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钱磊 郭美茹

摘 要 目的:了解社区中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状的患病率,探讨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状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应用SDS量表对重固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83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评定,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社区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状患病率为38.55%,高于正常人群。糖尿病患者合并抑郁症状与空腹血糖偏高、体重指数增加、慢性并发症增加密切相关。结论:抑郁症状在社区糖尿病人群中有较高的患病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团队应予以重视。

关键词糖尿病抑郁症患病率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58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12)20-0035-03

Study on depression of the community diabetic patients

ANG Min, QIAN Lei, GUO Mei-ru

(Chonggu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in Qi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1706,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 of depression in diabetics,discuss the affecting factors. Method: Eighty three diabetics were interviewed and analyzed by SDS in Chonggu Town Community Health Center. Result: The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in diabetics was 38.55%,which is higher than normal population. High fasting blood glucose, increasing BMI and chronic complication were found to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pression in diabetics. Conclusion: The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in diabetics is high and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ose patients by Community Health Center.

KEY WORDSDiabetes; Depression; prevalence; affecting factors

糖尿病是社区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抑郁症状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严重危害着人类身心健康,因此他被称为精神病学中的感冒。国内外调查研究报告显示,糖尿病患者合并抑郁症状的患病率分别为31.40%和36.00%,较正常人群偏高[1,2]。为探讨糖尿病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2011年3月我们特开展了本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我中心服务的人群包括2个居委会和8个村委会,每个村、居委会的糖尿病管理患者均纳入“上海糖尿病管理卡”管理。采取抽签法随机抽取福泉居委会及徐姚村委会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与分型标准[3];②本社区常住居民;③无严重心脑肾并发症患者;④能完成全程观察。排除标准:①双向性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的患者;②目前滥用酒精药物者或应用精神活性物质者;③排除智能障碍不能正确回答量表条目者;④患者用过利血平等有关药物,接受过抗抑郁治疗。符合上述条件的患者共83人,其中男40人、女43人,年龄50~87岁,病程1~32年。

1.2方法

依据Zung氏1965年编制的抑郁自评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由患者进行自我评定,对文化程度低及无法独立完成者由医师协助完成量表。该量表反映抑郁状态的精神性-情感症状、躯体行动障碍、精神运动性障碍、心理障碍等4组特异性症状,使用简便,并能直观的反映抑郁症患者近一周来的主观感受。量表包含正题和反题各10项,每项有4个选择,正题按1~4级、反题按4~1级评分,将20个项目得分相加为总分。抑郁指数=评定总分/80,抑郁指数<0.5为无抑郁,≥0.5为抑郁。

1.3观察指标

根据83例糖尿病患者的SDS量表得出各自的抑郁指数及抑郁症患者人数,算出其抑郁症状的发病率,与正常人群抑郁症状发病率进行比较。根据各项可能的影响因素,包括糖尿病患者的性别、年龄、FBG、BMI、病程、家族史、慢性并发症,应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糖尿病抑郁症状患者与糖尿病非抑郁症状患者之间有无差异。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l7.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 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使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抑郁症状患病率

83例社区糖尿病患者中,有32例患者的抑郁指数≥0.5,存在抑郁症症状,患病率为38.55%,较正常人群的抑郁症状患病率偏高。

2.2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比较

糖尿病患者合并抑郁症状组与糖尿病患者未合并抑郁症状组间的比较,在性别、年龄、家族史、病程等4项影响因素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空腹血糖升高、超重肥胖、合并慢性并发症的患者更容易有抑郁症状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并发症包括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等。

3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社会竞争的加剧,各种应激源的增多,糖尿病和抑郁症在全球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这两类疾病已成为继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及艾滋病后对人类健康威胁最为严重的疾病[3,4]。

糖尿病现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的第3大非传染性疾病,据WHO 2007年的报告,它是继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COPD之后的第4大死亡原因[5],已严重威胁到全球人类的健康。最新研究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9.70%,已有超过9 200万的糖尿病患者[6],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到202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达3亿。抑郁症状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且是以情绪低落、活动能力减退以及思维、认知功能迟缓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情绪障碍,严重危害人类的身心健康。目前抑郁症已成为全球疾病中给人类造成严重负担的第2类重要疾病,对患者及其家属均造成了很大的精神负担以及生理痛苦。张明园等[7]报道国内正常人群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在15.10%~22.50%之间。

