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洲 赵 芳 徐高磊 江 飞 孙少霖 马守霞 肖 华

乳腺癌(breast cancer)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占总癌症患者中的23%,在14 ~54 岁女性癌症中,乳腺癌是引起死亡的第一大原因[1]。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乳腺癌诊断研究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如何准确全面评估乳腺癌患者的预后,为制定最佳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目前还缺乏报道。国外研究发现,乳腺癌患者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均为阴性,则预后较差,这提示检测ER 和PR 的表达情况,对于判断乳腺癌的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2]。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 -2/neu)在乳腺癌患者中有20% ~30%的过表达现象,对乳腺癌的预后、治疗有重要意义。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即为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 -2)均阴性表达的乳腺癌,是一种独立、特殊的临床病理类型,侵袭性较强、预后差[3]。目前,TNBC 的研究已逐渐发展成为国内外乳腺癌临床科研的新热点。

1971 年,Folkman 首先提出肿瘤的生长依赖新生血管的生成,即肿瘤血管生成概念,如果没有血管生成,则实体瘤的生长不会超过1mm3,说明肿瘤的生长、侵袭与转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血管生成[4]。关于肿瘤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目前尚未形成定论,但先前研究已证实有数十种促血管生成、抑血管生成的因子参与其中,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被认为可能是最强烈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在乳腺癌中也具有重要的预后价值[5]。VEGF 在机体各器官系统肿瘤中研究较广泛,其人工合成的VEGF 单克隆抗体——贝伐单抗,目前被认为是最成熟的阻止血管生成的药物。贝伐单抗是一种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含有人类IgG 片段(93%)及鼠源结构(7%),其轻链可变区由鼠源部分构成,能够特异性地与VEGF 相结合,阻碍VEGF 与内源性VEGFR 的结合,抑制其生物学活性,有效减少新生血管形成,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6]。本文将对ER、PR、Her -2 与VEGF 在乳腺癌组织中的相互关系做简要综述,并探讨其成为三阴性乳腺癌临床治疗靶点的可能性,为全面判断乳腺癌预后、更好地实现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指标与方案。

一、ER、PR、Her-2 概况

1.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乳腺的正常生长发育、细胞增生均受雌激素与孕激素影响,在正常的乳腺组织中,存在有ER、PR 表达,能够调节乳腺组织细胞生长与分化。1971 年,研究者发现在部分乳腺癌细胞中,存在雌激素受体,如果患者体内雌激素受体阳性,再给予雌激素治疗,则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发育;若切断雌激素来源,就会有好的治疗效果。而雌激素受体阴性的患者,切断雌激素来源后,并没有明显疗效,这表明ER 在乳腺癌中的过表达同乳腺癌的发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7]。ER 是核受体蛋白超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之一,主要作用是调节癌变基因与肿瘤抑制基因的表达,从而诱导或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如ER 基因发生突变,也可能会导致乳腺癌,其可能机制是突变后的ER 对雌激素的敏感度显着增强,导致细胞过度增生,诱发乳腺癌发生[8]。

体内的雌激素与雌激素受体(ER)结合,调节许多靶器官组织的生长、分化及其功能。乳腺、子宫中都表达有ERα、ERβ,ERα 分布在第6 条染色体上,而ERβ 位于第14 条染色体上,传统观念上,认为雌激素通过单一受体ERα 发挥主要的生物学效应,但通过对ERβ 的深入研究,惊奇的发现ER 与乳腺癌有着微妙的关联[9]。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研究者认为雌激素有可能通过ERα、ERβ 信号途径,直接作用于乳腺上皮,研究证明,乳腺组织中同时有ERα、ERβ 表达,而ERβ 在人乳腺癌组织中表达降低,甚至消失[10]。Speirs 等采用免疫组化方法RT -PCR 从mRNA 水平、受体蛋白方面研究证实,ERα、ERβ 在人体的正常乳腺组织中都有表达,且ERβ 有可能是正常乳腺组织的“优势受体”[11]。另外,如果ERα mRNA 表达水平上调,则会促使转移生长因子α(TGF-α)表达上升,进一步促使肿瘤发生;ERβ mRNA 表达水平下调,则对ERα 的抑制作用就会有所减弱,肿瘤细胞对雌激素的敏感度增加,导致肿瘤的发生[12]。

