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英,赵小兰 (成都大学附属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四川 德阳 618000)

品管圈应用于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后,对护理质量提升效果明显[1]。我科2014 年4 月由急诊抢救组的护理人员组建了“抢救圈”,针对急诊抢救病员的护理环节上问题实施品管圈管理,护理质量提升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照组:91 例,男65 例,女26 例,平均年龄(66±1.5)岁;其中创伤性休克20 例,内科疾病昏迷45 例,急腹症患者26 例。观察组:92 例,男67 例,女25 例,平均年龄(67±1.2)岁;其中创伤性休克21 例,内科疾病昏迷者43 例,急腹症患者28 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种构成上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住院部同急诊科专业相关的医护人员,内、外、妇、五官、ICU 医护人员共102 人,其中医生31 人,护士71 人,2014 年1~6 月份无科室轮转。

急诊科医护人员34 人,其中医生10 人,护理人员24 人,2014 年1 ~6 月份无科室轮转。

1.2 方法

1.2.1 主题选定:1 ~3 月份调查问卷中,急诊抢救患者护理质量上所存在的“患方满意率低、入院患者护送率低、住院部医护人员不满意、抢救患者医护协调性差、科内医护人员对抢救工作满意率低”三方面问题为选定主题。

1.2.2 组成品管圈:由上抢救班的护士组成品管圈小组,成员共5 人,根据领导能力及专业能力选出一位圈长,根据成员的特长分配给相应的任务。

1.2.3 活动计划:制定活动步骤、确定完成的时间以及每个步骤的负责人,活动周期为2014 年4 ~2014 年6 月,绘制成活动计划甘特图。

1.2.4 目标设定:本次活动的最低目标值:满意率为95%。

1.2.5 原因解析:明确目标后,全体圈员对三方面的问题逐一展开头脑风暴,做出原因型要因分析:

1.2.5.1 患方满意率低的原因:①向患方病情危重程度沟通欠清析,让患方误认为病情较轻。②病情预后沟通上不到位,强调病情的危重性不足,同患方期望值差异性较大。③未做到对每一例患者进行抢救时,家属的离开抢救区,将我们的抢救工作完全暴露在患方的监视之下,不利于抢救工作的开展。

1.2.5.2 入院患者护送率低,住院部医护人员不满意的原因:①医护对急诊抢救患者的护送途中病情变化重视不足;②部分急危重症患者无医护人员护送至住院部,仅由护工、实习护士护送;③护送人员同住院部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急诊的处置情况交接不清;④应在急诊科给予的急救治疗未实施,送入病房后由病房医护处置。

1.2.5.3 抢救患者时医护协调性差的原因:①护理人员抢救患者时分工不明确,工作场面紊乱;②部分护理人员对抢救流程不熟悉,执行医嘱较慢;③医护语言沟通不好,因语言上的原因,造成医护间的矛盾,工作上的不协调。

1.2.6 对策拟定

1.2.6.1 患方满意率低:①患者入院时,由值班医生负责组织抢救工作,同患方沟通时讲清楚病情的危重性,并下达病危“通知书”;②抢救患者时,家属不留在抢救室,在家属休息区由专人陪同、沟通、安慰;③真实病情的告知和有效沟通,降低患方期望值。

1.2.6.2 入院患者护送率低,住院部医护人员不满意:①由科室规定每一例急危重症患者,必须在急诊科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病情稳定后才能护送检查或入院;②每一例急危重症患者必须由本科有证的医护人员护送检查和入院,护送时带上所需抢救设备和药品,做好随时抢救的准备工作;③同住院部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治疗交接,有患者交接记录本,急危重患者的病情、急诊处置应面对面交接清楚。

1.2.6.3 抢救患者时医护协调性差,科内医护对抢救工作不满意:①定期考核医护人员对常见急危重病的抢救流程;②抢救患者时,明确参加抢救人员的定位:如胸外心脏按压者的抢救位、静脉穿刺或静脉给药抢救位,气管插管抢救位,导尿位,监护设备管理位,巡回护理人员抢救位;③提倡医护间文明礼貌用语,医嘱准确流畅;④工作之余多组织科室活动,增进医护间的沟通和了解。

1.3 评价方法:品管圈实施前后,分别使用调查内容完全一致的、无记名的护理质量满意度调查表,对实施前的对照组和实施后的观察组的患者、住院部的医护人员、科室内的医护人员进行满意度调查,对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率的差异性采用U 检验,P <0.05 表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品管圈实施前后护理质量满意率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表1。

