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亚秀,冯小飞,于红梅 (海安市中医院脑病科,江苏 南通 22660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及生活压力不断增加,导致血管神经性头痛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血管神经性头痛主要症状表现为头部伴有疼痛感和压迫感,因长时间或高度精神紧张所致,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困扰。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放松疗法、物理疗法和药物疗法,其中放松疗法和物理疗法仅可缓解轻症神经性头痛,对中重度疼痛的改善作用不明显[1-2]。盐酸氟桂利嗪可治疗多种神经系统疼痛,对神经血管性头痛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长期用药毒副作用尚未明确[3-4]。研究发现,川芎、白芷等中药材具有一定的祛风解痉,活血止痛的功效,可改善脑部微循环,缓解疼痛。镇脑胶囊是以川芎、白芷为主的医院制剂,本研究首次系统观察分析了镇脑胶囊对神经血管性头痛的治疗效果,并对其治疗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旨在为神经血管性头痛提供更优的治疗方案,以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0例神经血管性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伴有明显的头痛症状,每天头痛发作5次及以上;②头痛发生时间6个月及以上;③经CT或MR检查排除其他脑部疾病。排除标准:①伴有其他脑部疾病;②伴有严重的肾脏、肝脏或其他脏器疾病;③无法完全配合治疗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35~57岁,平均(50.4±7.4)岁,患病时间1~7年,平均(4.3±2.1)年;观察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36~56岁,平均(50.7±7.2)岁,患病时间1~7年,平均(4.2±2.3)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患病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所有患者及其家属知晓此次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30003)治疗,10 mg/次,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镇脑胶囊(海安市中医院,苏药制字Z04000136)治疗,0.38 g/粒,3粒/次,3次/d。两组患者治疗周期均为14 d。

1.3观察指标

1.3.1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评价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 d、7 d、14 d的疼痛情况,0~2分为轻度;3~5分为中度,6~8分为重度,8分以上为剧烈疼痛,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疼痛程度越高。

1.3.2血浆5-羟色胺、神经降压素及β-内啡肽水平:于治疗前和治疗14 d后清晨空腹采血,采用血小板敏感膜电极i标准加入法检测5-羟色胺水平,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神经降压素和β-内啡肽水平。

1.3.3脑动脉血流速度:采用TCD仪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4 d后大脑前动脉(ACA)、中动脉(MCA)、后动脉(PCA)、基底动脉(BA)和椎动脉(VA)的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速度降低,表明颅脑功能有所改善。

1.3.4临床疗效:采用量化指标进行评价,量化指标包括疼痛评分、头痛持续时间和发作次数,量化标准为:①疼痛评分:疼痛影响工作计6分,疼痛对工作生活无明显影响计4分,其他计2分。②头痛持续时间:头痛持续时间在48 h以上计6分,12~48 h计4分,低于12 h计2分。③头痛发作次数:每天头痛发作次数5次以上计6分,3~4次计4分,发作次数少于2次计2分。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显效:治疗后头痛发作次数与治疗前比较降低70%以上,积分低于6分;有效:治疗后头痛发作次数与治疗前比较降低40%~70%,积分6~10分;无效:治疗后头痛发作次数与治疗前比较降低40%以下,积分高于10分。总有效率=(有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1.3.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包括腹胀、恶心等胃部不适、嗜睡、头晕等。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 d、7 d、14 d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

2.2两组治疗前后血浆5-羟色胺、神经降压素及β-内啡肽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5-羟色胺、神经降压素及β-内啡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5-羟色胺和β-内啡肽水平上升,神经降压素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后观察组5-羟色胺和β-内啡肽水平高于对照组,神经降压素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5-羟色胺、神经降压素及β-内啡肽水平比较

2.3两组治疗前后脑动脉血流速度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脑动脉血流速度ACA、MCA、PCA、BA、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脑动脉血流速度ACA、MCA、PCA、BA、VA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后观察组ACA、MCA及B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PCA和V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脑动脉血流速度比较

2.4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经过14 d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高于对照组的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n=45]

2.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治疗过程中对照组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观察组3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45,n(%)]

3 讨论

头痛为临床常见疾病,发病人群广,病因复杂,其中颅内外病变,精神疾病及躯体疾病为常见病因。根据发病因素,临床将头痛分为原发性头痛和继发性头痛,其中因神经病变引发的头痛为继发性头痛的一种,临床治疗难度较大。研究发现,头部痛敏结构痛觉感受器在头痛的发作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将接收到的各种刺激及机体生化改变通过相关通路传至大脑皮层,进而诱发头痛。近年来,神经血管性头痛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强,精神紧张有关。对于大部分基础病变导致的头痛,治疗后头痛症状消失,或服用止痛药可显着改善,但临床对于神经血管性疾病的治疗效果较差,治疗后仍会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及生活质量[5-6]。

临床对神经血管性头痛的治疗方案,轻度者常采用心理疏导、物理及放松疗法进行缓解,病情较重或患病时间较长者采用药物进行长期控制治疗。但轻症治疗方案仅可缓解头痛,并未对症治疗,而重度头痛者若长期服用药物,可能会存在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或诱发其他疾病的危险。现代医学认为,血管性头痛可能与脑血管痉挛、脑动脉舒缩功能障碍、大脑功能紊乱等有关[7-8]。中医将神经血管性头痛归因于“头痛”“头风”范畴,头为髓海所在,诸阳之会,风寒外袭,虚风上扰,阳虚血亏,至寒凝血滞,而发头痛[9-11]。因此,中医治疗头痛以活血通络、疏风祛寒为指导。镇脑胶囊采用川芎、白芷、菊花、防风等中药制备而成,川芎善行少阳、行气活血,白芷善活血止痛、祛风解痉,镇脑胶囊以川芎、白芷为君,辅以菊花、防风疏风止痛,协同增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盐酸氟桂利嗪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采用镇脑胶囊治疗可显着提高治疗效果,降低VAS评分和神经降压素水平,提高5-羟色胺、β-内啡肽水平,降低脑血流速度指标ACA、MCA及BA水平。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川芎中含有的川芎嗪成分具有活血化瘀作用,可抑制血栓素A2增加血液中前列腺素I2的水平,进而导致小动脉扩张,改善微循环。同时川芎嗪易透过血脑屏障,发挥扩张脑血管,降低大脑血管流速的作用,进而实现改善和治疗头痛的目的[12-14]。后期将采用药理实验进一步研究镇脑胶囊对脑部微循环的改善作用及抗炎、增强免疫力功能,旨在阐释中医药多层次、多靶点的治疗效果,进而为神经血管性头痛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方案,缓解痛苦,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