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琪

(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第一人民医院,湖北 孝昌 432900)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所引起的疾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如果不及时干预会进一步引发患者肝硬化、肝癌等疾病,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乙型肝炎肝硬化是慢性乙肝患者肝纤维化形成的一种疾病,而患者肝硬化的速度取决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DNA复制程度,因此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关键环节之一就是抗病毒治疗[1-2]。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临床上逐渐将能够改善肠道环境的微生态制剂应用于治疗过程,微生态制剂在改善肠道环境、减轻炎性反应、降低肝功能损害上具有显着效果,可促进肝硬化患者早日康复。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采用微生态制剂治疗,取得了显着疗效,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2017年3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9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纳入标准:①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版)》中关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诊断标准[3];②HBeAg检测(+),基线HBV-DNA水平>100 pg/ml;③基线Chid-Pugh评分≥7分;④患者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病程≥1年;⑤本次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患者参与研究前2周,未使用过抗病毒治疗方式,未应用过其他免疫调节药物及微生态制剂。排除标准:①其他原因导致肝硬化;②合并其他类型肝炎患者;③合并HIV感染患者;④自身患有免疫系统疾病、溃疡性结肠炎者;⑤有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感染性脑病病史患者;⑥内分泌系统疾病严重、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n=48)、对照组(n=48),观察组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22~74岁,平均(46.32±2.06)岁,病程1~14年,平均(5.94±0.81)年。对照组中男25例,女23例;年龄23~72岁,平均(47.05±2.14)岁,病程1~15年,平均(6.01±0.88)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利尿、保肝等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恩替卡韦治疗,口服恩替卡韦分散片(江苏正大天晴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19),0.5 mg/次,睡前服用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微生态制剂治疗,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杭州远大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60010),饭后使用冷开水或温水经口送服,3片/次,3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

1.3观察指标

1.3.1抗病毒效果:采用定量PCR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hepatitis B virus DNA,HBV-DNA)水平,统计治疗后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HBeAg/抗HBeAg转换率,其中HBV水平<1×103 pg/ml为HBV-DNA转阴标准。

1.3.2肝功能指标:通过Cobas C3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进行检测,包括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glutamic-oxalacetic transamin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其中ALT正常值为0~40 U/L,AST正常值为0~40 U/L,TBIL正常值为3.4~17.1 μmol/L。

1.3.3肝纤维化指标:采用化学光检测法对患者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进行检测,包括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层黏蛋白(laminin,LN)、Ⅲ 型前胶原(procollagen Ⅲ,PCⅢ)。

1.3.4炎性因子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等指标进行测定。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抗病毒效果比较:观察组患者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HBeAg/抗HBeAg转换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抗病毒效果比较[例(%)]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肝功能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指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肝纤维化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指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水平比较

2.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指标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炎性因子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指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水平比较

3 讨论

乙型肝炎病毒会损伤患者机体内的肝细胞,加之乙型肝炎病毒的持续复制,从而使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逐渐下降,在乙型肝炎病毒被淋巴细胞清除的过程中,肝细胞会不断受病毒的损害,久而久之,会引发患者肝脏出现慢性炎性反应,随病情进展最终发展为肝癌或肝硬化[4]。临床上常用恩替卡韦进行治疗,该药物是核苷类抗菌药物,进入人体后能够有效抑制HBV-DNA的复制效果,可起到减轻患者的肝脏炎性反应、保护肝细胞的效果。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医学人员发现微生态制剂可以重新调节患者的肠道环境,促进患者营养物质的吸收与有害物质的排除,能够促进患者健康的早日恢复[5]。

除此之外,由于患者肠蠕动与肠道清除能力的下降,使得患者肠黏膜的通透性与体内毒素水平不断增加,能够对患者的体内病菌的生长起到一定的加速作用[6]。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中含有能够修复受损物理屏障、在患者肠道中形成生物屏障作用的乳杆菌、双歧杆菌等生理性细菌,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加以使用该药物,能够对患者体内炎性反应起到显着的抑制作用,帮助宿主肠道恢复至平衡状态,能够大大改善肝硬化患者的预后[7-8]。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在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HBeAg/抗HBeAg转换率方面的比较中,微生态制剂治疗法较采用恩替卡韦治疗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祖颖的研究结果[9]基本一致,提示微生态制剂能够起到良好的抗病毒效果。此外,微生态制剂治疗后患者肝纤维化指标、肝功能指标水平较恩替卡韦治疗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结果与翟厚峰等人在相关研究中所得的结果[10]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这提示微生态制剂能够改善患者肝功能,减少肝纤维化。TNF-α、IL-6可异常激活体液及细胞免疫功能,导致肝脏炎性免疫损伤,本研究中微生态制剂治疗后患者TNF-α、IL-6较恩替卡韦治疗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微生态制剂可对TNF-α、IL-6等炎性因子产生影响,从而作用于肝脏,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改善肝脏损伤状况。

综上所述,采用微生态制剂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提高抗病毒效果,改善肝功能,缓解肝脏纤维化,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效果显着,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