2.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乳腺癌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是性激素受体,也存在于正常的乳腺上皮细胞,属于核受体超家族中的一类甾体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是体内的雌激素和雄激素受体相结合,相互诱导形成的产物[13]。人体内的乳腺细胞,其生长、发育的调节依赖于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周期性改变,而孕激素的作用需要雌激素的运动,即雌激素进入细胞内与受体结合后,会形成一种激素-受体复合物,再逐渐移向核内,引发基因转录,进而合成新的蛋白,包括PR[14]。因此,可以认为PR 的合成必须有雌激素作为启动,PR 的合成接受ER 的控制和调节,如缺乏ER,则不能够合成PR,说明PR 的表达证明了细胞内ER 的功能机制的完整性,是确定雌激素反应途径完整性的典型标志,故可认为PR 的出现证明了ER 功能机制的完整性,PR 在孕激素存在的前提下,能够显着抑制乳腺癌细胞株的生长、发育,进而抑制肿瘤细胞浸润、转移。

3.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Her -2):Her -2 基因又称之为Her-2/neu 基因或C -erbB2 基因,1985年,Her-2 就被确认为v - erb - B2 相关的原癌基因。在正常组织细胞中,Her -2 的表达、功能尚不十分清楚,但是在乳腺癌患者中,通过对其发病机制、临床预后、转移方面的详细研究,发现Her-2 的基因扩增、蛋白的过表达始终贯穿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进程中,尤其是Her -2 基因的单克隆抗体——Herceptin,更是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5]。Her -2/neu 基因最早是起源于乙基亚硝脲引起的大鼠神经母细胞瘤株中,随着对Her-2 基因的深入研究,大量研究表明该基因与机体多种恶性肿瘤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乳腺癌的发生、发展[16]。Her -2 诱导肿瘤发生的基本机制是由Her -2/neu 基因扩增所引起,在单个上皮细胞内,连续产生多于正常的两个基因拷贝,促使Her-2/neu 基因转录增加,造成Her-2 mRNA 水平显着升高,与此同时,Her -2 蛋白合成逐渐增加致使细胞表面过度表达。

4.三阴性乳腺癌:乳腺癌属一种异质性疾病,随着对其肿瘤生长、临床进展分子机制研究的深入,发现存在着不同生物学行为的乳腺癌亚型。三阴性乳腺癌(TNBC)即为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 -2)均阴性表达的乳腺癌,占全部乳腺癌总数的10% ~20%,主要发生于绝经前年轻女性[17]。研究结果显示,种族不同,其TNBC 发病比例完全不相同,其中,非洲裔美国妇女比例较高约39%,而韩国三阴性乳腺癌比例是14.7%,日本为15%[18]。Cleator 等[19]采用cDNA 微阵列技术,对乳腺癌患者基因表达特征进行全面分析后,将乳腺癌分为正常乳腺样型、管腔A 型、管腔B/C 型、基底细胞样型、Her -2 过表达型共5 种亚型,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基底样乳腺癌与TNBC 具有很多相似的生物学特性,但并非完全相同。

TNBC 具有特殊的自身生物学行为,临床进展较快且生存周期短,且预后较其他类型乳腺癌差。目前,针对于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缺乏最佳治疗方案,一般采用常规标准治疗,早在1978 年,回顾性分析研究表明,与其他类型的乳腺癌相比,TNBC 对化疗有较高的敏感度,但由于其潜在的耐药机制,临床上一般采用多药联合和序贯化疗,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5 -FU、阿霉素+环磷酰胺序贯紫杉醇、紫杉类+卡铂等[20]。TNBC 不表达ER、PR,故不能针对这些靶点采取治疗,但EGFR 在三阴性乳腺癌中是过度特异性表达的,达到54%,目前已研发了大量的靶向药物,如贝伐单抗、特罗凯、易瑞沙、格列卫、拉帕替尼、达沙替尼(BMS-354825)等,大部分试验仍在进行当中[21]。达沙替尼是一个口服的、小分子多靶点激酶抑制剂,是目前研究较成熟的Src 抑制剂,另外,达沙替尼还可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c -Kit 表达,将达沙替尼用于治疗TNBC 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22]。

