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宁满族自治县选营中心校 王海丰

“叮铃铃……”下课铃响了,语文王老师气呼呼来到我的办公桌前,“啪”一声把一个手机扔到了桌上。“你们班的学生我管不了。”是谁把王老师气成了这样?王老师说,课堂上她正带着学生学到关键段落,大家的情绪都被课文深深地打动了。突然,不知从哪里发出刺耳的手机铃声,全班都被惊醒了。王老师问:“是谁搞的噪音?”没人回答,一直用了半堂课才查出是丁同学的手机。老师问他为什么上课玩手机,他说:“对语文课没兴趣,不想听。”老师让他把手机交出来,他说什么都不交。老师只好硬抢过来了。王老师越说越激动。

话音刚落,丁来到了办公室,走到王老师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说:“王老师对不起,我错了。我不应该在您的课上玩手机,更不该与您顶嘴。”这时,我偷偷看了王老师一眼,脸上的怒气渐渐消去,缓缓地说:“以后上课不准再玩手机了,要注意听讲。”

“叮玲玲……”上课的铃声响了,丁没有走。当其他教师离开办公室后,他走到我身旁,轻声说:“我错了,我不应该把手机带到课堂,请您不要告诉我家长,千万不要告诉他们。如果我父亲知道此事,一定会打我的。”我认为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只要保证以后不再拿手机就可以了。

放学了,当我正准备回家时,丁再次找到我,央求我“千万不要告诉他的父母”。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我想丁同学为什么反复叮嘱我呢?难道这里面还会有什么隐情吗?想到这,我拨通了他母亲的电话。他母亲说,他没有手机,家里就一部手机,还在他父亲那里。那这个手机是谁的呢?难道是同学的?我决定马上去家访。当我来到丁家时,丁同学很吃惊。我并没有说手机的事,只是和他父母谈论了有关他的学习表现,并要求家长多关心孩子。在交谈中,她母亲说了一件重要的事:前一周他爷爷家丢了一千多元钱,当时丁正在爷爷、奶奶家。难道“手机”是这样来的?此时我的脑袋“轰”一声,真的不敢相信。回到家里,我转辗反侧。“偷钱”“手机”这俩词关联在一起,性质太严重。怎么办?如果直接问怕他接受不了。有可能会在孩子心中产生不好的影响,甚至会伤害他的自尊心,影响他的健康成长。

第二天,在课堂上我发现丁同学总用恐慌的眼神看我,但我并没有找他。放学后,我又来到他家给他补课。就这样一天、两天,第三天,我们恰巧讲到“法律”一课。我重点讲了违纪、违法、犯罪三者的区别与联系。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列举现实生活中由小事最终发展成为犯罪的实例,最后告诫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又过了一天,在丁的作业中我发现了一张小纸条:老师我错了,手机是我“拿”爷爷家钱买的。我想对妈妈说,可我又怕他们知道后,告诉别人。我不敢告诉您,怕您对同学说出去。老师我真的很怕。我感谢您,您不但没有告诉我的家人,您也没有告诉同学。我知道这一周来,丁同学心里在做着激烈的斗争。经过这些天父母、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今天他终于战胜了自己。当我看完这张纸条时既激动又兴奋。我急忙写了回条夹在了作业本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老师很欣慰,你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说明你长大了,老师希望你不要把此事作为负担,老师会替你保密的。

一张纸条使丁同学发生了变化。当我再次家访时,他母亲高兴地告诉我,丁同学像变了一个孩子似的,不但爱学习而且非常有礼貌。此时我一颗沉重的心才如释重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