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佳南,许 莉,戚志英(江苏省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 常州 213003)

在医院工作中,门诊输液室是用药最多、最复杂的科室,具有极大安全隐患。因此,在急诊输液时,必须加强临床护理[1]。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200例普通急诊输液患者,其中100例给予临床路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200例普通急诊输液患者,随机分配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100例。研究组男58例,女42例,年龄35~72岁,平均55.2岁。对照组男59例,女41例,年龄33~70岁,平均55.6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急诊时,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输液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路径护理。研究组给予临床路径护理。具体步骤如下:①输液前护理:护理人员以热情真诚、良好语言询问患者过敏史、病情,制定相应输液计划。同时,向患者详细讲解输液的相关知识。严格输液前操作,仔细监测输液用具、药品质量,严格三查七对。加强心理护理,消除患者、家属的心理压力,提高患者治疗信心;②输液期护理:在输液时,必须一人一带、一巾,做到无菌操作。选择好血管,进针时准确、快速。在输液过程中,定时进行巡视,仔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若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③输液后护理:选择一次性输液器进行输液,对输液室进行消毒,2次/d,根据医嘱核对患者的病情,若存在疑问,应与医生进行沟通[2]。

1.3 疗效判断:完成疗程后,给予1~2个月随访,选择焦虑自评表、抑郁自评量平价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理状态与护理效果。护理效果标准:显效:结束疗程后,实现输液目的,输液患者的病情恢复至正常,其他监测指标检测显示正常;有效:结束疗程后,基本实现输液目的,输液患者的病情恢复至基本正常,其他监测指标检测显示基本正常;无效:结束疗程后,患者病情无变化,未达到输液目的[3]。

1.4 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数据全部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治疗前后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的心理状态对比:经过治疗后,研究组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治疗后的疗效对比: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显效80例,有效15例,有效率为95%;对照组显效65例,有效15例,有效率为80%,研究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后的SAS、SDS评分变化( )

表1 两组治疗后的SAS、SDS评分变化( )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①P<0.05

表2 两组治疗后的疗效对比(例)

3 讨论

临床实践表明,急诊输液过程中的不良风险因素主要包含:①输液工具、药物污染:一次性输液器均有可能被污染,与存储时间有关,部分用具、药品在输液过程中可能导致热源污染;②操作不当:由于护理人员未根据规定执行操作,反复使用注射器,或者未对注射器进行消毒,消毒不认真;③个体差异:患者的个体营养状况较差,导致输液反应,特别是年老、体虚患者[4]。

因此,在急诊输液时,需加强临床护理,注意输液前、输液时、输液后等各环节的细节护理,以确保药品、用具安全,操作合理,确保患者输液安全。在本组试验中,研究组患者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这说明,针对普通输液患者,实施临床路径护理,可降低护理风险,防止出现不稳定心理,值得临床推广。

[1] 李素婷.急诊输液中潜在的护理风险因素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9):56.

[2] 贡晓兰.急诊输液中潜在的护理风险因素与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8):2730.

[3] 杨俏兰,蒋哓红.健康教育路径在门诊输液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07,6(6):56.

[4] 白妙春,林 静,冯春燕,等.静脉炎护理包的设计与应用探讨[J].护理研究,2011,25(15):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