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姣

(监利市第二人民医院手术室,湖北 监利 433300)

盆底功能障碍是指女性的盆底组织因为组织受损、细胞衰老等因素引起盆底组织结构发生改变,导致器官出现功能性障碍[1]。患者表现为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骶骨疼痛等临床症状,虽然对患者的生命无威胁,但是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2]。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最主要原因是由于分娩引起的,产妇在分娩后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盆底肌功能障碍,目前临床上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主要采取盆底肌康复训练的手段,有研究认为对于盆底功能障碍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康复效果的提高[3-4],本研究探讨盆底肌肉功能锻炼联合综合护理干预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2018年2月~2020年10月我院114例存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为对象。纳入标准:经临床专科和盆底肌力检查确诊为盆底功能障碍,均为单胎分娩,知情同意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存在精神障碍、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依从性差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分组情况见表1,两组基本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1.2护理方法:对照组开展盆底肌肉功能锻炼,具体实施内容包括:①盆底功能训练:前期护理人员指导并培训患者,讲解盆底肌训练的方法,伸直两腿,会阴和肛门持续收缩7 s后放松,15 min/次,2次/d,连续训练60 d;②盆底生物反馈:盆底功能训练2个月后采用生物反馈治疗仪治疗,设定45 min/次,1次/3 d,连续治疗40 d;③阴道垂体训练:阴道垂体置入阴道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时对留置时间进行调整,并逐渐增加垂体的重量。干预组同时联合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实施内容如下:①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充分理解、包容患者的心理情绪,做好隐私的保护,加强心理疏导。与患者积极沟通,答疑解惑,消除患者心中的疑虑、恐惧、紧张等负性心理情绪;②健康宣教:结合影像资料、图片资料等对患者进行疾病知识健康宣教,尤其是女性生殖器、膀胱、盆底肌、排尿等要重点讲解,让患者真正地参与到疾病治疗的过程中,提高治疗的依从性;③基础干预:嘱咐患者养成定期排尿的习惯,告诫患者在治疗康复过程中禁止性生活,禁止从事体力劳动,告诉患者运动和咳嗽前要收缩盆底肌肉。

表1 两组基本信息比较[n(%),n=57]

1.3观察指标

1.3.1盆底肌力分级[4]:0级:阴道肌肉无持续收缩;1级:可感觉阴道肌肉有轻微的颤抖,肌肉持续收缩时间1 s,并且重复1次;2级:可明显感觉阴道肌肉收缩,肌肉持续收缩时间2 s,并且重复2次;3级:阴道肌肉收缩可使手指运动,肌肉持续收缩时间3 s,并且重复3次;4级:阴道肌肉收缩有力可抵抗手指运动4 s,并且重复4次;5级:阴道肌肉收缩有力可抵抗手指运动5 s,并且重复5次。

1.3.2盆底功能障碍: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压力性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腰骶部疼痛发生率。

1.3.3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评价患者尿失禁对其的影响程度,主要内容包括漏尿的频次(5分)、漏尿量(6分)及漏尿对日常生活的影响(10分),总分21分,得分越高,患者尿失禁程度越严重,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越严重[5]。

1.3.4护理满意度评价:出院前采用《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调查,包括护理技术、内容、态度、环境、舒适度等,满分100分,非常满意90分以上,基本满意75~89分,不满意75分以下,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干预后盆底肌力分级比较:干预后干预组盆底肌力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干预后盆底肌力分级比较[n(%),n=57]

2.2干预前后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干预前两组压力性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腰骶部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压力性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腰骶部疼痛发生率分别为5.26%、8.77%、7.02%,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干预前后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n(%),n=57]

2.3干预前后ICIQ-SF评分比较:干预前两组ICIQ-SF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ICIQ-SF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干预前后ICIQ-SF评分比较

2.4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干预组护理满意率较对照组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护理满意度比较[n(%),n=57]

3 讨论

阴道、子宫、尿道、膀胱、直肠均属于女性盆腔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盆底肌的支撑下在盆腔内维持正常的解剖形态,并且在盆腔内的位置保持相对固定,参与到排尿、排便控制,加强阴道紧缩、增进阴道快感等生理活动中[6]。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盆底功能障碍已经成为21世纪影响女性生活质量、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女性产后疾病,已经上升为突出的社会问题[7]。盆底功能障碍患者普遍表现为尿频、尿急、尿失禁,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但是多数患者缺乏对于盆底功能障碍的了解,早期盆底功能障碍临床症状较轻,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甚微,极易延误最佳的诊断和治疗时间,当疾病发展到中后期时,部分患者因为社会因素、医疗条件的影响,尤其是患者担心隐私被泄露,延误疾病的治疗[8]。目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已经将盆底功能障碍的防治作为妇幼健康工作的重点内容,通过一系列干预措施提高女性的生活质量。

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最主要的原因是育龄妇女妊娠及分娩,因此分娩后女性是盆底功能障碍的高发群体[9],目前临床上对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治疗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对于轻中度盆底功能障碍的患者多采用盆底肌训练、针灸、生物反馈等保守治疗方法,其中盆底肌训练经护理人员指导后可由患者自行训练,无需特殊的地点、时间,但是患者需要坚持训练2个月以上,效果缓慢,生物反馈疗法的目的是恢复盆底肌力和肌电压,促进其紧张性增强和阴道肌肉紧缩性提高,缓解阴道松弛的症状,恢复神经细胞功能,促进肌肉强度、弹性的增强,改善患者的性生活质量[10-11]。

盆底肌训练可以改善患者的病情,恢复盆底功能,但是由于疾病的特殊性,较为私密,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并且多数患者受文化层次的影响,缺乏对疾病的认知,降低治疗的依从性,影响康复训练的效果,为了解决此类问题,临床医生认为在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患者不但要采取盆底肌训练,而且要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改善患者心理情绪,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从而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提高治疗的效果[12],本研究结果显示盆底肌肉功能锻炼联合综合护理干预的患者盆底肌力分级显着改善,压力性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腰骶部疼痛发生率显着降低,ICIQ-SF评分下降更显着,说明盆底肌肉功能锻炼联合综合护理干预对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加显着,恢复患者盆底肌,降低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本研究还显示:盆底肌肉功能锻炼联合综合护理干预的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显着提高,可见,综合护理干预从心理干预、健康宣教及基础干预等方面入手,辅助盆底肌功能锻炼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显着,患者更加满意。

综上所述,盆底肌肉功能锻炼联合综合护理干预对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加显着,恢复患者盆底肌,降低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