二、VEGF 概况

1.VEGF:迄今为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被认为是功能最强、作用最直接、显着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增生的生长因子。早在1989 年,Ferrara 等[23]首次在牛垂体滤泡星状细胞体外培养液中,分离纯化出来一种糖蛋白(即VEGF),不仅是内皮细胞的特异性有丝分裂原,也是一种血管通透性诱导因子。目前,研究发现VEGF 家族共包含5 大成员:VEGF(也称为VEGF -A)、VEGF -B、VEGF -C、VEGF -D、PGF(胎盘生长因子),5 大成员均与血管发育、生成密切相关,而VEGF-C 还与淋巴管内皮生成有关联。VEGF 是一种高度选择性、特异性的血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原,在体外能够诱导内皮细胞增生、迁移,抑制内皮细胞凋亡;在体内,VEGF 在血管生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促进血管生成、增强血管渗透性[24]。

2.VEGF 与乳腺癌:乳腺癌患者的预后,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备受临床医生的重视。除了传统的预后指标,如临床分期、腋窝淋巴结状况、雌激素受体等,研发了一些新的指标,如肿瘤增生标志物、原癌基因活性、新生血管活性,目前还处于初步探索之中。近些年来,血管生成活性逐渐发展成为研究新热点,其中,生血管因子的表达水平,是评价生血管活性强度的良好指标。在与乳腺癌生长、发展、转移相关的众多生血管因子中,其表达量最高的是VEGF。1991 年,Weidnor 等率先提出在乳腺癌组织中,肿瘤血管生成同转移密切相关,自此以后,经过学者的不断研究,发现至少10 余种促进血管生成活性物质,尤其以VEGF 研究较广泛[25]。

Toi 等[26]在研究浸润性乳腺癌组织过程中,发现VEGF 蛋白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血管生成、早期的复发有一定关联。Brown[27]研究发现,乳腺癌组织内的血管内皮细胞,高表达VEGF 受体FLT -1、KOR。因此,VEGF 在乳腺癌血管生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Manders 等对574 例淋巴结阴性,且未行全身辅助治疗的乳腺癌患者采用EUSA 法检测,发现VEGF是乳腺癌中一个独立的预后因素。Foekens 等研究认为,针对晚期乳腺癌患者,检测癌组织中VEGF 蛋白含量,对其治疗效果有预示价值。

三、ER、PR、Her-2、VEGF 之间的相互关系

临床上如何确定乳腺癌患者的手术方式、辅助放化疗方案、判断乳腺癌的预后,主要根据TNM 分期、ER、PR、Her -2 来决定的。根据ER、PR、Her -2 在乳腺癌组织中的不同表达,将其分为导管A 型(ER+、PR+ / -、Her-2 -),导管B 型(ER+、PR+ / -、Her-2 +),TNBC 型(ER-、PR-、Her-2 -)、Her -2 型(ER-、PR -、Her -2 +)。随着临床上Her -2过表达型靶向药物的不断应用,虽然乳腺癌的预后较前有所好转,但TNBC 由于缺少多种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药物,所以预后仍较差。Her -2 基因引发乳腺癌生物学特征的具体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但体外实验已经证实,Her-2 可引起VEGF 转录RNA 及蛋白水平的增加,抑制Her-2 的药物,如曲妥珠单抗可造成VEGF 的降低。

ER、PR 是判断患者预后、分子靶向治疗、术后化疗方案的选择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无论是ER(+)、PR(-)或是ER(+)、PR(+),但VEGF 受体-2 阳性的患者,他莫西芬治疗均无效。研究观察44例乳腺癌患者术前1 天、术后第1、3、7、30、120 天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变化情况,发现同VEGF 水平降低组相比较,升高组中的ER 表达明显降低,但Her 表达则明显高于降低组。目前,在编码VEGF 的基因中,意外发现了功能性雌激素反应序列,说明雌激素水平能调节人体乳腺癌细胞VEGF分泌量,体外实验中,也已证实雌激素、孕激素能刺激VEGFmRNA 及其蛋白表达。在20% ~30%的乳腺癌患者中,发病机制与Her -2 基因的扩增及过表达与有关,Her-2 的过表达说明乳腺癌预后较差,并导致VEGF 表达增多。

