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冠豪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骨一科,广东 广州 511400)

肱骨髁间骨折(HCF)是一种较严重的骨折,其粉碎程度高、复位困难,因此,利用传统的非手术手段很难重建关节面,且术后导致的后遗症较多[1]。近年来,随着骨折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以及内固定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解剖复位、坚固固定及术后功能恢复锻炼是治疗HCF的有效手段。本次研究旨在探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应用肱骨内、外双钢板治疗HCF的方法和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于2010年3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HCF患者31例,全部患者均经过X光和MRI检查确诊。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在19~52岁之间,平均为(32.6±4.9)岁。受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8例,车祸撞击7例,运动撞击伤3例,其他暴力行为致伤3例。根据AO/ASIF对骨折类型进行分类:C1型13例,C2型9例,C3型9例。患者损伤后就诊时间2~7 h之间,平均4.2 h。

1.2 手术方法:患者接受全身麻醉后健侧卧位,患肢在上,上无菌止血带,前臂放于胸前,无菌单垫高,屈肘90°,取肘后弧形切口,起于上臂中部,从内侧绕过鹰嘴,止于尺骨背面前臂近端,轻柔游离保护尺神经将其从内上髁区域移开,在距鹰嘴尖端1.5 cm处臂章型截断鹰嘴,将其和所附的肱三头肌肌腱向近侧翻起[2]。可以显露骨折部位,满足手术要求。可先用克氏针固定髁间骨折块,选用重建钢板塑形后放置于外侧柱后侧,内侧柱内侧,结合螺钉固定,一般宜先固定内侧柱,如肱骨碎块较多或者骨缺损,则行植骨修复骨缺损,再将截断的鹰嘴复位[3]。用6.5 mm松质骨螺钉或双克氏针加钢丝张力带固定,负压引流,缝合切口。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7.1±5.3)个月。对随访反馈的患者恢复情况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复位效果良好,且无一例发生血管、神经损伤或者感染。Cassebaum肘关节功能评分结果,优18例,满意8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达到83.9%。可见,后路内固定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更为显着。

3 讨论

内固定技术是19世纪中叶出现的用于修复损伤骨骼的技术,内固定器可以由钢、钴或钛合金组成,这些材料不仅坚固无比,同时保持了强度和必要的灵活性,并且与人体骨的融合性更好,很少引起过敏反应或植入失败。内固定术后,患者住院时间更短、关节功能恢复更快、且骨不愈合和骨不连的情况发生更少,因此,成为骨折治疗的选择之一。

目前,陆续有报道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应用肱骨内、外双钢板治疗HCF进行手术,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4]。HCF早期骨折部位的稳定和刚性固定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后遗症的发生,从这个角度讲双钢板内固定能起到显着的作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肱骨内、外双钢板固定可直接观察骨折对位及肱骨远端前方关节面的损伤状况,易行髁间骨折的复位及固定,并可以进行早期肘关节功能锻炼,因此,受到骨科医生的一致欢迎[5]。

本次研究旨在探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应用肱骨内、外双钢板治疗HCF的方法和临床疗效。笔者通过抽取我科自2010年以来收治的31例HCF患者,均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钢板固定治疗,随访获得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按Cassebaum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对患者恢复情况进行评价。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随访(17.1±5.3)个月。本次研究笔者从中得出,双钢板固定治疗HCF安全、牢固,疗效显着,并发症少,是目前较佳的手术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1] Khiyal Wali I A,Zeb S A,Mahboob I,et al.Comparison of Single Versus Double Plate Fixation in Inter and Supracondylar Fractures of Distal Humerus in Adults[J].Journal of Surgery Pakistan(International),2011,16:1.

[2] 邓洪波.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钢板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0,35(5):776.

[3] 唐绪军,周传凯,王晓梅等.鹰嘴截骨入路双钢板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J].中国骨伤,2009,22(5):331.

[4] 韦平欧,谭海涛,江建中等.经鹰嘴截骨入路重建钢板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J].吉林医学,2011,32(34):7305.

[5] Vinit G,Nipun K,Kumar GR,et al.Operative Management Of Inter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End Humerus In Adults

[J].The Internet Journal of Orthopedic Surgery,200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