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清,杨 涛,陈 岢

(天津港口医院检验科,天津 300456)

临床检验(clinical examination)在医院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有效诊治临床疾病的必要条件。高质量的检验标本对于快速精准的检验结果至关重要,会影响到疾病诊断、治疗以及预后。但是获得准确检验结果需要满足患者与采集人员之间密切的配合才能完成。相关研究显示[1],标本从采集到检验整个过程中,会受多种因素影响,从而造成检验结果出现误差,不仅影响临床治疗判断,甚至会造成危险状况。因此,在临床检验标本采集中,有效规避影响标本采集质量的因素,有利于提高标本留取合格率,从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本文以下从不同阶段分析临床检验标本影响因素,并针对影响因素提出预防对策,为临床检验工作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1 不同采集阶段的影响因素

1.1 采集前

1.1.1 心理因素 由于部分患者对检验工作缺乏了解和认识,容易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从而可能诱发不良应激反应,导致临床检验结果与正常情况存在偏差[2]。尤其是对于老年人、儿童等比较敏感的人群,在血液标本采集前紧张、害怕、烦躁等不良心理发生率较高,其呼吸、血压、心率等指标均可能发生变化,进一步可能会影响血液标本的检测结果。黄平等[3]的研究显示,不良心理应激会使血液检测患者血钙水平升高,但是与健康者比较无差异,提示心理应激反应可能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但是影响较小,与正常值较为接近。不良心理应激对血液标本检测结果的影响可能是不良情绪造成机体内分泌紊乱引起的。但是目前关于不良心理应激对临床检验结果影响方面的研究多为小样本,缺少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具体的影响还需要临床进一步探究证实。对此,采集人员在采集标本前应加强采集相关知识宣传,向患者详解介绍检验的步骤、方法以及重要性,告知不良情绪可能造成检测结果误差,提高患者对临床检验的认知水平。同时与患者交流,评估患者情绪状态,如果存在愤怒、紧张等情绪,肾上腺激素分泌可能增多[4]。采集人员需要让患者平静30 min再进行抽血,可采用注意力转移方法帮助患者缓解或消除不良情绪,纠正内分泌失调,避免不良情绪对疾病诊疗顺利开展产生的影响。

1.1.2 饮食因素 食物会影响机体部分指标水平,造成检验结果存在偏差,尤其是对于临床急诊诊断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影响。部分血液指标采集时,患者需要保持空腹,但是空腹保持时间尚无统一标准。解晨婧[5]的研究显示,患者在血液检测前12 h 进食会造成甘油三酯、钙、钠水平升高(P<0.05)。王微等[6]的研究分析了大量食用含蛋白质食物的患者血清尿酸、尿素水平高于健康者(P<0.05)。沈振敏[7]的研究中发现血液检验前饮酒会使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对临床检验结果造成较大的影响。可见,为了确保血液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检验者应保持至少12 h 空腹。因此,在临床检验标本采集前,应询问患者空腹状态、时间,如果空腹时间过长也可能造成血糖、蛋白质降低,而低血糖会造成三酰甘油、血红蛋白下降,胆红素、游离脂肪酸水平上升。邓建梅[8]的研究中指出,不同空腹时间采血会对血糖、血红蛋白水平造成影响。以上结论提示空腹时间不同可能也会影响血液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目前临床检验空腹时间限制无明确的规定,加之不同机体代偿作用存在差异,相同空腹时间在不同机体可能造成不同影响。因此,空腹时间不同是否对血液检测结果影响尚存在争议,还需要今后临床不断的探究证实。对于隐血试验患者,检验人员应加强检测前3 d饮食指导,禁食大量维生素C、肉类等食品,禁服铁剂、铋剂等药物[9]。同时临床所用药物均会对检测结果造成干扰,检测前3 d 应尽量停止服用刺激性药物,例如青霉素类,会造成尿检会出现假阴性,从而影响患者疾病治疗工作的开展。

1.1.3 运动因素 运动会造成人体能量消耗,进一步造成血糖急剧消耗,并且会随着人体运动量的持续增加而消化加快。因此,运动可能会影响人体正常代谢,从而影响检测结果。例如门诊部分患者因为到院路上较长时间行走,会导致体内较多的物质消化,这些因素会给临床血液检测结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导致患者血液各项指标出现不准问题。在何丹丹[10]的研究中提出,患者剧烈运动会造成乳酸胆红素等水平异常升高,该结论进一步表明运动会对血液检测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血液检测前患者如果进行剧烈运动或长时间运动,需要患者休息30 min 后再进行临床标本采集。

