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方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全新《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新课标的印发旨在通过对艺术课程的规范和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标志着中小学音乐教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其中,对于音乐课程的设计更是注重课程的综合性,提出艺术课程教学中应当对“音乐、美术、戏剧”等多维度的艺术进行综合,同时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造力和文化认同感,对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忠实更是为传统戏曲融入音乐课堂提供了良好基础。传统地方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拥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以及深厚的群众基础。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戏曲渐被人遗忘,甚至失传。为了振兴戏曲,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戏曲传承发展,如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由此可见,中小学“戏曲进校园”等美育课程的开设成为推动传统文化传承、践行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重要一环。

一、徐州梆子戏简介

徐州梆子戏,又称徐州大戏,是江苏省传统地方戏剧剧种之一,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徐州梆子的形成源于豫剧,并在与当地方言、土语的结合中逐渐发展壮大。这一剧种以其独特的声腔、表演和剧目而着称,与秦腔、河北梆子、豫剧、山东梆子等剧种有显着的差异。徐州梆子戏最早由曹州梆子(山东梆子)演化而来,后期还受到河南梆子的影响。早期,曹州梆子演员组班来到沛(今徐州市辖区之一),在当地演出传艺,逐渐形成了徐州梆子戏的雏形。在演变的过程中,徐州梆子戏保留了山东梆子的刚烈风格,同时融合了河南梆子的细柔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

徐州梆子戏的独特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唱腔、伴唱、角色和表演三个方面。首先,唱腔特征。徐州梆子戏的演唱风格丰富多彩,主要包括慢板、二八板、流水板、清板等板式。慢板是其重要板式之一,以擅长抒情和叙事而着称,在4/4节拍中,以一板三眼的形式呈现,中眼(小节中的第三拍)起唱,板上(强拍)落腔,形成独特的行腔规律,使其在表达情感和叙述故事方面具有深厚的艺术表现力。二八板则是徐州梆子戏的主要板式之一,其结构具有基本固定的形式。起腔为板上起唱、板上落腔,每句可分为两个分句,第一分句起唱于板(强拍),第二句必起唱于眼(弱拍)。通过拖音和分句过门等元素的运用,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演唱形式,使得观众在音乐表达中感受到音律的起伏和旋律的丰富变化。流水板是一种充满活力的板式,其旋律进行和节奏安排灵活多变。除了常规的速度变化和对偶结构外,其分句划分、眼起眼落、跨小节切分等元素使其成为典型的富有活力的节奏板式,为演唱增添了动感和生气。清板是徐州梆子戏中借用自南方诸剧种的板式,特点是说中有唱、唱中有说,伴奏简单清爽,适宜表现泣诉的叙事情节,尽管在传统中未有,但在现代戏中常常在主人公大段唱腔中出现,起到发展对比的作用,为音乐表达增色添彩。其次,伴唱特征。伴唱是徐州梆子戏广泛运用的手法,早期源自川剧,被吸收并巧妙运用于徐州梆子戏。作为一种辅助唱腔的手段,伴唱可以用于烘托气氛、渲染感情,其多样的应用场景和形式使得演唱形式更为丰富多样,既可以是独唱,也可以是齐唱或合唱,灵活运用于各种情节和场景之中。这一多样性的演唱手法为徐州梆子戏的表演增加了层次和情感的深度。最后,角色和表演特征。徐州梆子戏行当齐全,包括生、旦、净、丑,分工细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黑、红脸的演唱真假声的结合,使得表演更具高亢激昂和淳厚刚烈的特色。

二、徐州梆子戏与音乐课堂融合的价值探索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

徐州梆子戏中所呈现的诚信、友爱、孝顺、忠义等人物形象和历史文化故事,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仁、义、礼、智、信”等人文价值观。将这些价值观融入音乐课堂,有助于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入认知,同时生动的音乐表达,使这些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戏曲艺术中传承的家国情怀,是中小学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有效途径。徐州梆子戏所承载的坚守不渝、忠君报国的情感,在音乐课堂上得以生动展现,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二)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载体,通过将徐州梆子戏引入音乐课堂,使学生近距离体验戏曲艺术,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引入徐州梆子戏有助于打破学生对文化的狭隘认知,使其在传统文化的体验中产生新的认知视角。这有助于学生摆脱以往狭隘的文化思维定式,形成更为开放和多元的文化视野。

