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常琴,周小燕,李崇银

(重庆市渝北区中医院急诊科,重庆 401120)

眩晕的发生与患者椎-基底脑动脉供血不足、颈部病变、动脉硬化等存在重要关联,患者多发生头晕、眼花、恶心等症状,轻症者可自行恢复,而严重者会发生晕倒,为保证患者身体健康,需要高度重视眩晕疾病的治疗。前列地尔注射液常用于治疗眩晕,在应用过程中能够起到抑制血小板聚集,实现扩张血管、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但是长期静脉注射用药极易导致患者出现注射部位血管红肿疼痛、血管发硬发痒等不良反应,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1]。中医对眩晕的辨证认识,将其分为不同类型,包括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痰浊、气虚血瘀虚、肾经亏虚等,病因病机以脾虚或气虚为本,外风、内风、痰、热为标,治疗当以健脾、祛风、化痰为主。中医作为传统医技学,目前被广泛应用在临床疾病治疗过程中,其中包括穴位贴敷、耳穴压豆、中药熏洗、中医针灸等。穴位贴敷主要依据中医学经络理论,以中药研磨给予特定介质处理,贴敷在患者特定穴位上,将药物与穴位结合能调节阴阳,疏通眩晕患者经络,使药性由表入里,理气活血,起到祛风通络、利水消肿等功效。耳穴压豆法是传统的中医疗法,是利用王不留行籽对患者耳穴进行压贴,通过压贴可以疏通脏腑经络和气血,从而达到缓解病症的效果[2]。基于此,本研究选取重庆市渝北区中医院2022 年4 月至12 月收治的60 例眩晕患者进行研究,旨在探讨穴位贴敷结合耳穴压豆对眩晕患者临床疗效、眩晕症状改善情况及椎-基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重庆市渝北区中医院2022 年4 月至12 月收治的60 例眩晕患者,依据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0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5 例,女性15 例;年龄28~83 岁,平均(55.56±10.22)岁;病程1~6 个月,平均(3.45±1.11)个月。研究组患者中男性16 例,女性14 例;年龄40~76 岁,平均(56.63±10.01)岁;病程1~7 个月,平均(3.50±1.15)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西医符合《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3]中的诊断标准,中医符合《眩晕病中医临床辨证治疗分析》[4]中“眩晕”的诊断标准;经过X 线和(或)颈部CT 影像学技术检查确诊;存在头晕、精神不振、面色淡白等症状。排除标准:严重脑器质性病变;妊娠或哺乳期女性;严重精神障碍性病变。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已批准本项研究实施,且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使用前列地尔注射液(哈药集团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4565,规格:2 mL∶10 μg)静脉注射治疗,将1~2 mL(5~10 μg)前列地尔药物与10 mL 0.9%的氯化钠注射液进行充分混合,为患者静脉注射,1 次/d。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理指标变化。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穴位贴敷+耳穴压豆治疗。①穴位贴敷:首先进行贴敷穴位选择,若患者存在风阳上扰,选择曲池、风池、合谷、太冲穴位;若患者存在痰浊上蒙,选择曲池、合谷、丰隆、太溪穴位;若患者气血亏虚,选择曲池、足三里、气海、涌泉穴位;若患者肝肾阴虚,选择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穴位。穴位贴敷药物组成:石菖蒲15 g、紫荆皮10 g,将药物研磨成糊状药物,贴敷在上述穴位上,1 次/d,贴敷时间控制在4~6 h。②耳穴压豆:在进行治疗前同样需要进行穴位选择,主穴:神门、交感、内耳、额、颞、枕。配穴在选择过程中需要结合患者实际症状进行选择,若患者风阳上扰,选择心、肝、肾、三焦穴位;若患者痰浊上蒙,选择肺、脾、肾、皮质下穴位;若患者存在气血亏虚,选择脾、胃、肾穴位。完成穴位选择后利用王不留行籽固定穴位,隔天更换。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耳部穴位按压,按压时间控制在30 min,以穴位有麻胀感为主,3~4 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1 个月,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科学饮食指导,以清淡饮食为主,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叮嘱患者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休息,注重劳逸结合。在治疗过程中向患者讲解相关疾病知识,并且对耳廓进行全面检查,观察有无脱屑、水泡、丘疹、充血、硬结、色素沉着等,如果出现上述症状需要根据医嘱暂停治疗。穴位贴敷过程中保持患者皮肤清洁,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1.3 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治愈:经过治疗患者眩晕、恶心、呕吐、自身晃动感等症状完全消失;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眩晕、恶心、呕吐、自身晃动感等症状明显缓解;有效:经治疗后患者眩晕、恶心、呕吐、自身晃动感等症状仅有部分缓解;无效:上述症状无缓解,部分症状甚至加重[4]。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眩晕症状改善情况。使用眩晕障碍量表[5]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眩晕情况,其中包括躯体、情感、功能3 个部分,各维度满分30 分,分值与患者眩晕的严重程度成正比。③椎-基底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型号:Voluson E8)检查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底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包括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测3 次取平均值。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以()表示,行t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眩晕障碍量表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躯体、情感、功能及总分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眩晕障碍量表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眩晕障碍量表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P<0.05。

