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 易庆军

【摘要】目的 探讨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多学科团队(MDT)护理对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RVE)临床症状改善及炎症因子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绵阳市中心医院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91例RVE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A组(45例,纠正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抗病毒等常规治疗+蒙脱石散)、B组(46例,A组治疗方案+布拉氏酵母菌散)。两组患儿均持续治疗1周且期间给予MDT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的消退时间,治疗前后大便性状评分、大便次数、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GIQLI)评分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B组患儿腹痛、腹胀、呕吐、发热消退时间均短于A组;与治疗前比,治疗1周后两组患儿大便性状评分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降低,且B组均低于A组;治疗后两组患儿大便次数均减少,且B组少于A组;治疗后两组患儿GIQLI评分与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均升高,且B组均高于A组(均P<0.05);B组患儿不良反应总发生率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MDT护理应用于小儿RVE可促进患儿临床症状的改善,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且可减轻炎症反应,治疗安全性良好。

【关键词】轮状病毒性肠炎 ; 布拉氏酵母菌 ; 多学科团队护理 ; 蒙脱石散 ; 胃肠功能 ; 炎症因子

【中图分类号】R72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718.2024.10.0135.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10.041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rotavirus enteritis,RVE)是由轮状病毒(RV)感染引起的肠道炎症,主要临床症状为腹泻、腹部胀痛、低热、呕吐等,若治疗不及时可造成肠套叠、胃肠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目前,临床上针对RVE患儿以常规补液、抗病毒治疗及服用蒙脱石散为主,该药物对消化道内的病毒、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等有极强的固定和抑制作用,能够提高黏膜屏障对致病因子的防御能力,缓解腹泻的症状,但无法直接调节肠道菌群,所以起效缓慢。布拉酵母菌为非定殖酵母菌,患儿服用布拉酵母菌散后可以立即增加正常有益菌并在肠道内定植,推动肠胃肠蠕动、加速消化,主要用于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在与抗生素同用时亦可保持有效性[1]。同时,给予患儿多学科团队(MDT)护理干预,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优势,为患儿及家属提供有力的支持[2]。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布拉酵母菌联合MDT护理对RVE患儿炎症因子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绵阳市中心医院2021年

10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91例RVE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45例)中男、女性患儿分别为27、18例;年龄4~32个月,平均(16.11±4.25)个月;病程2~6 d,平均(3.22±1.17) d;脱水程度[3]:轻度35例,中度7例,重度3例。B组(46例)中男、女性患儿分别为26、20例;年龄5~33个月,平均(15.78±4.33)个月;病程1~5 d,平均(3.39±1.09) d;脱水程度:轻度34例,中度8例,重度4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纳入标准:⑴符合《中国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临床实践指南》 [4]中关于RVE的诊断标准;⑵粪检RV抗原呈阳性;⑶大便呈蛋花汤或黄色/黄绿色稀水样。排除标准:⑴消化系统畸形;⑵入院半个月前服用过核苷酸类药物、抗菌药物及微生态活菌制剂;⑶伴有顽固性呕吐。本研究经绵阳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与护理方法

1.2.1 治疗方法 A组患儿采取常规治疗+蒙脱石散,常规治疗包括纠正脱水、抗病毒、纠正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等,另采取无乳糖饮食,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忌刺激性食物;患儿温水冲服蒙脱石散[山东鲁抗医药集团赛特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143336,规格:3 g(蒙脱石)/袋],用药剂量3 g/d(<12个月);6 g/d(1~2岁);9 g/d(>2岁),3次/d。B组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布拉氏酵母菌散[BIOCODEX,注册证号SJ20150051,0.25 g(菌体)/袋],温水冲服,0.25 g/次,1次/d。两组患儿均持续治疗1周。

1.2.2 护理方法 给予两组患儿MDT护理干预:⑴成立由主管医师、责任护士、药师、营养专科护士、心理咨询师及省级以上静疗专科护士等专业医护人员组成的护理小组,组长为病区护士长。入院评估患儿健康行为,整合各科室护理项目要点,制订护理计划。⑵对症护理:责任护士注意观察并指导患儿家属进行退热护理、抗惊厥护理、呕吐护理,纠正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⑶营养护理:对患儿的营养风险进行评估,并由营养专科护士指导患儿的饮食,制定合理的膳食方案。停止食用乳糖类食品,哺乳期患儿可食用豆制品;其他儿童可以食用稀粥、米汤等易消化的清淡食物,随着腹泻次数的减少,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中度呕吐的患儿可适当进食;对于严重呕吐及腹泻患儿,主治医生与营养专科护士共同制定肠外营养的治疗方案。⑷心理护理:主动和患儿及家属进行交流,拉近距离,通过给患儿玩具、语言鼓励或用手轻抚患儿的方式,消除患儿的紧张心理。

