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安市木厂口镇中心完全小学 葛继华

德之生发、塑成,要经过一个知、情、意、行的过程,这之中,情很重要。情能够促使人觉醒,进而发展成为自觉行动。对于青少年学生,对道德的理解还不深刻,其道德水平很难有醍醐灌顶后的那种飞跃式的进展。因而,以情动之就更为重要。在动情之后,哪怕在道德认知、理解方面还未达到较高境界,也依然能够在道德行为上有所改善。故此,中小学德育工作者——特别是直接执行人(往往是班主任),要带着感情做工作,向德育对象输出关爱。

关爱学生是几乎所有老师们都懂得并且都在做的事儿,但效果却差别甚大。有的教师简直为学生操碎了心,磨薄了唇,但学生却无动于衷。是何原因?我想,是因为这些老师只是单向施予关爱,并未认真考虑关爱的“落地”问题。高质量的关爱应该是双向满意的过程,教师因帮助他人并令其处境得以改善而快慰,学生因得到帮助和关怀而感到温暖、舒畅,焕发信心和力量。要使关爱产生理想的效果,一个关键词是“贴心”。

我所教的班有一个叫晓晗(化名)的小姑娘,父母跑运输,长期出车,孩子只能跟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由于爷爷奶奶长期溺爱,致使她养成了各种不良习惯:给同学起绰号、说脏话,甚至吸烟,考试成绩更是“名列前茅”。为此我伤透了脑筋,一次次批评、督促都没什么效果。

一次课间,我发现她低着头趴在课桌上,这与平时咋咋呼呼的“模式”相比很是反常。我走过去看见她小脸上满是泪水。通过了解才知道,她爷爷因脑梗塞住院了,她几天没见爷爷,又很担心,很想到医院床前看看爷爷。

原来她是个善良、孝顺的孩子。我当即表扬了她,并和她聊了会儿生活、学习上的一些事儿,特别聊了聊她和爷爷的事。

“爷爷是不是很待见你,关心你?”

她说了一些爷爷平时关心、照顾她的小事儿,说着说着,刚止不久的泪又掉下来。

我宽慰了她,又想法打通她奶奶的电话,让她和奶奶通话。放下电话,我认真地对她说:“既然你是个懂得感恩的孩子,在这种时候,就不能让爷爷、奶奶再为你操心,不然爷爷就不能安心治病,对不对?”她第一次看着我的眼睛,点了点头。

“老师,我老是在班里故意捣乱……对不起,我知道我错了,以后我会努力改正的,让爷爷放心。”她居然诚恳地承认了错误。

此后她的坏毛病去了很多,课上能跟着老师听讲,课下也慢慢地淑女起来……

我做了什么让她如此感恩,如此改过自新?不过是帮她打了一个联通亲人的电话,陪她聊了聊最亲近的人。但这些,正是她所需要的。

我校有很多同学离家远,中午时间短,就在学校附近的小吃摊吃午饭,午饭后我常为孩子们补补课。有一天,我发现有一个叫晓缘(化名)的同学满头大汗、脸色蜡黄,捂着肚子。“老师,他中午没吃饭!”一旁的同学马上向我汇报。

“你这傻孩子,为啥不吃午饭啊?”我问。他没说话,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强忍住,低下头。经了解才知道,原来孩子兜里没钱了。这种情况不是一次了,以至于因为挨饿得了胃病。

经过深入家访,我得知他家离学校很远、生活条件极差,父母离异,他和弟弟、爸爸一起生活,爸爸前些日子在工地打工时受了伤。

第二天中午,我就带食品给他,但他用力推辞不受,经我好说歹说才接过。之后,我反思了下,改变了做法。我每天趁间操时教室没人,偷偷地在他书包里面放上食品,这样他就不会因为当众接受而感觉难堪。后来,他在作文中称赞我像妈妈一样周到。

周到,可能未必是面面俱到,而是恰好满足了孩子们的需要。由于我的关爱比较贴心,带班一段时间之后,班里大小事情都没太让我操心。

贴心的关爱让学生真情迸发,自觉地向上、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