由于TNBC 中ER、PR、Her -2 均阴性表达,缺乏多种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的靶点,虽然TNBC 相对于其他类型乳腺癌来讲,对化疗药物较为敏感,但预后仍较差。目前,针对TNBC 的靶向治疗,做了大量的临床研究,主要有血管生成抑制剂、多聚腺苷酸酶抑制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等,特别是血管生成抑制剂——贝伐单抗,美国食品及药物监督管理局已于2008 年批准贝伐单抗用于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随着基础医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研究的进步,也将为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带来更多有价值的参考指标,为患者提供更具体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乳腺癌中VEGF 蛋白的表达,在肿瘤血管生成、生长、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VEGF 作为三阴性乳腺癌治疗靶点的研究正在进行中,但是,血管生成依赖于多种因子参与,而如果单纯针对一种因子治疗,可能会造成其他因子的代偿,且伴随大量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临床应用,最终并发症也较多。现在,临床上正在尝试采用持续、低剂量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乳腺癌,但具体效果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综上所述,虽然TNBC 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有助于更好地治疗TNBC,但它仍然是乳腺癌中的一个特殊亚群,缺乏可靠的内分泌治疗、靶向药物治疗。现有资料显示,采用新辅助化疗达到pCR 的TNBC患者,其预后较好,而有残余癌组织的预后仍然较差。针对TNBC 的靶向治疗也在深入研究中,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BRCA-1、ERGF 的研究最为热门。抗血管生成治疗为乳腺癌患者带来了福音,针对VEGF 的研究会为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开辟一条新的路径。目前,抗VEGF 药物的研究大多还处于临床初级阶段,其最佳药物剂量、用药时间、配伍方案等还需要众多医学者的一致努力,相信在未来的几年里,针对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会不断涌现出更权威的辅助化疗方案及靶向药物,进而提高整个乳腺癌团体的生存率。

1 Lu SM,Nelson JA,Fischer JP,et al.The impact of complications on function,health,and satisfaction following abdominally based autologous breast reconstruction:a prospective evaluation[J]. J Plast Reconstr Aesthet Surg,2014,67(5):682 -692

2 Mohajeri A,Zarghami N,Pourhasan Moghadam M,et al.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gene expression and telomerase activity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possible relationship to steroid hormone receptors[J].Oncol Res,2011,19(8 -9):375 -380

3 Schiavon G,Tonini G.Hormone-biological therapy in breast cancer:preclinical evidences,clinical studies and future directions[J]. Curr Cancer Drug Targets,2010,10(1):3 -18

4 Ghorab MM,El-Gazzar MG,Alsaid MS.Synthesis and anti-breast cancer evaluation of novel N-(guanidinyl)benzenesulfonamides[J].Int J Mol Sci,2014,15(4):5582 -5595

5 Zhang SJ,Hu Y,Qian HL,et al.Expression and significance of ER,PR,VEGF,CA15 -3,CA125 and CEA in judging the prognosis ofbreast cancer[J]. Asian Pac J Cancer Prev,2013,14(6):3937 -3940

6 Hu HJ,Li SG,Liu J,et al.Detection of the expression of HER2 using CdTe/ZnSe core/shell quantum dots as fluorescence probe in breast cancer cells[J].Zhonghua Bing Li Xue Za Zhi,2011,40(7):484 -486

7 Hooshmand S,Ghaderi A,Yusoff K,et al.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 in ER+ MCF7 and ER - MDA - MB -231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s by RhoGDI -α silencing and overexpression[J]. Asian Pac J Cancer Prev,2014,15(7):3311 -3317