表1 品管圈实施前后急诊抢救患者护理质量满意率对比(%)

患方、住院部医护人员,科内医护人员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3 讨论

3.1 品管圈在急诊护理工作中推广的必要性:急诊科每天就诊的患者中,急危重症患者多、病种多,病情复杂,患者及患者家属期望值高;在短时间内要处理好医患关系,为患者解除痛苦,如沟通不好,或诊治护理不能满足患方需求,容易引起纠纷,致使急诊科成为医患纠纷高发“地区”。通过有效、严格的行政管理和严格执行各种护理规范,可以减少纠纷的发生率。但是要让每位医护人员深入理解管理上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护理规范,自觉地去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发挥主人翁精神,才能有效地防止医疗风险,降低纠纷发生率。品管圈是同一工作环境中工作性质相似的人员自觉组成的组织,根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自我发现、自我调整、自觉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达到提升工作质量的目的。品管圈管理正好能使护理人员自觉参与到护理质量的管理中来,发现自身所在护理岗位上的质量问题,自我剖析、自我调整、自觉改进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1-4]。

3.2 品管圈提高急救患者护理质量的原因:圈员通过品管圈活动:①以主人翁的形式自觉参与到日常护理管理工作中,会主动去理解各种护理规范的实际意义,并自觉执行[5]。②圈活动中会自觉去分析各个工作环节和流程中存在的问题或潜在风险因素,实现工作的自我审视和自我提升。③可以影响或带动非品管圈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工作中的正能量作用。④在每一次品管圈活动的主题解决后,每位品管圈成员的从业素质都得到了一次提升,循环往复,护理人员素质和护理质量同步提高,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所以在抢救组护理人员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急救患者的护理质量在“患方满意率、住院部医护人员满意率、科内医护抢救工作满意率”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实现了满意率最低95%的质量目标[6-12]。

3.3 日常护理管理工作和品管圈管理相结合,有利于急诊护理质量的提高。日常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各种规章制度、规范、操作流程是从“宏观的、整体的”角度去约束护理人员的行为规范,具体操作过程或护理过程中的细枝末节上,却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品管圈管理通过圈员参与圈活动,主动、自觉地去发现每一个问题的详尽原因,发现工作中每一个细节存在的问题或流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升工作质量,起到一个“自我修复”的作用,品管圈管理是从“微观”上去管理护理质量。日常护理管理工作和品管圈管理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故将日常护理管理工作和品管圈管理相结合,有利于急诊护理质量的提升,值得推广[13-16]。

[1] 彭素近,王英姿,甘 婷.品管圈活动对提升儿科重症病房优质护理服务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7):108.

[2] 许 华.品管圈在门诊突发意外患者抢救流程再造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4,28(7C):2675.

[3] 付蓉蓉.品管圈对提高软瘫期患者家属对良肢位认知度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4,12(18):1673.

[4] 刘雪萍,吴素平.品管圈护理模式在提高偏瘫患者良姿位摆放合格率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7):641.

[5] 王津燕,谭培艺,马 迪.品管圈活动在改善门诊药房工作品质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4,35(23):5250.

[6] 廉玉平.品管圈在临床护理管理工作的应用[J].包头医学,2014,38(1):59.

[7] 曾 华,张小明,温秀兰,等.品管圈活动在改进医用护理耗材采购和管理流程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4,28(8):2778.

[8] 韩美林,郭海洋.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康复科住院患者口服药规范服用率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研究,2014,28(6):2278.

[9] 张 芳,文 艺,张 理,等.品管圈在ICU 改进吸痰碗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4,12(19):1803.

[10] 曾玉友,张紫莉,黄金梅.品管圈在减少胃管非计划性拔管护理不良事件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3):102.

[11] 李红涛,林 巧.品管圈在降低急诊患者转运过程中跌倒风险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4,35(23):5282.

[12] 张 洪,白乐乐.品管圈在提高病区盆腔引流袋护理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4,35(17):3849.

[13] 李栎杨.品管圈活动对提高冠心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效果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2):1728.

[14] 刘冰楠,赵丹丹.品管圈在神经外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0):125.

[15] 潘陶玲.品管圈在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血片合格率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4,7(7):63.

[16] 卢美珠,杜海红,庞树英,等.运用品管圈降低患者PICC 留置期间导管感染发生率[J].吉林医学,2014,35(27):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