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莉,田 静,武慧慧,杨 泽,晋红梅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输血科,山东泰安 271001)

新生儿溶血病指的是母亲和婴儿的血型无法吻合,导致新生儿出现免疫性溶血疾病。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黄疸、贫血等,通常在出生后24~48 h内出现疾病症状,且病情发展迅速,严重者可能对新生儿的智力与身心发育产生不良影响[1]。目前临床主要对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实施输血治疗,但是常规同型输血治疗极易加重溶血反应,甚至可能对患儿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2]。微柱凝胶技术为目前临床中交叉配血检验的常用技术之一,亦为实验室常用的红细胞血型血清学检验技术,具有易判读、结果准确清晰等优势,其可以排除传统检验方法当中人为因素所致的干扰[3]。因此本研究重点探讨了微柱凝胶技术在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24例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开展前瞻性研究。其中男患儿65例,女患儿 59例;日龄 1~25 d,平均(15.06±0.49)d;体质量 2.1~4.5 kg,平均(3.49±0.12)kg。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4]中的关于ABO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母亲血型为O型者;母亲与患儿RhD血型均呈阳性;抗人球蛋白实验、游离血清实验及抗体放散实验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合并先天性疾病或缺陷者;有家族遗传病史者。患儿法定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经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1.2.1 标本准备 取新生儿全血标本进行离心处理,离心条件(3 500 r/min,10 min),离心结束分离血清,以备用,使用生理盐水对新生儿全血标本进行洗涤,以3次为宜,同时选取少许红细胞,采用生理盐水制作3%的细胞悬液,将其作为样本进行检测。

1.2.2 检验方法 微柱凝胶技术检验:①取抗人球蛋白卡1张,于孔内滴入浓度为0.8%的红细胞悬液(50 μL),随后将其置入离心机中进行离心处理,分析离心结果。②标记抗人球蛋白卡,分别于A孔、B孔及O孔中加入浓度为0.8%的红细胞悬液(50 μL),随后取25 μL新生儿血清加入,于孵育器中放置抗人球蛋白卡,孵育15 min后以3 000 r/min的转速离心10 min操作,对离心结果展开观察。试管法检验:①取1滴浓度为2%~5%的红细胞悬液滴入至标记好的试管当中,随后滴入1滴特异性抗人球蛋白血清,充分混匀以后,进行离心处理并观察离心结果。②取3支试管分别标记为A管、B管和O管,分别向各试管当中滴入2滴新生儿血清及1滴浓度为3%~5%的红细胞悬液,随后将试管放置于温度为37 ℃的水浴箱中1 h;若试剂凝集,则代表液体当中有抗体存在,若肉眼观察未发现凝集反应,则以生理盐水洗涤,并且取1滴广普抗免疫球蛋白G(IgG)抗人球蛋白血清滴入试管,离心处理以后观察离心结果,凝集即为抗体阳性。释放实验方法:取大试管备用,将1 mL新生儿压积红细胞和等量生理盐水加入试管中,将试管放置于温度为56 ℃的水浴箱中,不断振摇试管(7 min),随后将试管取出,离心处理5 min,取上清液备用。

1.2.3 血型鉴定方法 试管法血型鉴定方法:取血液标本开展离心操作,对反定结果进行观察,以阴性对照管将冷凝集排除。微柱凝胶技术血型鉴定方法:取血液标本实施离心处理,取凝胶微管分别标记为A管、B管、C管、E管、F管,取0.5%红细胞悬液滴入至A管、B管、C管及D管当中,取已知A型、B型红细胞悬液(0.5%)和血清分别滴入至E管和F管中,随后实施离心处理并分析离心结果。

1.2.4 交叉配血 凝聚胺法交叉配血:对血液样本进行离心操作,取凝胶微管2支并标记好主、次侧,配置好红细胞悬液,于主侧加入输血标本2滴和供血标本红细胞悬液1滴,次侧加入供血标本2滴和输血标本红细胞悬液1滴,随后分别加入低离子介质溶液(0.6 mL),充分混匀,静置1 min后取2滴凝聚胺溶液分别加入,静置15 s以后实施离心处理,于管底取0.1 mL凝集液体,取2滴重悬液滴入,判断配血结果。微柱凝胶技术交叉配血法:对血液样本实施离心操作,取标记好主侧和次侧的凝胶微管两支备用,制作红细胞悬液,于主侧加入供血者标本50 μL和输血者标本红细胞悬液50 μL,次侧加入供血者标本红细胞悬液50 μL和输血者标本红细胞悬液50 μL,将微管放入温度为37 ℃的环境中孵育,15 min后实施离心处理。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种检验技术的校验指标检验阳性率(直接抗人球蛋白阳性率、血清游离抗体阳性率和抗体放散阳性率)。②比较两种检验技术的血型鉴定结果(正反定型符合率和正反定型不符率)。③记录并分析凝聚胺法和微柱凝胶技术的交叉配血(交叉配血成功率和交叉配血不合率)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文中数据,计数资料用[例(%)]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校验指标检验阳性率 微柱凝胶技术检验的直接抗人球蛋白、血清游离抗体及抗体放散阳性率均显着高于试管法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种不同检验技术校验指标检验阳性率比较[例(%)]

2.2 血型鉴定结果 微柱凝胶技术检验的正反定型符合率、不符合率与试管法检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2。

表2 两种不同检验技术血型鉴定结果比较[例(%)]

2.3 交叉配血情况 微柱凝胶技术的交叉配血成功率显着高于凝聚胺法,交叉配血不合率显着低于凝聚胺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种不同检验技术交叉配血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新生儿溶血病指的是母亲和新生儿的血型不合,母体中产生同胎儿血型抗原不匹配的血型抗体,且经过胎盘进入至胎儿的机体当中,导致同族免疫性溶血现象发生。ABO新生儿溶血病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若未获得有效控制,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诱发胆红素脑病,对患儿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均存在严重威胁。为此尽早诊治是改善患儿病情与预后的关键。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输血治疗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为保证输血安全性,在输血之前必须加强临床检验工作[5]。但是目前临床检验方法多,且常有检验不合理的情况存在,降低校验准确率的同时,也增加了误诊的风险,不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微柱凝胶技术是血型血清学技术,具有特异性和灵敏度高的优势,该项检验技术是输血前血清学筛查中的常用技术,通过实施微管柱灌注法,将红细胞经过微柱当中的凝胶颗粒分子过滤,使每个红细胞过滤时将发生凝集的红细胞保留,以供医务人员分析及确定凝集反应结果。微柱凝胶技术的结果更为直观,且无需开展显微镜观察[6-7]。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微柱凝胶技术的直接抗人球蛋白阳性率、血清游离抗体阳性率及抗体放散阳性率均显着高于试管法检验,其正反定型不符率较低,但同试管法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微柱凝胶技术应用于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检验中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明确患儿的病情,且可准确鉴定供血者和输血者的血型,为疾病治疗提供有力依据。患儿自身状况存在的差异使患儿体内红细胞血型抗原表达强度有一定的差异,同时患儿体内被动输入的溶血性抗体数量与性质也存在差异,因此,对患儿进行交叉配血检测时,检测结果的准确度会受到配血检测方法灵敏度的影响[8]。本研究结果显示,微柱凝胶技术的交叉配血成功率显着高于凝聚胺法,其原因在于微柱凝胶技术的结果更为直观,减小了人为影响因素产生的干扰,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准确度。

综上,在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检验中应用微柱凝胶技术的准确率较高,可有效降低漏检率与误检率,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