2.3 两组患者椎-基底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与治疗前比,两组患者治疗后椎-基底脑动脉LVA、RVA、BA 平均血流速度均加快,且研究组快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椎-基底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cm/s,)

表3 两组患者椎-基底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cm/s,)

注:与治疗前比,*P<0.05。LVA:左侧椎动脉;RVA:右侧椎动脉;BA:基底动脉。

3 讨论

临床中关于眩晕的治疗方法较多,其中最常见的治疗方式为西药治疗。目前,前列地尔在眩晕疾病治疗中使用较为广泛,其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可扩张血管,对血管活性物质进行调节,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患者脑微循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临床疗效,但是长期用药,药物在使用过程中易出现注射部位发红、血管疼痛等不良反应,严重情况下会导致患者出现循环系统障碍,导致临床应用受限[6]。

中医中穴位贴敷及耳穴压豆同样在临床中应用较多,尤其是在眩晕患者疾病治疗中,效果更加明显。中医认为,眩晕患者疾病发生后通常存在气血不调的情况,在为患者治疗过程中利用穴位贴敷能够使药物充分发挥药效,使药物通过皮肤渗透穴位,起到疏通经脉的功效,还具有调理气血的功效[7]。而本次穴位贴敷中使用的中药为石菖蒲、紫荆皮,石菖蒲在使用过程中可起到理气活血、豁痰开窍、宁心安神之功效,主要入肝、胃、心经;紫荆皮可以起到解毒活血的功效,入肝经;穴位贴敷的治病原理主要体现在通过刺激穴位,以更好地促进药物吸收。除了穴位贴敷外,耳穴压豆同样是利用穴位刺激进一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耳穴压豆法是由传统耳针疗法发展而来,利用王不留行籽进行耳穴按压,利用胶布固定,定期对压痛点进行施力,能够使患者感受到酸胀感,再刺激神门、交感、内耳、额、颞、枕等穴位,完成耳穴按压后可以起到安神效果,对改善患者眩晕、自身晃动感等症状有显着效果[8]。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眩晕障碍量表各维度评分低于对照组,提示使用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治疗眩晕患者,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眩晕症状。

眩晕患者多由椎-基底脑动脉供血不足、动脉粥样硬化等造成的椎动脉压迫,导致椎-基底脑动脉中平均血流速度减慢,患者发生血液循环障碍[9]。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均能够以穴位给药,通过皮肤将药物渗入血液、淋巴,通过微循环和经络的传导,能够直达病灶,进而可促进血液循环[10]。石菖蒲具有开窍醒脑的功效,应用过程中能够增强血管弹性,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障碍;紫荆皮的作用为活血、通淋、解毒,通过穴位贴敷同样可以起到活血化瘀、通络等功效。此外,患者实施耳穴压豆,选取位于颈动脉入颅动脉交接处的风池穴,穴下是枕动脉,并联合其他穴位进行治疗,能够进一步促进血管扩张,进而改善患者椎-基底脑动脉血液循环,使血流恢复正常速度[11]。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椎-基底脑动脉LVA、RVA、BA 平均血流速度均快于对照组,提示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治疗眩晕患者,可恢复椎-基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

综上,使用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治疗眩晕患者,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眩晕症状,同时可促进椎-基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