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道燕

(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湖边镇卫生院,江西 赣州 341000;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人民医院,江西 赣州 341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多因素引起的进行性肺部破坏性疾病,而肺部病变的发生,极易导致呼吸时气流进出受限引起机体综合病变反应[1]。其病理特征为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肺部吸入有害颗粒或气体对肺组织造成损伤,继而引发异常炎性反应有关[2]。此类病症患者多表现为慢性咳嗽咯痰、气短胸闷或呼吸不畅等相关症状。现如今临床上多采用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必要时可辅助氧疗、呼吸康复以及肺部手术治疗等相关治疗措施,临床疗效较为显着[3]。住院期间的护理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临床有效性及预后恢复,因此期间配合高质量护理对临床治疗效果提升具有显着意义。而老年人患病后往往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及预后生活质量[4-5]。因此为增大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及生命质量,辅助心理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83例纳入本研究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依据护理干预的差异均分为两组,40例对照组,男33例,女7例;年龄60~90岁,平均(71.35±9.47)岁;病程5个月~6年,平均(3.85±1.64)年;43例观察组男31例,女12例;年龄60~92岁,平均(72.38±10.02)岁;病程5个月~7年,平均(3.93±1.68)年;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纳入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上报医院伦理委员会,经其批准并监督执行。

1.2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临床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6];②患者意识清晰,且具备语言沟通及理解能力;③依从性较佳,且自愿对知情文件进行签署者。排除标准:①罹患神经系统障碍患者或合并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罹患严重基础性疾病;②依从性较差者;③存在智力低下或精神病史、意识模糊者对研究无法配合者。

1.3方法:对照组均予以常规护理,即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具体包括血氧饱和度、血压变化、体温及呼吸通畅程度等项目,同时与患者家属沟通,促使其对简要护理内容得以掌握。基于此,观察组均予心理护理。①建立个性化心理护理小组:定期组织小组人员参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知识的培训与讲座,尤其是老年患者的心理状况和家属面对治疗方案的看法及内心存在的疑虑,换位思考,与患者及家属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②待患者入院后对其病情及发展情况进行充分了解,询问亲属对患者关于临床治疗的看法及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综合分析后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及时发现导致治疗难度加大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并予以矫正,同时辅助针对性的心理疏导。③予以患者及家属进行其病情、诊疗方案及效果、治疗期间存在的并发症风险及预防措施的介绍,尽可能争取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和配合,在临床治疗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④引导其做好对症治疗的心理准备,尤其是病重者,改善其心理健康状态,稳定其生命体征;对患者情绪反应进行密切关注,鼓励患者及家属对自己的焦虑、感受或疑问之处进行主动询问,给予有效支持和积极疏导。⑤治疗前可安排患者参加一些互动活动,给予其心理暗示,使其在护理干预中心理状态得以放松。

1.4观察指标

1.4.1肺功能指标:采用肺功能仪对两组干预前后的肺活量(FVC)、最大通气量(MVV)以及第一秒用力呼吸量(FEV1)各项指标进行测定对比。

1.4.2心理状态:参考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干预前后的焦虑状态进行评估对比。其中,50~59分、60~69分、70分以上分别表示焦虑程度为轻、中、重。参考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干预前后的抑郁状态进行评估比较。53~62分、63~72分、72分以上分别表示抑郁程度为轻、中、重。

1.4.3护理质量满意度:参考自制问卷评定患者对护士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满分100 分,0~60分、60~80分、80分以上分别表示护理质量不合格、满意、比较满意。护理质量满意度=(满意例数+比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4生活质量评分:参照SGRQ呼吸问题生活质量问卷对两组干预前及干预1个月后的生活质量(症状、运动、社会心理)各项得分进行评定,总分100分,分值与生活质量呈负性相关。

2 结果

2.1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比较干预前FVC、MVV、FEV1各项指标评测值,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干预后各项指标,观察组明显大幅提升,相较对照组呈更高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

2.2两组SAS、SDS评分比较:比较干预前SAS、SDS各项指标评分值,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干预后各项指标,观察组明显大幅降低,相较对照组,SAS和SD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分)

2.3两组护理质量满意度比较:经对观察组护理质量满意度进行评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质量满意度比较[n(%)]

2.4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比较干预前症状、运动、社会心理各项评分及总得分值,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干预后各项指标评分,观察组明显大幅降低,相较对照组呈更低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的对比分)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顽固性肺部和呼吸道疾病,难以有效根治病灶,疾病周期较长,对肺功能影响较大,一般需长时间有效对症治疗,且多集中发生于老年人群中,临床致死率较高[7-8]。主要因为老年人机体较弱,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出现机能退化现象,极易导致肺部和呼吸道感染的发生,严重影响其身体健康,同时会承担来自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双重负担,因此在临床治疗中予以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对其护理服务质量的提升具有显着作用[9]。老年患者受疾病影响极易产生不良心理情绪,面对疾病配合度低甚至存在抵触心理,对医护人员临床护理工作难以积极配合,继而导致治疗效果并不理想[10]。而心理护理对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有效调节,通过积极的互动和心理支持,帮助其解决心理障碍,缓解其负性情绪,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配合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有利于护理服务质量的显着提升[11-12]。

近年来,关于COPD治疗指南中将疾病治疗效果及预后生活质量当作临床治疗工作的重点。心理护理干预作为临床护理核心,可结合患者个体化心理状态及出现负性情绪的根源,采取针对性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措施,有利于增强其对疾病的充分认知,进而从根本上缓解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不良心理情绪,消除其负性心理情绪,有助于增强其疾病治愈的信心,同时可积极改善患者的依从性,增强其治疗积极性,有助于优化护患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经不同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肺功能指标及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均取得显着改善;充分证明了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床护理中介入心理护理的效果确切,可显着改善其肺功能指标,消除其负性心理情绪。比较干预后护理质量满意度以及各项生活质量改善效果更具优势。充分证明了心理护理的应用,可对其护理质量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的改善发挥显着作用。此与文献[13-15]的结论一致。

综上,针对临床罹患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予以辅助心理护理,对其肺功能可起到积极改善的作用,改善其心理状态及护理满意度,而且可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显着提升,有利于其早期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