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市万州区人民医院CT、MRI科,重庆 404100)

脑微出血是指脑实质内直径<5 mm的小出血灶,由微小血管病变所致,是一种脑实质的亚临床损害[1],因临床症状不明显而不引起重视。磁敏感加权成像 (SWI)较常规MRI能更好反映病灶局部微量磁敏感度的变化,可以准确地显示病灶的部位、大小、数目,可以检测出临床上没有任何症状的微小出血[2]。本文探讨SWT序列脑微出血的影像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6月—2013年5月,在我院行颅脑MR扫描病人266例,脑内发现微出血病灶59例,男39例,女20例;年龄51~89岁,平均67.2岁。既往有高血压史40例,其中并发缺血性脑卒中32例,并发出血性脑卒中16例;既往有混合性脑卒中11例。59例病人均有不同程度头晕、头痛、肢体无力、失语、偏瘫、吞咽困难、共济失调、感觉障碍等症状,病史3 h~30年。

1.2 检查方法

用SIEMENS 1.5 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8通道脑颅线圈。扫描参数:T1WI序列TR 369 ms,TE 9.7 ms;T2WI序列用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TR 5 000 ms,TE 87 ms;T2FLAIR序列TR 8 000 ms,TE 830 ms。DWI采用SE/EPI序列扫描,TR为7400 ms,TE为105 ms,扩散敏感系数(b)为0、1 000 s/mm3;SWI采用3D扰相梯度回波(SPGR)序列,FOV 22 cm×22 cm,翻转角(FA)30°,TR 49 ms,TE 40 ms,矩阵256×256,层厚2 mm。

将T1WI、T2FLAIR、T2WI、DWI、SWI序列图像上基底核区、小脑、丘脑及脑干、皮质和皮质下点灶状低信号病灶进行计数,同时利用相位图上出血为高信号、钙化为低信号排除钙化灶及小静脉,将各个序列上直径 <5 mm 的微出血灶进行统计计数。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各序列病灶显示及分布特点

本文59例病人SWI序列显示微出血灶305个(图1①~⑦)。T1WI序列检出微出血灶49个,病灶检出敏感度为16.1%;T2WI序列检出微出血灶共79个,病灶检出敏感度为26.1%;T2FLAIR检出微出血灶共99个,敏感度为32.3%;DWI检出微出血灶45个,敏感度为14.5%。各序列病灶检出敏感度比较,差异有显着性(χ2=147.40~242.71,P<0.05)。各序列检出脑区微出血病灶部位分布见表1。

2.2 脑微出血影像表现

SWI序列上脑微出血病灶均表现为较均匀的点状、片条状、圆形及类圆形的低信号影,少数病灶信号不均匀;常规SE序列T2WI、T2FLAIR均表现为环状或类圆形的稍低信号影,T1WI表现为类圆形低等信号影,DWI序列表现为多个点状及片条状低信号影(图1①~)。

表1 各序列检出脑区不同部位微出血病灶数目比较(个)

3 讨 论

3.1 SWI原理

SWI是随着高场强MRI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兴的成像技术,该技术利用组织间的磁敏感度差异而产生磁共振影像对比,反映组织的磁化属性。

①SWI序列双侧颞叶皮质下可见多发低信号微出血灶。②SWI序列双侧基底核区及双侧额叶皮质下可见多发低信号微出血灶。③SWI序列双侧基底核区及双侧枕叶皮质下可见多发低信号微出血灶。④双侧顶叶皮质下多发微出血灶。⑤~⑧与②为同一病例,T1WI、T2WI、T2FLAIR、DWI均显示少量低信号病灶。⑨、⑩SWI序列双侧基底核区及双侧颞叶皮质下可见多发低信号微出血灶。、与⑨、为同一病例,T1WI、T2WI、T2FLAIR均未显示出血灶。

图1脑微出血的SWI表现

SWI以T2*序列为基础,采用高分辨、三维完全流速补偿的梯度回波序列,静脉和血液代谢产物(正铁血红蛋白、脱氧血红蛋白、亚铁血红蛋白、含铁血黄素)以及钙化等物质能够引起磁场不均匀,SWI序列上表现为低信号改变。SWI能显示约1 mm×1 mm×1 mm出血产生的效应[3]。SWI对出血性脑梗死检测的敏感度较CT及常规MR序列高,最快可在23 min内显示微出血[4]。

