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嘉 张 勘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四十之年,忽焉已至。刚刚过去的2018年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既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上海医学》创刊40周年。改革开放40年,风云际会、波澜壮阔,深刻变革了中国社会的各行各业。适逢伟大的时代,《上海医学》追随着时代的脚步,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洪流,不断发展壮大自己,见证了40年来中国医学和科技期刊的迅猛发展。

1 40年砥砺奋进,40年文化传承

《上海医学》的前身是1974年上海市内出版发行的《医学情况交流》。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催生了《上海医学》的创刊,揭开了上海医学发展的新篇章!40年来,《上海医学》在董承琅、吴孟超、汤钊猷、葛均波等医学名家的带领下,在各届编委和上海医学同仁的不懈努力下,砥砺奋进,不断前行,逐渐成长为北大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是目前国内知名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

老一辈医学专家薪火相传,为杂志的发展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形成了《上海医学》“科学、严谨、创新、服务”的办刊文化,为后辈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杂志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董承琅教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董老鼓励临床医师积极参与杂志运行,支持年轻医师承担杂志的文字翻译、编写摘要和撰写综述等任务,他还亲自为杂志修改稿件,对提升《上海医学》的学术影响力,提高临床医师的学术交流水平,推广国际医学前沿理论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2 40年艰苦创业,40年硕果累累

40年来,《上海医学》一直秉持“交流医学经验,开展学术争鸣,繁荣医学科学,提升医疗水平”的办刊宗旨,“携作者同行,与读者同在,伴专家共舞”,发表各类医学学术论文14万余篇,其中95%以上的文章来自上海,涉及上海医学界的各个层级,与上海地区医学水平的发展紧密相连,对推动临床学科发展、培育优秀医学人才、促进上海医学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初期,上海整体临床医疗水平较弱,有效提升疾病诊疗水平成为重中之重。创刊伊始,《上海医学》紧密围绕上海地区人群的疾病分布特点和临床热点、难点进行精准报道,陆续编辑出版了一系列“体现上海特色、饱含上海智慧”的具有首创价值和意义的学术论文,如瑞金医院烧伤科的《治愈一例大面积三度烧伤经验介绍》、中山医院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的《动脉导管加垫结扎术——介绍一种手术方法》、上海市肝炎协作组流行病学组的《上海市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若干问题的研究》、华山医院杨东岳教授的《带血管神经的同种异体全膝关节移植一例初步报道》、长征医院骨科的《环锯钻孔法作颈椎前路手术的初步体会》、长海医院的《国产人造球型二尖瓣的研制及临床应用》、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张涤生院士的《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肠段移植修复食管缺损》等。一系列创新论文的发表传播和推广了先进的医疗技术,提高了上海整体的临床医疗水平,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杂志得到了作者、读者的广泛认可,形成了巨大的品牌效应,单期杂志订阅量一度达到98 000册。

改革开放初期,医疗人才普遍缺乏,严重制约了上海地区临床医学水平的发展。培育优秀医学人才解救患者之疾苦,服务于大众健康,成为当时上海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首要难题。《上海医学》及时开辟了“医学讲座”专栏普及临床专科知识,并与学科专家合作出版“内科讲座专辑”“新生儿学讲座专辑”,作为医师进修培训的教材,丰富了临床医师的理论知识,提升了其业务水平。针对当时上海医师英语能力整体较弱的现况,《上海医学》专门开辟了“国际学术交流”栏目,紧盯国际医学前沿,翻译出版最新国际医学资讯,成为上海医学界放眼看世界的重要窗口。“编读往来”栏目为读者答疑解惑,吸引了读者,培养了作者,传播了知识。40年来,《上海医学》培育和见证了无数的医学生从住院医师成长为主治医师、主任医师甚至院士,也推动和见证了上海医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和进步。

3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整体医学水平的提升、国际评价指标(如SCI)的引入,《上海医学》的发展明显落后于上海地区医学水平的进步,面临巨大的发展瓶颈。创新转型发展成为《上海医学》的必然选择。《上海医学》正视现状,立足医学前沿,及时调整办刊策略,创新转型发展初显成效。

