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然,吴春艳,许海娜,安苗苗,吴宝勤,赖俊,冉利梅,*

1.550025 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 环境污染与疾病监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550004 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是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存在和进展的一种可靠标志[1]。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一种含硫氨基酸,是人体所需要的必需氨基酸,其主要来源于膳食蛋白质[2],Hcy 升高可导致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斑块形成,进而造成管腔狭窄,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3]。研究显示中老年女性在绝经后,身体内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影响代谢功能,使得Hcy水平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的患病率显着升高[4]。大量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在中老年人群中HHcy 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疾病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从而使中老年女性绝经后患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急剧增加[5-9]。研究表明女性绝经后颈动脉斑块的风险比绝经前高1.9 倍以上[10],但是目前正常水平Hcy 对绝经后中老年女性颈动脉斑块的影响研究尚少。因此,本研究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测斑块的发生,探讨绝经后中老年女性正常水平Hcy 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为绝经后中老年女性心脑血管的预防和风险筛查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0 年1 月—2023 年6 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行健康体检的正常Hcy 绝经后中老年女性1465 例。纳入标准:(1)年龄45~65 岁;(2)停经12 个月及以上;(3)体检资料完整,同时行血清Hcy 检查和颈动脉超声检查;(4)Hcy<15 μmol/L。排除标准:(1)有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史;(3)肝、肾功能不全、血脂异常、贫血和恶性肿瘤病史;(4)糖尿病、高血压病史;(5)近半年使用激素(MHT)、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或相关保健品。本研究通过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2023170K),所有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生化指标检测:夜间禁食12 h,专业技术人员次日清晨采集受试者肘前区静脉血3~5 mL 置于EDTA 抗凝管,保存温度为4 ℃,于1 h内进行离心获取血浆标本。Hcy 采用酶循环法检测(试剂盒:美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采用酶比色法检测(试剂盒:上海罗氏诊断产品有限公司),严格参照说明书进行操作。所有标本应用Cobas c702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由同一组专业检验师操作。以Hcy 水平≥15 μmol/L 为HHcy[11]。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12],以TC ≥6.2 mmol/L 为高TC 血症,TG ≥2.3 mmol/L 为高TG 血症,LDL-C ≥4.1 mmol/L 为高LDL-C 血症,HDL-C<1.0 mmol/L 为低HDL-C 血症。

1.2.2 颈动脉斑块检查:采用迈瑞DC-8EXP 多普勒超声机,变频探头,频率:3~12 MHz。检查前嘱受试者采取平躺仰卧位,静息10 min,将颈部检查部位完全暴露,依次扫描左右两侧颈总动脉和颈动脉分叉,主要测量颈动脉分叉前后1 cm 处管腔内中膜和外膜之间的垂直距离,重复测量3 次,选取平均值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将颈动脉斑块定义为局部隆起突出于动脉管腔>0.5 mm 或超过环绕IMT值的50%或IMT>1.5 mm[13]。

1.2.3 人体测量学指标检测:身高和体质量测量前,进行电子身高体重计(深圳双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校准。嘱受试者清晨空腹,排空大小便,穿轻薄服装,脱下鞋子、帽子,直立于测量仪;测身高时嘱受试者双目直视前方,双上肢自然下垂。误差范围<0.1%。读取数据时身高以cm 为单位,体质量以kg 为单位,精确到0.1。BMI=体质量/身高2。

血压采用欧姆龙血压测量仪(欧姆龙健康医疗事业株式会社,BP-203RVIIIC)测量,测量前检查仪器是否完好。嘱受试者在安静、温湿度适宜环境中休息5~10 min 后再测量,以mmHg 为单位。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定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 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探讨Hcy 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Hcy 对颈动脉斑块的预测价值。双侧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分析

