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福智 张 强 刘 洋 于梦雅 刘 垒

(1.德州学院职业教育学院,山东德州 253000;2.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济南 250012)

三叉神经痛是脑神经疾病,属于临床较常见的疾病之一,疼痛剧烈,呈阵发性反复发作,患者极度痛苦,病程迁延几个月甚至几年,药物治疗虽然有效,但是长期服用效果并不理想,甚至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不良影响[1]。脉冲射频(PRF)作为一种新型的疼痛治疗手段,因其创伤小、并发症少且作用显着的特点,在国内外被广泛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目前,PRF的作用参数多采用Sluijter提出的 2 Hz、42 ℃、120 s的参数值,但其疗效和有效维持时间并不理想。近来报道[2],PRF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与术中输出电压呈正相关。本研究旨在通过不同电压模式PRF作用半月神经节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探讨PRF的输出电压与疗效的相关性,为PRF提供操作参数,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0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标准电压组和高电压组,各50 例。高电压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42~61 岁,平均年龄(51.29±5.24)岁;病程1~4周,平均病程(2.54±0.23)周;患病部位:左侧22例,右侧20例,双侧8 例。标准电压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41~ 62 岁,平均年龄(51.37±5.32)岁;病程 1~ 4周,平均病程(2.47±0.25)周;患病部位:左侧20例,右侧21例,双侧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经临床全面检查及做颅脑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及脑电图等特殊检查,符合顽固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诊断标准[3];②年老体弱不适合微血管减压术患者;③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患者;④长期用大剂量卡马西平或苯妥英钠患者;⑤不愿意接受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患者;⑥控制性射频热凝术后复发患者。

排除标准:①治疗过程中病情突然变化或恶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严重并发症或不能耐受者;②颅内胆脂瘤引起的继发性三叉神经痛者;③在观察期间加用其他方法治疗的予以剔除;④治疗期间患者因非本方案治疗方法的影响而出现病情突然变化等情况的予以剔除。

1.2 方法

所有入组患者,均应用CT引导,在CT立体定向辅助下给予穿刺方向确定,选用Hartel前入路方法,穿刺卵圆孔半月神经节成功后,同时经过射频电刺激试验和阻抗试验确证穿刺靶点无误。标准电压组采用射频疼痛治疗发生器(北京北琪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型号:R-2000B)的自动 PRF 模式,设定标准参数:42 ℃、2 Hz、120 S 两次。高电压组采用手动PRF模式,设定上限温度42 ℃,开启PRF治疗后缓慢旋转疼痛治疗发生器的升压旋钮逐渐升高仪器的输出电压,直至清醒患者能够忍受、不引起疼痛的最高电压,治疗 2 次,120 s/次。

1.3 观察指标

①采用McGill疼痛问卷评定患者疼痛程度[4],包括视觉模拟评分(VAS,0~10分)、疼痛分级指数(PRI,0~3分)、现时疼痛程度(PPI,0~5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高。②疗效判定标准[5]:术后疼痛消失完全,缓解率为100%判定为痊愈;术后疼痛基本消失,缓解率在90%以上,偶尔用药判定为显效;用药量或疼痛减轻在50%以上,多支疼痛消失,仅单支疼痛判定为有效;术后疼痛与用药量均未减少判定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③对比两组咀嚼肌瘫痪、角膜反射消失、面部感觉丧失等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全文数据进行计算,计数资料用[例(%)]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疼痛情况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PRI及PP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PRI及PP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高电压组各项评分均显着低于标准电压组(P < 0.05),见表 1。

2.2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高电压组患者总有效率98.00%显着高于标准电压组8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与标准电压组患者相比,高电压组并发症发生率显着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三叉神经痛由于在发作时其疼痛多较为剧烈,很多患者难以忍受,对其生活和工作都有不良影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部分患者出现心理异常,发生自杀等严重后 果[6]。

射频技术应用于临床各种慢性疼痛的治疗已有30余年的历史。目前临床上射频治疗已广泛应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颈源性头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颈椎及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引起的疼痛等,疗效确切[7]。武小岗等[8]对不同方法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统计,比较其治疗效果后认为,射频温控热凝术和微血管减压术的初期疼痛缓解率和远期满意率最高。温控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作用机制是三叉神经细小,无髓鞘的痛觉纤维A和C纤维在55~70℃时会发生不可逆的毁损,而触觉及运动纤维功能却不受影响,利用射频产生的热效应对疼痛神经进行热凝,达到治疗效果[9]。该方法操作简单、费用低,连续射频的工作原理是由射频发生器发射出连续的交流电,通过电极针到达局部组织后形成回路,使组织中的电解质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快速移动,离子流在组织内的摩擦使组织产热,高热使组织蛋白凝固变性,破坏神经,从而阻止疼痛信号的传导。目前PRF的治疗参数尚无金标准,但是随着对PRF研究的逐渐深入,临床发现电压参数与疗效存在联系。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前研究对象在McGill疼痛问卷评分上无显着差异,治疗后高电压组在McGill疼痛问卷评分上显着比标准电压组低(P<0.05);与标准电压组相比,高电压组总有效率显着较高(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着较低(P<0.05)。分析原因:常规射频治疗包括42 ℃标准PRF治疗和标准连续射频治疗。42 ℃时,标准PRF场强度固定,治疗效果较差。连续的射频主要是为了增加热效应,60 ℃以上的高温会引起运动纤维损伤和高并发症。

表1 两组患者疼痛情况对比(,分)

表1 两组患者疼痛情况对比(,分)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

组别 n VAS PRI PPI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高电压组 50 6.74±0.67 2.63±0.22* 27.52±2.65 13.54±1.74* 3.94±0.28 1.02±0.14*标准电压组 50 6.75±0.65 3.41±0.36* 28.01±2.49 17.52±1.63* 3.95±0.27 1.69±0.12*t 0.076 13.073 0.953 11.804 0.182 25.693 P 0.940 0.001 0.343 0.001 0.856 0.001

表2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例(%)]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有学者首次将60V的高电压用于腰椎间盘源性疼痛患者并取得满意疗效,并提出以下结论[10]:PRF的治疗效果是由于电极产生的电场对神经的影响,而不是由于热效应。虽然已有研究表明PRF输出电压与治疗效果有显着相关性,适当地提高PRF的输出电压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然而其镇痛作用可能存在一个输出电压的饱和,但当效果达到一定程度时,疗效不会因为提高输出电压而变化,还可能会增加神经损伤。在高压PRF模式下,输出电压可提高到80~100 V,因电场强度等于电压除以电阻的平方,所以当电阻不变时,电压越高,电场强度越大。高压可产生高电场效应,进一步减少炎症因子的产生,且会增加内源性阿片肽的释放,从而提高PRF的镇痛作用,使其受到更大电场的刺激而不损伤神经。

综上所述,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采取高电压PRF治疗后,可显着提升疗效,减轻疼痛,且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此方法可广泛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