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群丰 杨雪明

在耳鼻喉科顽固性鼻出血属于棘手重症,且是常见病,出血部位多见于鼻腔后端[1]。传统的鼻腔填塞止血法易对鼻腔黏膜造成损伤,并且止血也不彻底,经常需多次填塞。这就造成鼻腔的感染或引起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严重者会危及患者生命,一旦出现,临床处理必需及时、准确,力求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2,3]。近年来,治疗顽固性鼻出血时,需利用鼻内镜,因为它不仅能提供良好的照明,而且视野也很清晰。本研究选取60 例顽固性鼻出血患者,并采用鼻内镜下微波治疗法治疗。现将疗效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2012 年2 月~2014 年2 月,笔者医院选取了顽固性鼻出血患者120 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60 例)和观察组(60 例)。分组方法选用按照随机数字法。对照组:男性36 例,女性24 例;患者年龄17 ~77 岁,平均年龄为51.1 ±4.8岁;病程为0.1 ~18.2 天,平均病程为5.5 ±1.9 天;治疗前出血量为600 ~1100ml;其中左鼻腔出32 例,右鼻腔出血33 例,两侧鼻腔出血9 例。观察组:男性33 例,女性27 例;年龄范围为18 ~77 岁,平均年龄为52.4 ±4.1 岁;病程为0.4 ~18.1天,平均病程5.3 ±2.3 天;治疗前出血量为540 ~1180ml,其中左鼻腔出血30 例,右鼻腔出血20 例,两侧鼻腔出血10 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如表1 所示。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s)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s)

P 均>0.05

组别 n 男性 女性 平均年龄(岁)平均病程(天)治疗前出血量(ml)60 36 24 51.1 ±4.8 5.5 ±1.9 600 ~1100观察组对照组60 34 26 52.4 ±4.1 5.3 ±2.3 540 ~1180

2.治疗方法:(1)观察组:全身预防应用抗生素,先麻醉出血鼻腔,应用鼻内镜找到出血点,再使用微波治疗仪进行热凝,直到出血点停止出血及周围组织变白。(2)对照组:全身预防应用抗生素,通过使用鼻内镜、应用凡士林纱布条填塞出血鼻腔直至止血为止。

3.疗效评价标准:疗效评价标准定为3 个层次,具体如下:①痊愈:鼻腔内出血点周围部位黏膜光滑,活动性出血停止,患者经过随访半年未再发生出血;②有效:鼻腔内出血点周围部位黏膜明显改善,出血量及出血次数减少;③无效:鼻腔内出血点周围部位黏膜、出血量及出血次数均未得到显着性改善[4]。总有效率等于痊愈率与有效率之和。

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 软件,技术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数据。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患者满意率及住院时间的比较:由表2 所见,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患者满意度为96. 70%,两者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3. 33%,患者满意度为83.33%;且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表2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患者满意度、住院时间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患者满意度、住院时间比较(±s)

组别n 治疗效果[n(%)] 满意度[n(%)]痊愈 有效 无效 满意 不满意住院时间(天)2.1 ±0.5对照组 60 36(60.00) 8(13.33) 16(26.67) 50(83.33) 10(16.67)观察组 60 48(80.00) 10(16.67) 2(3.33) 58(96.70) 2(3.33)1.0 ±0.4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纤溶系统各指标(uPA、uPAR、PT、APTT、TT 及FIB)比较: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纤溶系统各指标(uPA、uPAR、PT、APTT、TT 及FIB)水平,然后对其进行分析比较,所得具体结果如表3 所示。治疗前观察组患者uPA、uPAR、PT、APTT、TT 及FIB 水平和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uPA、uPAR 及PT、APTT 及TT 均低于对照组,FIB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uPA、uPAR、PT、APTT、TT 及FIB 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uPA、uPAR、PT、APTT、TT 及FIB 比较(±s)

组别 n 分层 uPA(μg/L) uPAR(μg/L) PT(s) APTT(s) TT(s) FIB(g/L)观察组 60 治疗前 0.27 ±0.04 0.17 ±0.04 15.51 ±0.48 28.62 ±1.27 15.67 ±1.28 4.63 ±0.96治疗后 0.15 ±0.05 0.07 ±0.03 12.10 ±0.62 23.33 ±1.04 8.80 ±0.85 2.47 ±0.64对照组 60 治疗前 0.28 ±0.06 0.16 ±0.05 15.41 ±0.53 28.62 ±1.59 15.31 ±1.22 4.65 ±0.64治疗后 0.22 ±0.04 0.13 ±0.05 14.14 ±0.57 26.65 ±1.54 1 2.96 ±1.31 3.27 ±0.79