1.3 观察指标 ⑴临床症状消退时间。记录两组患儿腹痛、腹胀、呕吐、发热症状消退的时间。⑵大便性状评分、大便次数、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GIQLI)评分。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周后,依据《儿科疾病与疗效标准》 [5]评估两组患儿大便性状,分值为0~3分,分值越高提示患儿症状越严重;记录两组患儿每日大便次数;采用GIQLI评分[6]评估两组患儿胃肠功能状态,分值为0~144分,分值越高代表患儿的胃肠功能越好。⑶炎症因子水平。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周后,抽取所有患儿空腹静脉血3 mL,以3 500 r/min离心10 min后,取上层血清,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2(IL-2)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⑷不良反应。记录所有患儿治疗期间便秘、皮肤过敏、恶心、腹胀的发生情况,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等于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经S-W法检验证实符合正态分布,以( 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B组患儿腹痛、腹胀、呕吐、发热临床症状消退时间相比于A组均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大便性状评分、大便次数、GIQLI评分比较 治疗1周后两组患儿大便性状评分相比于治疗前均降低,且B组低于A组;两组患儿大便次数均减少,且B少于A组;两组患儿GIQLI评分均升高,且B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两组患儿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1周后两组患儿血清IL-6、TNF-α水平相比于治疗前均降低,且B组低于A组;两组患儿血清IL-2水平均升高,且B组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2.4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B组患儿不良反应总发生率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蒙脱石散是治疗RVE的常用药物,通过控制细菌生长、繁殖来促进胃肠道黏膜修复能力的恢复,但单一治疗起效较慢。布拉氏酵母菌是一种非致病性酵母菌,进入机体后紧密结合小肠上皮细胞,通过分泌糖蛋白和蛋白磷酸酶吸附病原菌,提升小肠上皮绒毛膜刷状缘上的代谢酶的活性,阻止病毒对肠道黏膜的侵袭与损害,抑制有害菌繁殖生长,改善患儿大便情况,减轻患儿症状[7]。MDT护理干预对患儿进行全面、准确评估,为患儿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护理方案,有利于对患儿提供对症、营养等方面的支持,辅助提升治疗效果[8]。

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患儿各项症状消退时间均短于A组;治疗1周后B组患儿大便性状评分较A组更低;大便次数较A组减少;GIQLI评分较A组更高,这提示布拉氏酵母菌联合MDT护理治疗RVE患儿可促进患儿临床症状改善,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布拉氏酵母菌散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促进多种益生菌繁殖及免疫效应分子分泌,使肠道菌群恢复平衡,改善胃肠微生态环境,补充肠道所需营养物质,促进肠道上皮细胞及黏膜的修复,增强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能力,进而改善患儿胃肠功能[9]。MDT护理干预中对患儿及家属进行心理干预,提高患儿依从性,缓解家属焦虑情绪,从而提高治疗效果[10]。

RVE发病机制与患儿机体免疫应答机制有紧密关联,感染RV可激活患儿机体抗炎信号通道,使IL-6、TNF-α等炎症因子大量分泌,从而促进病情进展;IL-2对RVE感染的细胞免疫应答和抗体均有增强效果[11]。本研究中,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IL-6、TNF-α水平相比于治疗前均降低,且B组血清IL-6、TNF-α水平较A组均更低;血清IL-2水平高于A组;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这提示布拉酵母菌散联合MDT护理治疗RVE患儿可减轻炎症损伤,且安全性良好。布拉酵母菌在给药后进入胃肠道内快速繁殖并制造厌氧环境,重建肠道正常菌群平衡,从而阻止RV对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黏附、侵袭,抑制肠源性内毒素的生成,避免机体炎症感染。另外,胃肠道不会吸收布拉氏酵母菌,布拉氏酵母菌不会被胆碱、胃酸等物质杀死,稳定性较好,患儿对其具有较高的耐受性,因此安全性良好[12]。MDT护理为患儿提供综合性的护理服务,各自发挥所长,共同制定和执行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计划,能够为患儿提供更高质量、更全面的医疗服务[13]。

综上,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MDT护理应用于RVE可有效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且可减轻炎症反应,安全性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陆海迪, 梅士兰, 张志巧. 小儿肠胃康颗粒联合蒙脱石散、益生菌治疗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指标的影响[J].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23, 38(11): 1555-1558.

郎晓玲.探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整体护理干预方法及疗效[J].中国实用医药, 2019, 14(6): 146-147.

周银, 熊超, 王胜刚, 等. 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赖氨葡锌颗粒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及对肠道微生态、胃肠激素的影响[J]. 海南医学, 2023, 34(5): 672-675.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临床实践指南[J]. 中华儿科杂志, 2016, 54(7): 483-488.

陈永红. 儿科疾病诊断与疗效标准[M]. 上海: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6: 153-155.

王轶, 朱生梁. 基于GIQLI评价疏肝和胃方对非糜烂性反流病的疗效[J]. 时珍国医国药, 2018, 29(2): 503-505.

邓建忠, 马维维. 热毒宁联合维生素AD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效果分析[J]. 西部中医药, 2020, 33(6): 89-91.

黄红丽, 范湘鸿, 曹沅, 等. 病毒性肠炎患儿多学科团队干预的效果探讨[J]. 护理学杂志, 2021, 36 (22): 26-28.

韩玲琳, 张晓, 丁婷燕. 布拉酵母菌辅助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及对患儿肠道菌群的影响[J]. 中国妇幼保健, 2021, 36(6): 1318-1321.

李岩. 优质护理在小儿急性胃肠炎护理中的临床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 2020, 18(34): 206-207.

徐秀营, 王绍杰. 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2, 7(18): 80-82.

蒋丽芳, 魏洪平, 吴莉萍, 等. 布拉氏酵母菌散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肠道微生态的影响[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5, 27(5): 558-560.

黄瑞玉, 高静静. 团队协同干预在小儿颅内肿瘤围术期中的临床应用与配合[J]. 贵州医药, 2019, 43(9): 1501-1502.

作者简介:杨文,大学专科,护师,研究方向:儿科护理。

通信作者:易庆军,硕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儿科疾病诊疗。E-mail:22496949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