8 Cheong SJ,Jang D,Jeong HJ,et al. Reduction of stimulated sodium iodide symporter expression by estrogen receptor ligands in breast cancer cells[J].Nucl Med Biol,2011,38(2):287 -294

9 Kim JY,Yi BR,Go RE,et al.Methoxychlor and triclosan stimulates ovarian cancer growth by regulating cell cycle- and apoptosis-related genes via an estrogen receptor - dependent pathway[J]. Environ Toxicol Pharmacol,2014,37(3):1264 -1274

10 Mayer IA,Abramson VG,Isakoff SJ,et al.Stand up to cancer phase Ib study of pan - phosphoinositide -3 - kinase inhibitor buparlisib with letrozole in estrogen receptor -positive/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negative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J].J Clin Oncol,2014,32(12):1202 -1209

11 Baker ME,Uh KY.Evolutionary analysis of the segment from helix 3 through helix 5 in vertebrate progesterone receptors[J]. J Steroid Biochem Mol Biol,2012,132(1 -2):32 -40

12 Sivik T,Jansson A. Progesterone and levonorgestrel regulate expression of 17βHSD - enzymes in progesterone receptor positive breast cancer cell line T47D[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12,422(1):109 -113

13 Daltoé RD,Madeira KP,de Carvalho AA,et al.Evaluation of the progesterone receptor status in breast cancer using three different antibodies:a comparison by Allred score system[J].Int J Clin Exp Pathol,2013,7(1):331 -339

14 Bessonova L,Taylor TH,Mehta RS,et al. Risk of a second breast cancer associated with hormone-receptor and HER2/neu status of the first breast cancer[J].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2011,20(2):389 -396

15 李文华,孙奇,覃希,等. ER、PR、C-erbB-2、HMFG 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山东医药,2011,51(47):54 -56

16 Verma S,Joy AA,Rayson D,et al. HER story:the next chapter in HER-2 - directed therapy for advanced breast cancer[J]. Oncologist,2013,18(11):1153 -1166

17 Costarelli L,Malavolta M,Giacconi R,et al.In vivo effect of alphabisabolol,a nontoxic sesquiterpene alcohol,on the induction of spontaneous mammary tumors in HER-2/neu transgenic mice[J]. Oncol Res,2010,18(9):409 -418

18 Chen TC,Cho HY,Wang W,et al. A novel temozolomide - perillyl alcohol conjugate exhibits superior activity against breast cancercells in vitro and intracranial triple - negative tumor growth in vivo[J]. Mol Cancer Ther,2014,13(5):1181 -1193

19 Cleator SJ,Palmieri C,Coombes CR. The ethnic profile of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J].Onkologie,2008,31(11):580 -582

20 Dieci MV,Criscitiello C,Goubar A,et al.Prognostic value of 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on residual disease after primary chemotherapy for triple - negative breast cancer:a ret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J]. Ann Oncol,2014,25(3):611 -618

21 Noh S,Kim do H,Jung WH,et al.Expression levels of serine/glycine metabolism - related proteins in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issues[J].Tumour Biol,2014,35(5):4457 -4468

22 Bakker JL,Meijers-Heijboer H,Verheul H.Novel strategies towards the use of anti-angiogenic agents in breast cancer[J].Eur J Pharmacol,2013,717(1 -3):36 -39

23 Ferrara A. Nuclear imaging in breast cancer[J]. Radiol Technol,2010,81(3):233 -246

24 Zhang Y,Xu S,Lin J,et al. mTORC1 is a target of nordihydroguaiaretic acid to prevent breast tumor growth in vitro and in vivo[J].Breast Cancer Res Treat,2012,136(2):379 -388

25 Li H,Chen K,Su F,et al.Preoperative CA 15 -3 levels predict the prognosis of nonmetastatic luminal A breast cancer[J]. J Surg Res,2014,189(1):48 -56

26 Toi M,Yamashiro H,Tsuji W.Risk reduction of distant metastasis in hormone-sensitive postmenopausal breast cancer[J].Breast Cancer,2009,16(3):207 -218

27 Brown P. Prevention:targeted therapy - anastrozole prevents breast cancer[J].Nat Rev Clin Oncol,2014,11(3):127 -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