3.2 脑微出血的病理基础

脑微出血是脑内微小血管纤维透明样变性,血液微量外渗,导致含铁血红素沉积为主要特点的一种脑实质亚临床损害。高血压病人小动脉壁发生玻璃样变,或由于小血管淀粉样变性,基底核区、丘脑区及皮质下微小血管破裂,形成脑实质内微出血,红细胞的分解产物引起局部磁场不均匀而产生相位差异,在SWI序列上表现为直径约2~5 mm圆形或卵圆形低信号,或以低信号为主的混合信号,低信号中心或近中心位置为斑点状高信号,病灶边缘清楚、光滑,周围无水肿区[5]。脑微出血多因高血压或血管壁淀粉样变性导致微小血管破裂出血,受累血管多为豆纹动脉、前脉络膜动脉等微小动脉,因此微出血多发生在基底核、小脑和脑干、丘脑、皮质及皮质下。本组病例发生在基底核和丘脑的病灶较多,皮质及皮质下次之。黄贤会等[6]研究结果表明,高血压病人脑微出血发生率约为94%,显着高于血压正常者,且容易发生大范围的脑出血。本组59例脑微出血中,并发高血压40例,同时并发出血性卒中16例,出血灶分布在基底核、丘脑、大脑皮质;缺血性卒中32例,表现为基底核区、半卵圆中心多发的腔隙性梗死灶。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检测到脑微出血则说明出血性转化的可能性大,出血性转化是溶栓治疗严重的并发症。本研究结果显示,SWI不仅能清楚显示出血病灶,而且显示出血的范围较CT及常规MR序列大[7]。

3.3 MR各个序列对脑微出血显示敏感度比较

本文结果显示,SWI序列显示脑微出血病灶数目明显多于其他序列,病灶直径较其他序列大,检出病灶的敏感度高;T1WI及DWI序列病灶显示敏感度较低;T2FLAIR及T2WI序列显示病灶敏感度高于T1WI及DWI序列。在T1WI序列上陈旧性腔隙性梗死灶及血管间隙与脑微出血难以鉴别,在T2WI序列上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灶、血管间隙为高信号,脑微出血为低信号,故T2WI、T2FLAIR序列对脑微出血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SWI序列显示脑微出血最敏感,对脑内微小出血灶的检出较常规序列有显着优势,SWI序列是常规序列用于病变显示及鉴别诊断必要的补充序列。

3.4 脑微出血诊断与鉴别诊断

脑微出血在SWI序列上呈圆形或类圆形的低信号或以低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影,直径大多为2~5 mm,大多分布在基底核区、皮质、皮质下、小脑、脑干等部位。脑微出血需与SWI上同样表现为低信号的血流缓慢的静脉、海绵状血管瘤、血管间隙和铁、钙等矿物质沉积等鉴别。①血流缓慢的静脉可以根据血管走行的特点并且在相位图上表现为高信号鉴别。②钙或铁的沉积常表现为基底核区对称分布,在相位图上钙化表现为高信号或高信号为主的混合信号;出血则为低信号或以低信号为主的混合信号。③海绵状血管瘤T1WI和T2WI序列信号不均匀,T2WI序列可见病灶周围低信号环。④血管间隙呈长T1长T2信号,可与脑微出血鉴别。⑤弥漫性轴索损伤,SWI能显示CT和常规MR序列上难以显示的深部皮质下及白质内斑点状微小脑出血灶,结合外伤病史能鉴别。

总之,SWI序列对脑微出血的检出敏感度高,可为脑血管损害提供程度精确、全面评价的影像学信息,提高颅内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因此,建议临床在行常规MR序列检查时,补充扫描SWI序列。

[参考文献]

[1]张琳,漆剑频,朱文珍,等. 磁敏感成像在脑微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放射学实践, 2009,24(1):19-22.

[2]万琛宜. 出血性脑梗死的磁敏感加权成像临床应用价值[J]. 江西医药, 2011,46(3):288-290.

[3]HAACKE E M, MITTAL S, WU Z, et al. 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technical aspect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part 1[J]. AJNR, 2009,30:19-20.

[4]WYCLIFFE N D, CHOE J, HOLSHOUSER B, et al. Reliability in detection of hemorrhage in acute stroke by a new three-dimensional gradient recalled echo 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 technique compared to computed tomography: a retrospective study[J]. 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JMRI, 2004, 20(3): 372-377.

[5]赵海,肖新兰. 脑微出血的研究进展[J]. 山东医药, 2008,48(1):141-142.

[6]黄贤会,张丽红,林祥涛.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内微出血影像诊断中的价值[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21(9):1311-1314.

[7]杨飞,刘怀军,贺丹. 3.0 T MR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梗死伴出血性转变中的应用价值[J].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9,25(4):457-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