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雨婷

“每年高考之后,很多学校门口都会点名道姓、图文并茂地张贴‘我校×××同学被北京大学录取’‘我校×××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以及‘我校有××名同学被985(或211)高校录取’的大红喜报……这种宣传完全不顾及大多数学生的自尊自信。难道考不上北大清华、考不上985或211高校的学生就没出息,就一定不能成材?”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刘焱说。

如今,“北清率”“升学率”成为不少中小学教师业绩奖励的标准。不少代表委员认为,这样的导向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发展。

“重奖励不重基本待遇保障,优秀教师招不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说。

这两年,张志勇调研发现,有的县(市)高考奖励额度很大,动辄数千万元,这些奖励的发放都是根据当年所谓高考成绩确定的。然而,有些地方,刚刚入职的本科生教师月工资只有2700元,本校毕业的省属师范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回母校工作。现在,各个县市的高中布局很不平衡。为了追求高考升学率,优秀师资和生源越来越向个别最优秀的高中集中。

“中小学教师的业绩奖励固然要看教学业绩,但要充分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要把本校学生身心健康素质,特别是体质监测结果纳入全校教师业绩奖励考核系数;二是要考虑每所学校学生学业成绩的增值水平;三是要突出教师教学业绩的团队奖励,特别是学科教研组、行政班等教学集体的奖励,而不是仅仅奖励毕业年级的学科任教教师;四是要重视对教师工作量的考核评价,包括教师承担的教学、科研、管理和学生等工作。”张志勇说。

刘焱认为,学校门口的标语和宣传栏反映学校教育评价的价值导向,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深刻影响家庭的教育选择和社会教育生态。他建议,教育部应发文明令禁止学校张挂这种人为制造攀比、加剧考试竞争和焦虑的标语和横幅,多宣传毕业生中爱岗敬业的普通劳动者,塑造尊重普通劳动者、“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人人皆可成才”的社会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