该研究显示,社区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症状患病率为38.55%,较正常人群的15.10%~22.50%偏高,与国内外多项研究报告相符。周连华[1]报道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状患病率为31.40%,Thomas等[2]报道糖尿病人群中抑郁症状的患病率为36.00%,Peyrot等[8]报道值为37.10%~45.20%。因此,在社区的工作中,不仅仅要关注糖尿病患者疾病本身的状况,还需要关注其心理健康状况,早期发现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症状。

其次,本组资料发现,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状的人群中,FBG偏高与其密切相关(因社区糖尿病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极少检查HbA1c,难以收集资料,故未做分析)。现代医学[9,10]认为,抑郁症状与糖尿病有着一定的生物学相关性,抑郁症状的发生与脑内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功能缺陷有关,可能会降低患者的依从性,加重糖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糖尿病作为终身性疾病,某些治疗措施如严格控制饮食、体育锻炼、长期的药物治疗等,都会导致抑郁症状的发生。因此,血糖控制的状况与抑郁症状的患病率相互影响着,要么互相起到良性循环的作用,要么导致恶性循环,所以需要良好的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代谢水平。

另外,本研究资料还发现,BMI增加、慢性并发症增加这些危险因素与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状密切相关,性别、年龄、家族史、病程中未见显着差异。BMI是临床上用来评定肥胖的一个常用指标,肥胖可能对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及生理带来复杂的影响,增加胰岛素的抵抗性;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有无器质性并发症是反映病情轻重最直接的指标,否则将会导致患者的不适,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及睡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糖尿病患者的情绪,对其抑郁状况又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其实,国内外有不少的调查研究,对于抑郁症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各不相同,不过,对于FBG、BMI、慢性并发症这3个因素在大多数研究中均显示与糖尿病抑郁症状有着密切的关系[11,12]。所以,积极控制血糖代谢水平、控制患者体重、预防慢性并发症的产生,对于糖尿病患者有着积极的意义,而早期对危险因素的介入,也可以控制社区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症发病率。

20世纪后期,心理社会因素与身体疾病的关系被日益重视,人们将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种医学模式的转换,使得一部分糖尿病患者的稳定期治疗均得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进行。社区团队可以在工作中依托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多方面的功能,为糖尿病患者实施全方位、多角度的科学评定。对于尚未并发抑郁症的糖尿病患者,从危险因素入手,如FBG、BMI、慢性并发症等方面,定期进行针对性的糖尿病健康教育,预防抑郁症的产生;对于糖尿病抑郁症高危人群或已经并发抑郁症状的糖尿病患者,社区团队为其积极治疗疾病的同时,如积极控制血糖、预防慢性并发症等,还要从心理-社会模式入手,减轻或消除其不良因素,包括不能坚持长期的药物治疗、高额的医疗费用、慢性并发症的增多、生活质量的下降、医从性的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发挥社区团队的作用,为其制定长期稳定的治疗计划;对于抑郁症状严重者应及时转诊至专科医院接受进一步的心理、药物等治疗,以达到全面控制疾病的目的。这对预防或改善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症状及其预后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连华, 周湘兰, 施晓红, 等. 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分析[J]. 中国临床 医学, 2004, 1l(6): 7211-8211.

[2] Thomas J, Jones G, Searinci I, et al. A descriptive and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prevalence of depressive and anxiety discorders in low-in-come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nd other chronic illnesses[J]. Diabetes Care, 2003, 26(8): 231l-2317.

[3] 叶任高, 陆再英主编. 内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797.

[4] 郝伟. 精神病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02-03.

[5] 杨秉辉. 全科医学概论[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218-218.

[6] Wenying Y, Juming L, Jianping W, 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 N Eng J Med, 2010, 36(12): 1090- 1101.

[7] 张明园, 任福民, 樊彬, 等. 正常人群中的抑郁症状的调查和CESD的应用[J].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1987, 20(2): 67-71.

[8] Peyrot M, Rubin RR. Level sand risk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symptomatology among diabetic adults[J]. Diabetes Care, 1997, 20(4):585-603.

[9] 赵缇, 毛红, 付阿丹, 等. 糖尿病人群伴发抑郁症的临床研究[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2, 10(5): 272-275.

[10] 陈彩秀, 王定佑, 李润生. 糖尿病并发抑部症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J]. 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8, 5(3): 25-26.

[11] 刘彦君, 宋晓菲, 王爱红, 等. 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症情况的调查[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04, 12(2): 123-125.

[12] Egede L, Zheng D. Independents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in national sample of individuals with diabetes[J]. Diabetes Care, 2003, 26(1): 104-111.

(收稿日期:2012-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