(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戏曲艺术所具有的独特唱腔、婀娜的身段、精致的服饰和独特的脸谱,为学生提供了感知美和鉴赏美的机会。通过徐州梆子戏的表演学习,学生能够提升其审美能力,培养对文学美、形式美和感知美的辨识力。音乐课堂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念的重要场所,通过引入徐州梆子戏,可以借助其独特的美学元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戏曲艺术的独特之处将有助于拓展学生对美的理解,使其在审美领域更为全面和成熟。

(四)促进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发展

青少年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也是戏曲传承的关键人群。将徐州梆子戏融入音乐课堂,有利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的重要讲话精神,培养更多对戏曲艺术感兴趣的青少年。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需要与时俱进,融入新的元素。将徐州梆子戏引入音乐课堂,为传统戏曲注入新鲜血液,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活力和创造力。

三、徐州梆子戏融入音乐课堂的策略分析

(一)挖掘梆子戏内涵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在音乐教育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师生互动的媒介,更是促使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文化传统的有效工具。合理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音乐的认知水平。在新课标理念下,通过巧妙融合传统文化如徐州梆子戏,教学资源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综合素养的关键因素。徐州梆子戏作为地方传统剧种,具有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它蕴含丰富的历史传统、生动的人物形象、独特的音乐表现等元素,这些内容可以为音乐课堂提供生动、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梆子戏中独特的音乐形式、唱腔风格,以及丰富的故事情节,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

具体策略如下:一是以具体的梆子戏剧目为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以具体的梆子戏剧目为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升其参与度。通过选择与学科内容相契合的戏曲作品,不仅能使学生轻松理解传统文化,还能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二是深入挖掘剧目中蕴含的育人元素。徐州梆子戏以描写重大历史事件、反映政治、军事斗争、表现英雄人物业绩为主的正剧和悲剧为特色,其题材丰富,涵盖社会各个层面。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徐州梆子戏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现了悠久而光荣的革命传统。许多剧目文化内涵深受徐州本地历史文化因素影响,突显爱国主义情感和革命精神。例如,《母亲》以淮海战役为背景,表达了一位母亲的家国情怀;《曙光》则展示了徐州早期党团组织诞生的革命历史,凸显了戏曲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关怀。三是编写徐州梆子戏校本课程时深度整合该剧种的独特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需求。通过系统规划教材、设计教学活动,校本课程将强调徐州梆子戏的历史渊源、音律特色、角色行当等方面,使学生在学习中全面了解并体验徐州梆子戏的独特之处。

(二)营造具有戏曲特色的沉浸式校园环境氛围

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素养提升的影响是深远的。一个具有浓厚戏曲特色的校园环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文化自信心。校园文化环境是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通过融入徐州梆子戏元素,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触到这一传统艺术,形成对其的浸润式体验。校园文化环境中戏曲元素的渗透将促使学生主动了解、学习,形成对徐州梆子戏的自主认知。

具体策略如下:一是学校可在校园建筑、装饰布置中巧妙地融入徐州梆子戏元素,如设置展板于校门口、走廊等地,用图案、剧目和演员海报介绍徐州梆子戏的历史渊源和独特之处。这样的环境设计将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激发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探索欲望。二是学校还可以设立徐州梆子戏的角色扮演角落,为学生提供一个在课余时间体验戏曲表演的场所。通过参与角色扮演,学生可以亲身地感受梆子戏的表演魅力,拉近与传统文化的距离。三是学校应该组织学生参观徐州梆子戏的表演,创造身临其境的观赏机会。通过亲身感受梆子戏的艺术魅力,学生能够深刻地领略到戏曲的独特之处,从而更主动地融入戏曲文化,拓宽审美视野,激发学习兴趣。这样的参观活动将成为学生亲近传统文化的生动体验,使学校的文化教育更具实质性的影响。

(三)邀请专家进校园提升师生对梆子戏的兴趣

请专家进校园是深入推进梆子戏融入音乐课堂的有效途径。专家的参与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专家能够为学生提供权威而深入的梆子戏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其次,专家能够传承梆子戏的表演技艺,为学生提供更为直观和深刻的戏曲体验。邀请专家还有助于拓宽教师的教学视野、提升专业水平。