讨 论

顽固性鼻出血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许多因素都能引起顽固性鼻出血的发生[4~6]。顽固性鼻出血单侧最常见,也可见双侧;有的患者间歇反复出血,也可持续出血;也有患者出血量较大,严重者引起失血性休克;如果反复出血或者出血量较大会引起贫血的发生。在鼻腔的任何部位,都会有出血的情况发生。但是,鼻中隔前下区出血点较多,最易出血。该部位往往会出现喷射性的小动脉出血。鼻腔后部出血后,易流入咽部,进而从口中吐出。一般情况下,一侧鼻腔出血,这是由于局部疾患引起的。两侧鼻腔同时出血或是交替出血,这往往是由全身疾病造成的[6,7]。传统治疗方法主要有局部灼烧、微波、鼻腔填塞等。其中,在前鼻填塞凡士林纱条是最常用的方法。若患者出血严重则需要同时填塞前后鼻孔。如果出血量较大,则首先需要确定出血部位,进行手术结扎。鼻腔填塞止血简单易行可靠,但再出血率较高,达25% ~52%,而且填塞时易造成患者缺氧的发生,这严重妨碍了患者的呼吸和睡眠,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同时,在手术过程中,患者易出现休克、虚脱等情况,尤其是老年患者。因此,医务人员旨在寻找一种操作方法简单易行、治疗效果显着、不良反应较小的治疗方法。同时,这也是患者非常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顽固性鼻出血的治疗都离不开鼻内镜。鼻内镜有很多优点,具体如下:①检测的范围较广,对于整个鼻腔甚至是较隐蔽的部位都能检查到。这是因为鼻内镜不仅亮度强,而且有着广阔的视野,视线可进行折射。为减少出血,可用含肾上腺素棉片将黏膜充分收缩,然后充分显露出鼻腔的各个解剖区域。鼻内镜的这些优点都有利于吸出鼻腔积血,视野较为清晰,有利于发现出血点[8];②临床上应用药物烧灼、填塞、电凝等手段,可直视手术部位,视野清晰、准确。仅用少量的凡士林纱条填塞,就可压迫住出血点。与传统填塞法比,该方法避免了盲目性,减少了带给患者的痛苦。它不仅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而且给鼻腔正常的生理功能提供了保障;③配合使用吸引管,也可以有效治疗一些活动性的出血。吸引管及鼻内镜体积较小,占居的空间也较小,因此在鼻腔内,对于狭小或较深的地方都能进行有效的治疗。该方法操作灵活,且准确可靠,更重要的一点是对周围正常组织造成的损伤程度较小;④鼻腔进行麻醉时,一般采用卡因棉片。它的麻醉效果较好,因此,手术过程中,患者能够很好的配合,并且患者的痛苦也相对减少了。最大的好处是避免了因填塞而引起的鼻腔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因此,鼻内镜技术的使用,利于顽固性鼻出血的治疗[9,10]。

本研究观察了鼻内镜下微波治疗法和常规治疗法的疗效。通过对两种方法的对比分析可得,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观察组治疗疗效显着,在患者满意率、住院时间及凝血纤溶系统各指标等方面相比较,观察组也均优于对照组。其中uPA、APTT、uPAR、PT、TT 及FIB 等指标的变化可以肯定鼻内镜微波治疗疗效,通过研究还发现,观察组凝血系统不会发生很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机体应激状态。综上所述,该研究结果表明鼻内镜下微波治疗顽固性鼻出血具有疗效显着、一次性治愈率高、不良反应小等优点,迅速改善患者鼻组织功能,是顽固性鼻出血理想的治疗方法。

1 田利华,李丽,赵志华. 鼻内镜下高频电凝止血治疗顽固性鼻出血68 例[J].宁夏医学杂志,2010,32(7):646 -647

2 Jao SY,Weng HH,Wong HF,et al. Successful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intractable epistaxis due to ruptured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pseudoaneurysm secondary to invasive fungal sinusitis [J]. Head Neck,2011,33(3):437 -440

3 吴小东,米丽云,付静静,等. 鼻内镜下电凝治疗顽固性鼻出血57 例[J]. 海南医学,2010,21(2):94 -95

4 王晶,杨帆. 鼻内镜下电凝止血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学创新,2010,7(26):80 -81

5 Santaolalla F,Araluce I,Zabala A,et al. Efficacy of selective percutaneous embolization for the treatmentof intractable posteriorepistaxis and juvenile nasopharyngeal angiofibroma (JNA)[J]. Acta Otolaryngol,2009,19:1 -7

6 张俊,许学谷,李培华. 鼻内镜下电凝治疗难治性鼻415 例分析[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2,26(5):49 -50

7 Liu Y,Zheng C,Wei W,et al. Management of intractable epistaxis:endoscoopy or nasal packing[J],J Laryngol Otol,2012,126:482 -486

8 Yang MF,Tang YJ.Hemostasis efficacy analysis of bipolar in stubborn epistaxis treatment under nasal endoscopy[J].China Medical Herald,2011,8(13):43 -45

9 Fu Q,Zhang KL. Nasal endoscopic bipolar electrocoagu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ged and intractable epistaxis[J]. Anhui Medical Journal,2011,10:1712 -1713

10 LI XP,Wang L,Hong XP.Observation on the effect and safety of bipolar coagulation hemostasis by endoscope in patients with intractable epistaxis[J].Hebei Medicine,2013,19(3):349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