1.1.4 其他因素 有研究证实[11,12],采集前女性患者处于月经期会影响采集标本的质量,造成检测结果出现误差。在接受检测前,采集人员应严格讲述标本采集准备原则,女性检测者须规避月经期,以有效避免因自身人为因素造成的检测结果异常。故,随着医院的发展,可根据检验科的实际情况做好检验项目查询系统的构建工作,在微信小程序内做好不同检验标本采集注意事项,促进检测人员进行自我查询,了解检验注意事项。可由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检验人员编写检验手册,也可采用图片模式,向患者展示检验内容,利于患者对内容的理解。

1.2 采集时

1.2.1 采集时机 标本采集应准确掌握采集时间,并对采集时间进行记录,避开患者其他的检查和治疗操作。如妇科检查后进行尿液采集可能会混入阴道分泌物、消毒液等,影响检验结果。而尿液采集应取中段尿,其检测结果相对准确。刘静[13]的研究比较了前段尿液和中段尿液对女性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前段尿液白细胞、红细胞数量明显大于中段尿液检测者(P<0.05)。由此可见,留取不同段尿液标本,尿常规检测中白细胞、红细胞数量会不同。故,尿液检测应严格按照标本采集要求,确保采集试管干燥,采集尿液选择中段尿液,避免其他体液混入,以避免采集时机对标本质量的影响。蔡恒洋[14]的研究观察了随机和晨起留取痰液标本对支气管肺炎患儿标本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晨起留取痰液标本检出阳性率高于随机留取痰液标本(P<0.05),该结论提示痰液采集时机也会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会增加假阳性。机体在睡眠状态时,迷走神经兴奋,交感神经被抑制,会造成夜间咳嗽加重。而晨间起床,交感神经由抑制转为兴奋,而迷走神经受到抑制,该情况下更利于痰液的排出留取。同时晨起痰液被鼻腔分泌物、唾液等污染的风险小,从而可降低留取过程中被污染的风险。该结论提示临床检验标本采集时间对检验结果有直接的影响,是一种重要的影响因素,值得临床重视和关注。因此,对于痰液标本采集者,应告知应留取晨起痰液标本,并强调在抗生素使用前采集。同时在采集时协助患者清洁口腔,指导患者深呼吸咯痰,以取得下呼吸道标本,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1.2.2 采集体位 采集体位不同也会对采血检验结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与卧位姿势比较,站立位和坐位会使静脉渗透压升高,并且还会使一部分水分从心血管系统转移至间质中,从而一定程度影响检测结果。在孙明运等[15]的研究中指出,直立体位状态下机体的血浆总量会随体位改变增加12%,进一步造成血液检测结果发生变化。而陈妙玲等[16]的研究观察了坐位与卧位采集血液检验结果,结果显示卧位患者胆固醇、白蛋白、谷丙转氨酶高于坐位患者,但是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表明卧位采集血液可能出现胆固醇、白蛋白、谷丙转氨酶等升高,可见采集体位对血液检测结果有一定的影响。人体血液中体积成分发生细微变化,血液也可能会转移至间质,进而导致自身血浆含量持续上升。故,采集体位是影响临床血液检验的影响因素,但具体的影响尚未完全明确。对此,临床检验时检验人员应指导患者取舒适坐位,避免中途更换体位,如从平(卧)位变为直立体位可能会使钙离子、激素、免疫球蛋白等水平升高,相反从直立位变为平卧位可能造成血液稀释,血红蛋白下降[17]。

1.2.3 采集部位 错误的采集部位也会影响检测的准确性,并且可能造成二次伤害。如输液患者采集部位应选择未输液侧肢体。李泽锐等[18]的研究比较了输注葡萄糖注射液加氯化钾和未加氯化钾患者在输液同侧与对侧肘部静脉同时采血的结果,其中加氯化钾患者输液同侧钾离子水平高于对侧,未加氯化钾患者同侧钾离子水平低于对侧(P<0.05)。由此可见,输入液体在输液侧血管内会直接稀释静脉血,且可能随着稀释程度和增加浓度不同而造成结果差异。故,临床对于接受输液治疗的患者,血液检测采样尽量在检查和治疗前进行,且禁止同侧静脉采血,以避免造成血液稀释现象,影响血液检测结果。上官艳[19]的研究显示,肘静脉平均红细胞体积、白细胞水平低于末梢血,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以及红细胞比容均大于末梢血(P<0.05),提示肘静脉血检测结果较末梢血相对更准确。末梢血在采集过程中需要揉捏手指,容易将残余组织压入血样或挤压正常细胞,且末梢血容易受环境温度影响,会增加对血液检测结果异常风险[20]。肘静脉采血相对检简单,采血量多,且肘静脉血液循环良好,可避免不良影响因素。因此,临床血液检验,应选择肘静脉作为采血部位,血管接近表面,位置更加稳定,进针时疼痛感越小,检测结果相对准确。