具体策略如下:一是学校可与当地文化机构建立联系,邀请专业梆子戏演员或戏曲研究专家前来进行专题讲座和演示。通过专业人士的深入讲解,师生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梆子戏的起源、发展以及独特之处,从而增加对这一传统文化的兴趣。二是学校可以借助文化节或艺术周等活动,与梆子戏专家合作,举办讲座、工作坊或表演。通过这样的合作,不仅能够提高学校的文化氛围,还能够将梆子戏的魅力传达给更多的师生。三是运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讲座和互动。通过邀请梆子戏专家进行在线讲座,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地接触到专业知识,同时借助视频互动,能够更广泛地传达梆子戏的魅力。这种线上形式的互动不仅可以方便师生参与,还可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四是学校可以组织校内的研讨会,邀请梆子戏专家分享他们的经验和见解。这样的研讨会可以为师生提供一个深入交流的平台,促进对梆子戏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四)开设梆子戏学生社团培养戏曲艺术传承人

艺术社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个人特长和才艺的平台。通过参与艺术社团,学生有机会在戏曲表演、编导等方面得到锻炼、展现个人的艺术才华,并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在参与戏曲表演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与团队成员密切合作,共同创造出精彩的艺术作品。这种协作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此外,艺术社团也为学生提供了欣赏和体验多元文化的机会,拓宽了他们的艺术视野,培养了审美情感。

具体策略如下:一是建立梆子戏爱好者的社团组织,为喜欢梆子戏的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通过组织定期的学习交流活动,学生可以互相学习梆子戏的表演技巧、音律韵律,共同提高戏曲艺术水平。二是学校可以邀请专业梆子戏演员或戏曲研究专家担任社团的指导老师,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培训。专业指导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戏曲表演水平,使社团活动更具艺术价值。三是可以组织梆子戏社团参与校内外的演出和比赛,通过比赛锻炼学生的表演技巧,丰富他们的舞台经验。这种实际演出经历对于学生成为戏曲艺术传承人至关重要,激发他们对梆子戏的热爱。通过这些具体策略,学校可以有效地开设梆子戏学生社团,培养更多有志于戏曲艺术的学生,促进梆子戏的传承与发展。社团活动将成为学生艺术修养的一部分,为梆子戏的未来传承打下坚实基础。

(五)选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提升戏曲育人成效

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戏曲育人的成效至关重要。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体验戏曲艺术,促进其全面素养的提升。戏曲是一门融合音乐、表演、文学等多种艺术元素的学科,多元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全面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综合艺术素养。戏曲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需要通过实践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注重实践性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戏曲表演、角色演绎等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戏曲技能水平。

具体策略如下:一是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现代信息技术融合方面,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音频、视频等多样化的资源,为学生呈现更生动、形象的戏曲艺术,使学习内容更具吸引力。借助互联网平台,可以邀请梆子戏专家进行在线讲座,进行远程指导,实现知识的全球化传播,拓宽学生的视野。二是使用PBL(问题驱动式学习)项目学习法。PBL是一种注重问题解决、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可以在戏曲教学中引入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研究等方式深入学习戏曲相关知识,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三是开展行走的课堂实践活动。行走的课堂是将课堂拓展到学校以外的环境,可以带学生参观与梆子戏相关的场馆、剧团等,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感受梆子戏的艺术魅力,激发其学习兴趣。

四、结语

在新时代,传统戏曲传承面临明显的断代问题,为此,各地纷纷推出保护和发展戏曲的对策,其中“戏曲进校园”活动成为一项重要举措。这一活动在促进戏曲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新课标理念下,以徐州梆子戏为例的探索,为戏曲融入音乐课堂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新时代的“戏曲进校园”不仅是文化传承的有效手段,也是一次推动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尝试。在这一背景下,徐州梆子戏融入音乐课堂成为一次成功的实践。通过这一例子,我们更期待各地能以更广泛的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使戏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使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得以传承。这将有助于培养更多具有中华文化自信的青年一代,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弘扬做出更为深远的贡献。

(作者单位:丰县宋楼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