1465 例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8.5±4.6)岁,有颈动脉斑块644 例(43.96%)。斑块者和非斑块者BMI、TC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者年龄、SBP、DBP、TG、LDL-C、Hcy 均高于非斑块者,HDL-C 低于非斑块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斑块者和非斑块者一般资料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information between plaque patients and non-plaque patients

表1 斑块者和非斑块者一般资料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information between plaque patients and non-plaque patients

注:SBP=收缩压,DBP=舒张压,TC=总胆固醇,TG=三酰甘油,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cy=同型半胱氨酸;1 mmHg=0.133 kPa。

变量 非斑块者(n=821)斑块者(n=644) t 值 P 值年龄(岁) 57.4±4.759.9±4.210.471 <0.001 BMI(kg/m2) 23.3±7.123.7±3.11.4250.154 SBP(mmHg) 120±17128±179.045 <0.001 DBP(mmHg) 72±1075±104.726 <0.001 TC(mmol/L) 5.07±0.835.15±0.941.7760.076 TG(mmol/L) 1.58±1.181.76±1.142.927 <0.001 LDL-C(mmol/L) 3.16±0.753.27±0.902.5280.012 HDL-C(mmol/L) 1.49±0.341.41±0.30 -7.548 <0.001 Hcy(μmol/L) 10.47±2.0511.21±1.997.008 <0.001

2.2 正常Hcy 绝经后中老年女性发生颈动脉斑块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以是否发生颈动脉斑块为因变量(赋值:是=1,否=0),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控制混杂因素年龄、SBP、DBP、TG、LDL-C、HDL-C,结果显示,Hcy 为绝经后中老年女性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见表2。为进一步研究Hcy 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将研究人群按Hcy 水平的四分位数分成Q1 组(<9.40 μmmol/L)354 例、Q2 组(9.40~<10.70 μmmol/L)369 例、Q3 组(10.70~<12.39 μmmol/L)376 例、Q4 组( ≥12.39 μmmol/L)366 例。以是否发生颈动脉斑块为因变量(赋值:是=1,否=0),Hcy 分组(赋值:Q1 组=1,Q2 组=2,Q3 组=3,Q4 组=4)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年龄、BMI、SBP、DBP、TG、HDL-C、LDL-C 后,Q2 组发生颈动脉斑块的风险是Q1 组的1.573 倍,Q3 组发生颈动脉斑块的风险是Q1 组的1.467 倍,Q4 组发生颈动脉斑块的风险是Q1 组的2.238 倍,见表3。

表2 正常Hcy 绝经后中老年女性发生颈动脉斑块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Table 2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carotid plaque in postmenopausal middle-aged women within normal Hcy range

表3 Hcy 与绝经后中老年女性发生颈动脉斑块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Table 3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carotid plaque in postmenopausal middle-aged women and Hcy

2.3 Hcy 预测绝经后中老年女性发生颈动脉斑块风险的价值

ROC曲线结果显示,Hcy ≥11.87 μmol/L 是预测绝经后中老年女性发生颈动脉斑块的最佳截断值,ROC 曲线下面积(AUC)=0.605,P<0.001,灵敏度为40.4%,特异度为75.8%,见图1。

图1 Hcy 预测绝经后中老年女性发生颈动脉斑块风险的ROC 曲线Figure 1 ROC curve of Hcy predicting the carotid plaque risk of postmenopausal women

