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卉,石秀艳

(1.南京市职业病防治院检验科;2.南京市职业病防治院皮肤科,江苏 南京 210042)

皮肤是机体最大的器官,有大量免疫活性细胞分布,因此也是一个特殊的免疫器官。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是皮肤科常见、多发病,当机体受到致敏原刺激时,最先表现出过敏症状的部位是皮肤,因此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是机体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引发炎症的过程[1]。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包括荨麻疹、湿疹、特应性皮炎等,其详细病机不明,常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临床治疗中,应及时确定导致患者发病的特异性变应原,制定有效治疗方法及日常防治措施,以改善预后,减少复发[2-3]。为了解当地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特异性变应原的致病情况,本研究分析2015—2020年286例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的血清特异性变应原抗体检测结果,以期为其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2020年南京市职业病防治院收治的286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47例,女性139例;年龄6~71岁,平均(39.27±11.42)岁;荨麻疹132例,湿疹119例,特应性皮炎35例。纳入标准:符合《中国临床皮肤病学》[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且有明显的过敏症状者;无系统性疾病、免疫缺陷疾病及近期感染史者;对本研究配配合度高者等。排除标准:经期、妊娠期、哺乳期女性者;无法停用影响检测的相关药物者;检测前3 d服用抗组胺药物治疗者;检测前1周内服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者等。本研究经南京市职业病防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检测方法 采集所有患者外周静脉血5 mL,以3 000 r/min的转速离心10 min分离血清,应用德国Mediwiss公司敏筛定量过敏原检测系统及其配套试剂,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sIgE)抗体及血清总抗体(tIgE)。过敏原包括吸入性过敏原(户尘螨、动物毛皮屑、蟑螂、矮豚草类、梧桐杨树榆树花粉、屋尘、混合霉菌)与食入性过敏原(虾贝蟹、鸡蛋白、牛奶、芒果菠萝、腰果、牛肉、苋菜)。具体操作方法:检测板内加入患者血清250 μL,置于混匀仪上室温孵育45 min;洗涤后加入250 μL生物素标记的过敏原sIgE抗体,置于混匀仪上室温孵育45 min;再次洗涤,加入250 μL酶标记链霉亲和素,置于混匀仪上室温孵育20 min;再次洗涤,加入250 μL底物显色,置于混匀仪上室温孵育20 min;再次洗涤,沥干水,待试验条带的蓝紫色背景消失时即可进行仪器读数。在检测板上出现紫黑色反应带即为阳性结果,每个检测板上设有阳性参照(即control线),通过扫描成像软件自动进行量化分析,检测每种过敏原血清sIgE浓度,sIgE浓度 < 0.35 IU/mL为阴性;sIgE浓度≥ 0.35 IU/mL为阳性。同时检测血清tIgE浓度,检测方法:血样采集、血清制备方法同上,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进行检测,tIgE浓度≥ 100 IU/mL为阳性[5]。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行χ2检验,多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趋势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tIgE、sIgE检测结果 286例患者中sIgE阳性率为90.56%,显着高于tIgE的阳性率75.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1。

表1 286例患者过敏原tIgE、sIgE检测结果比较

2.2 sIgE阳性患者过敏原种数分布 259例sIgE阳性患者中,单项过敏原阳性占比为38.61%,两种及两种以上过敏原阳性占比为61.39%,见表2。

表2 sIgE阳性患者过敏原种数分布情况

2.3 不同疾病类型、性别、年龄患者sIgE阳性率 >60岁患者的sIgE阳性率显着低于<12岁、13~35岁、36~60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而其他年龄段组间、不同特异性皮炎类型、不同性别患者sIgE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3。

表3 不同疾病类型、性别、年龄患者sIgE阳性率比较[例(%)]

2.4 3种变态反应性疾病sIgE检测结果 荨麻疹、湿疹、特异性皮炎患者吸入类过敏原中均以户尘螨sIgE阳性率最高;在食入类过敏原中均以虾贝蟹sIgE阳性率最高;在户尘螨、矮豚草类、梧桐杨树榆树花粉、蟑螂、动物毛皮屑及虾贝蟹、牛肉、苋菜、牛奶、芒果菠萝、腰果相同过敏原sIgE阳性率检测中,荨麻疹、湿疹、特异性皮炎患者检出率比较均差异显着,且均以特异性皮炎患者检出率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4。