1.2.4 其他因素 标本采集量过多或不足也会影响检测结果,血液量过多,可能影响抗凝效果;血液量过少则会导致凝血因子含量下降,无法客观反应血液的成分。不同抗凝剂类型的作用机制也存在差异,科学选择抗凝管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必要条件。因此,血液标本采集时应依据患者检测项目,采用不同类型抗凝管进行标本采集。此外,止血带的合理应用也会影响血液采集质量。通常在穿刺部位上侧约6 cm 以上处结扎止血带,该位置压力可足够减缓静脉血流,但不影响动脉血流[21]。血液标本采集时合理使用结扎止血带,尽可能缩短压脉带结扎时间,通常不超过1 min。如果压脉带压迫时间过长,可能会使血液总蛋白含量升高。何盛[22]的研究指出,静脉穿刺部位消毒液未干也会影响血液检测结果。分析认为可能是由于消毒液混入血液,影响检测结果的正确性。因此,临床检验者应严格按照标本采集程序,准确把握消毒时间,确保各类标本采集步骤准确性。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科室学习等方式,定期组织采集人员培训和学习,提高采集人员操作技能。同时定期对标本采集操作技能(检验项目的认识和选择、患者准备、采集影响因素和注意事项、标本运动和保存、各类采集管正确使用方法等)进行考核,通过对原有流程的持续质量改进,避免因标本采集量不足或过多、抗凝管选择错误等因素造成的检测结果偏差。

1.3 采集后 标本采集后容易受到运送、保存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储存时间过长、储存条件错误等因素均可导致检验标本质量下降,进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通常情况下,血液样本采集后需要立刻送检,因为血液标本保存时间过长,会导致血液中的血红细胞破坏、酶类物质活性降低,且随着时间延长红细胞中的物质可能逐渐渗至细胞外,发生溶血,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23]。王峰娟[24]的研究发现,肝素管血标本存放2、3、4 h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测定结果均高于1 h,且4 h 高于2 和3 h(P<0.05)。由此可见,血液标本停留时间过长会造成检测结果异常。血液标本采集送检不及时可使标本中的水分蒸发,从而增大红细胞消耗能量、白细胞降解、细菌污染等风险。一般情况下置于室温保存,放置时间不能大于4 h,置于4 ℃环境中保存,保存时间不能大于7 d。刘秀英等[25]的研究观察了室温下尿液标本存放2、3、4、5 h 检测结果,结果显示4、5 h 白细胞和上皮细胞阳性结果均低于2 和3 h(P<0.05),证实尿液标本采集存放时间越长,白细胞和上皮细胞阳性均降低。可能是由于尿液标本时间超过3 h 会破坏尿液中的有形成分,从而影响尿液检测结果,降低阳性,增加假阴性风险[26]。因此,标本采集后如果不能及时送检,则需将标本进行合理保存,避免因送检不及时或保存不合理造成的检验结果不准确情况。同时在运送过程中,必须确保承装器皿的完整性,避免震荡、剧烈摇晃等情况的发生,以防止标本运送过程中受到不必要的污染[27]。对于需要特殊储存的标本,由专业人员在规定时间内运送到目的地,注意温度、湿度等因素对标本的影响。而在采集后,检测人员上下颠倒混匀,应科学把控力度,如果混匀过度,会破坏红细胞,发生溶血。如果混匀不完全,会发生抗凝不完全,会产生血凝块,促凝管会导致血块收缩不完全,血清产量低,影响检测结果。因此,检验管理人员应定期对检验工作调研,进一步规范检验程序,发现检验过程中存在的不良因素,并及时吸取教训,做出针对性调整,从而促进临床检验标本采集工作的持续开展。

2 总结

标本采集前阶段患者自身饮食、情绪、运动,采集阶段中错误的体位、采集方式以及采集后阶段不合理的运送和保存方式均会造成检验结果异常,进一步影响临床患者疾病的诊治。为了避免以上临床标本采集影响因素,提高患者对疾病诊断和治疗的质量,采集人员在采集前应做好患者检验采集知识宣传,并通过规范合理的手段对患者进行标本采集、采取正确的运送和保存标本方式,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只有通过针对性的对策才能彻底改善临床检验标本采集质量,控制采集不良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