3 讨论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女性绝经后状态是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14-15],本研究结果同样反映了绝经与颈动脉斑块之间的关系,即绝经后中老年女性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43.96%,本研究结果低于左惠娟等[16]研究,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本研究对象为健康体检人群,其Hcy 均处于正常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颈动脉斑块者女性Hcy 平均水平高于非颈动脉斑块者,与其他学者研究一致[17-18],提示Hcy 与颈动脉斑块的发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有研究证实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年龄[19]、Hcy[18]、SBP[20]、LDL-C[21]等多种因素相关,本研究也得到同样的结果。提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功能因血管生理性的逐渐改变以及各种危险因素暴露的增加,从而导致颈动脉内膜的受损,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此外长时间遭受高血压病史的患者也会导致血管顺应性的降低,导致内皮细胞通透性的增加,内膜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17]。而LDL-C 促使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也被证实[22-23],其原因为LDL-C 升高会将更多的胆固醇从肝脏转移到外周组织,从而导致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增加了患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24]。此外,本研究排除了年 龄、SBP、DBP、TG、TC、HDL-C、LDL-C 等 因 素影响后,显示Hcy 水平是绝经后中老年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既往研究相似[25-26]。Hcy 导致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解释[27-29]:(1)Hcy 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甚至凋亡,促进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2)Hcy 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凋亡,Hcy 氧化导致氧自由基的产生,促LDL-C 氧化,最终引起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形成闭塞性血管疾病;(3)Hcy引起氧化应激,使动脉血管壁厚度增加,动脉斑块的形成;(4)Hcy 增加炎症因子的表达,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本研究通过ROC 曲线分析Hcy 对绝经后中老年女性发生颈动脉斑块的风险,当Hcy ≥11.87 μmol/L 时可以较好预测正常Hcy 绝经后中老年女性颈动脉斑块的发生(AUC=0.605,特异度为75.8%,灵敏度为40.4%)。SUN 等[30]对中国2009 例基线无心血管疾病的受试者随访12 年后发现,Hcy>9.47 μmmol/L 的受试者其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增加2.3 倍(95%CI=1.24~4.18),最佳截点值低于本研究,分析其原因可能是SUN 等[30]研究对象包含男性和女性,男性是患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患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高于女性[31],本研究对象为绝经后女性。此外,根据本研究对象的生理特性,绝经后中老年女性由于内分泌系统紊乱,身体的雌激素水平也会急剧下降,雌激素水平在Hcy 代谢中起到一定调节作用,雌二醇水平的下降可能引起Hcy 升高[32-34]。绝经后中老年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没有了雌激素的保护,将会出现内分泌失调及神经功能降低,影响Hcy 代谢从而增加绝经后Hcy 在参考范围的中老年女性患颈动脉斑块风险的可能,因此本研究结果提示正常水平的Hcy 同样是绝经后中老年女性患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应加强绝经后人群Hcy 水平的监测,增加颈动脉斑块筛查。但目前关于正常Hcy 对颈动脉斑块的研究尚少,还需要更多大样本量的研究来明确这一问题。

本研究尚存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属于横断面研究,不能证明因果关系,样本量相对较小,后期可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正常Hcy 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其次,本研究仅对体检数据和一般情况进行分析,今后的研究中可增加吸烟、饮酒、体力活动等生活因素的调查。最后,本研究仅探讨了正常Hcy 水平绝经后中老年女性发生颈动脉斑块风险的预测,后期可对正常Hcy 中老年男性发生颈动脉斑块的风险进行研究。

综上所述,本研究显示年龄、SBP、LDL-C、HDL-C 和Hcy 均是绝经后中老年女性Hcy 在正常水平内患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影响因素。Hcy ≥11.87 μmol/L是绝经后中老年女性Hcy 在正常水平形成颈动脉斑块的独立预测因子。本研究提示应该加强绝经后中老年女性在临床实践中Hcy 的监测,及时筛查、早期预防,以帮助降低由颈动脉斑块对绝经后中老年女性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也为绝经后中老年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进一步提高女性生存质量,降低绝经后中老年女性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病风险。

作者贡献:卢然、冉利梅进行文章的设计与构思;卢然、吴春艳负责研究的实施,数据分析与结果的解释,撰写论文;卢然、吴春艳、许海娜、安苗苗、吴宝勤、赖俊负责数据收集;吴宝勤、赖俊负责相关技术或材料获取支持;冉利梅负责文章的质量把控及审核、研究所需经费及论文撰写指导,对文章整体负责。

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