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伟

(广州市番禺区第二人民医院,广东 广州 511440)

异位妊娠(EP)为临床多发病,该病的发生与输卵管或其四周炎性反应引发的输卵管堵塞联系紧密[1-2]。近年EP发病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态势,若临床不及时治疗,当孕囊破裂后会引起大出血,给女性群体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构成较大危害。黄体囊肿同样为临床多发妇科疾病,多因囊性黄体长时间的存在或增长所致。由于EP在早期未破裂时无明显特异性症状,且孕囊大小与黄体极为接近,在内部未探及孕囊样回声情况之下,两种疾病超声图像表现较为相似,故临床极易将EP与黄体囊肿混淆[3-4]。由于EP与黄体囊肿治疗手段大不相同,临床尽早明确诊断对后续采取个体化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5-6]。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经腹超声+变换体位经阴道彩超检查在EP与黄体囊肿检查中的效果,旨在指导临床进行个体化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2021年8月广州市番禺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未破裂型EP患者(观察组)和100例黄体囊肿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所有入组患者的病历资料完整;患者具有较高的依从性;腹腔内无明显出血。排除标准:意识障碍,无法进行正常沟通者;存有恶性肿瘤者;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存在精神疾患者;合并凝血功能异常者;存在心脑血管疾病者;存在全身性感染者;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对照组年龄21~39岁,平均(30.53±3.41)岁;体重51~72 kg,平均(63.83±4.49)kg。观察组年龄23~40岁,平均(30.58±3.46)岁;体重49~73 kg,平均(63.91±4.52)k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1.2方法:选用Philips EPIQ5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所有患者进行诊断,其中阴道与腹部超声探头频率分别为5~10 MHz、3.5~5.0 MHz。所有患者均先行腹部超声检查,再行变换体位经阴道彩超。①经腹超声:施行检查之前,首先将膀胱进行适当的充盈,仰卧体位,完全显现下腹部,探明子宫、盆腹腔与附件区的具体情况,明晰子宫附件大小、形态等具体状态;②变换体位经阴道彩超检查:于经腹超声检查完毕后,排尿准备行此方式检查,依次选用膀胱截石位、左屈膝侧卧位、右屈膝侧卧位;于阴道探头上包裹避孕套过后进行耦合剂的擦涂,把探头轻柔的放入受试者的阴道;待探头抵达阴道并到达后穹隆部位后,首先施以一般的超声成像,明晰受试者子宫、附件包块大小、环壁厚度等情况;之后施行多普勒血流成像,仔细的探究包块四周血流信号分散情况,测定血流指数(RI)(血流不丰富:无明显得到血流信号或仅存在星点状血流信号;血流丰富:有短管状、半环状或环状血流信号);依次在上述三种体位下施行检查,施行检查时需记录包块和同边卵巢位置联系。血流频谱形态诊断标准:极低阻力型血流频谱:RI水平在0.40以下;低阻力型血流频谱:RI在0.40~0.50之间;高阻力型血流频谱:RI在0.51~0.99之间。

1.3观察指标:①分析超声检测结果;②分析两组血流分布情况;③分析两组血流频谱形态情况;④分析两种病灶位置变化。

2 结果

2.1超声检测结果:两组患者环壁厚度、包块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RI、环壁回声高回声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环壁回声低回声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超声检测结果比较

2.2血流分布情况:观察组患者血流分布丰富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流分布丰富率比较[n(%),n=100]

2.3血流频谱形态情况:观察组患者高阻力型血流频谱率、低阻力型血流频谱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极低阻力型血流频谱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流频谱形态情况比较[n(%),n=100]

2.4位置变化:变换体位后,观察组患者与同侧卵巢位置比较发现位置未改变率为8.00%(8/100),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00.00%(100/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0.370,P=0.000)。

3 讨论

EP是临床常见病,输卵管是常见的着床部位,会引起下腹部疼痛、不规则出血、停经等病理学症状[7-8]。EP发生后若未及时施以有效的治疗,孕囊持续生长,会导致剧烈疼痛、出血等,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9-10]。黄体囊肿是较为常见的生理现象,囊肿通常可自行吸收。而在行临床检查时,由于在黄体囊肿患者子宫中难以探查到妊娠囊,于附件区能够发现厚壁囊性包块,此时临床将极易将黄体囊肿与EP混淆[11-12]。一旦EP被误诊呈黄体囊肿,错失治疗时机,EP破裂后将会造成严重后果[13-14]。同时,如若把黄体囊肿误诊为EP,毫无目的的进行杀胚或者行手术诊治,进而给患者的身心健康构成较多负面影响。因此,尽早鉴别诊断黄体囊肿与EP,明确患者疾病类型,指导临床施以个体化的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

常规腹部超声检查为EP与黄体囊肿鉴别诊断常用方法,但受到膀胱充盈程度等不同原因的干扰,误诊、漏诊率较高[15-16]。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环壁厚度、包块大小相比无差异,提示黄体囊肿与EP孕囊的大小、环壁厚度较为相似,这也是导致误诊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结果提示经腹超声+变换体位经阴道彩超可有效检查出EP和黄体囊肿。分析原因多是因EP胚胎具有一定的滋养,呈四周血流信号,然而输卵管黏膜难以生成完全的蜕膜层,导致孕卵直接对输卵管肌层施行侵蚀,从而引发出血,EP患者的血供丰富水平较为欠佳,且RI偏高[17-18]。而黄体囊肿的血流实际为迅速发育型新生血管环,其管径扩张可汇聚融合,以此分散于黄体囊肿外部,因而血流水平较为丰富,RI处于低水平。观察组患者的短管状、半环状或环状血流信号较低,对照组患者较高,表明结节四周形成环状、半环状血流信号,则需重点考虑黄体囊肿。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再进行体位的转变后,观察组患者与同侧卵巢位置比较发现位置未改变率低于对照组。究其原因在于在进行体位的转变过后,横向重心出现偏移,EP的包块和相同边卵巢的所处部位将出现变化,而黄体囊肿与相同边卵巢的所处位置始终保证不转变,故体位转变诱发的重力效应可有效放大两种疾病之间的不同,因而改变体位经阴道超声可作为检查两种疾病有力参考依据。经变换体位观察,可充分显示超声多体位、多切面观察优势,更有助于临床对两种疾病进行检查辨别,且操作简便易行,患者易于接受。

综上所述,经腹超声联合变换体位经阴道彩超能够有效检查辨别出EP与黄体囊肿,可为之后诊治此类患者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