表4 3种变态反应性疾病sIgE检测结果比较[例(%)]

3 讨论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可能是由皮肤直接接触或经食物摄入所诱发,当皮肤屏障或毛囊受损时,过敏原侵入而引发变态反应,表现出相应皮肤症状的属于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故IgE抗体为公认的致敏性抗体,体内IgE抗体水平与皮肤反应阳性呈正相关性,但并非所有患者均为阳性[6-7]。

IgE免疫球蛋白在I型变态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B淋巴细胞在免疫应答时分化为浆细胞,合成分泌IgE抗体,抗体与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机体再次接触同样的变应原后,形成IgE受体簇集成片,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发生脱颗粒反应,释放组胺等活性物质,此为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的主要发生机制[8-9]。本研究结果显示,286例患者中tIgE阳性率显着高于sIgE。证明血清tIgE升高并不是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唯一决定性指标,过敏患者与正常人群tIgE存在广泛交叉,且肝脏疾病、骨髓瘤、肾病综合征等选择性IgA缺乏症也可能引起tIgE升高,故还应结合特异性变应原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sIgE阳性表明患者被某种变应原致敏,可据此了解过敏原,进而寻找病因,并尽可能避免接触此类过敏原,降低疾病复发率[10]。在259例sIgE阳性患者中,单项过敏原阳性占比38.61%,两种及两种以上过敏原阳性则占比61.39%,表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通常存在不同过敏原之间的交叉反应,多数患者不仅仅对单种过敏原过敏,而是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过敏原,这是由于不同过敏原存在同时致敏,患者在高敏状态下,通常易对多种过敏原产生过敏反应,且某种过敏原致敏后,患者再次接触含有同样致敏蛋白质序列的物质也很容易出现过敏症状[11-12]。提示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可能引起皮肤症状的过敏原很多,即便患者得到了明确诊断,但诱发该疾病的过敏原可能不止一种,需予以足够重视。此外,sIgE阳性率还与年龄有一定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13~35岁之间患者的sIgE阳性率显着高于<12岁、36~60岁、>60岁,且36~60岁之间患者的sIgE阳性率显着高于<12岁、>60岁,<12岁患者的sIgE阳性率显着高于>60岁,提示在荨麻疹、湿疹、特应性皮炎患者中,中青年受到过敏原的影响最大,老年人受影响最小,分析其可能原因为中青年人群的生活、工作环境及饮食习惯使其接触到过敏原的机会更多。

本研究结果发现,在荨麻疹、湿疹、特应性皮炎患者中,均以户尘螨sIgE阳性率最高,阳性率分别为56.06%、49.59%、80.00%,提示户尘螨是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主要过敏原,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13]。尘螨广泛存在于居住环境中,包括枕头、床垫、被褥、沙发、家具,与人们的生活活动关系紧密,因此控制户尘螨是防治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关键。在吸入性特异性变应原中,动物毛皮屑sIgE阳性率检出率也相对处于较高水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猫狗等宠物饲养数量的增加,使毛皮屑成为了重要的过敏原,因此建议日常生活中保持户内清洁、多通风,尽可能远离宠物,降低机体暴露于过敏原中的概率[14]。食入性特异性变应原中,虾贝蟹sIgE阳性率最高,鸡蛋白、牛奶、芒果菠萝次之,但食入性过敏原种类分布受到当地饮食习惯、喜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建议患者尽可能避免或少食用这些易致敏的食物,以缓解病情,降低疾病复发率。

综上,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病因复杂、难以明确,本研究所分析的过敏原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其中吸入性过敏原是引起南京市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且以户尘螨最为常见,不同过敏原之间可能存在交叉过敏反应,临床诊疗需予以重视。但本研究纳入的病例数有限,因此结果可能无法充分反映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真实情况,尚需进行深入探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