞.浅析巴洛克时期《哥德堡变奏曲》的弹奏风格[J].戏剧之家,2020(22):77-78.

作者简介:侯钰泽(1992-),女,河南开封人,本科,助理讲师,从事音乐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