在各位编委的支持和协助下,《上海医学》杂志充分整合和利用上海市医学会的学术和专家资源,紧扣上海地区医疗特色和优势,打造了一系列的特色专栏。“共识与指南”栏目及时刊出相关学科的全国性共识指南等文章,供各级临床医师学习参考;“会议纪要”主要报道上海市医学会主办的东方系列学术会议,让更多上海、全国乃至海外的医学工作者了解大会的精彩学术内容;“上海医学科技奖”专栏则介绍当年度上海医学科技奖获奖项目,向广大读者宣传和推广学会的学术评定和奖励工作。恰逢上海市医学会百年华诞,2017年《上海医学》杂志的各期百年纪念专辑,既为各学科的进一步蓬勃发展略尽绵力,又为各专科分会的发展历史做了完整的总结记录。

作为上海市医学会的会刊,《上海医学》一直以来受到医学会各专科分会专家的关心和爱护,各专科分会的主要成员均为本刊编委会委员,经常为期刊的进一步发展出谋划策和提供各种帮助。《上海医学》不断强化编委的主体地位和学科引领作用,充分挖掘编委会的学术资源,鼓励优秀青年学者参与期刊发展,逐渐团结了一批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的中青年专家为本刊稿件的学术质量把关。同时,《上海医学》创新传播模式,加强与数据库融合,努力拓宽期刊内容传播途径,以吸引更多的优质稿源。《上海医学》坚持科研诚信,严惩学术不端,坚决杜绝一切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形成了风清气正的良好科研氛围和作风。

虽然转型发展初显成效,但《上海医学》仍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难题。优质稿源外流、专科期刊竞争、学术影响力下降、优秀人才缺乏、融合出版平台落后等因素仍严重制约着期刊的发展,这些问题时刻警醒和鞭策着当下的我们必须迎难而上,奋起直追。

4 过去未去,未来已来

2018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奋斗目标,为科技期刊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也带来了新机遇。2019年,《上海医学》将以创刊40周年为契机,继续传承老一辈专家的办刊传统,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打造“世界一流期刊”,助力实现科技强国。

4.1 明确科技学术期刊的历史使命与学术责任

科技期刊具有引领学术潮流、树立优良学风、培养学术新人、评价学术成果、交流传播学术知识的重要使命与责任。未来,《上海医学》将牢记使命、不忘职责,依靠优秀的医学专家和学者团队,加强期刊国际化进程,提升服务品质,抵制学术不端,实现期刊的精品战略,引导形成优良的科研环境和学术氛围,切实助力提升上海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争取财政和基金支持,坚持以学者为主角办学术期刊,培育办刊人员,促进期刊可持续发展。

4.2 正视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学术期刊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出版的兴起和发展,多媒体融合出版已逐渐成为科技期刊发展的主流,深刻变革了知识的传播模式,使更多受众从中获益。融媒体出版给传统纸质科技期刊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严重威胁了纸媒的生存和发展。未来,《上海医学》将顺应历史潮流,顺势而为,充分借助多媒体融合出版的技术优势,加强期刊出版的数字化建设,积极引入新媒体元素,缩短期刊出版周期,吸引更多的青年作者、读者,使得学术内容的传播与交流更为便捷化、多样化。

4.3 正视SCI期刊联合围剿下中文期刊的价值

近年来,SCI收录期刊吸引和分流了大量的国内优质稿源,垄断了学术话语权和交流平台,严重制约了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2016年5月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中文科技期刊是植根于祖国大地的交流传播平台,对重塑文化自信和掌握创新话语权、知识产权所有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未来,《上海医学》将正视现实,积极刊发出版具有中国特色创新智慧的学术论文,采取多项举措吸引优质稿源:紧跟学术热点,引领学术方向,出版创新研究论文;开设“学术争鸣”专栏,扩大受众群体和作者、读者覆盖面,夯实期刊的发展基础;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和东方系列论坛,与专家面对面,直接约稿、组稿,让编委们以实际行动支持中文科技期刊发展。

4.4 重视基于中国人群临床研究的深远意义

受限于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历程,目前我国常用的临床指南、规范和参考标准大部分是基于欧美人群制定的,缺乏基于大规模中国人群真实世界的研究数据。基于中国人群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对保证群体健康和生物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未来,《上海医学》将重点报道基于中国人群的临床研究、转化医学、精准医学研究结果,切实提升上海地区临床医学研究水平,造福广大的中国病患。

路虽远,行则必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相信在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医学会的领导下,在各位作者、读者的支持下,2019年《上海医学》一定能抓住科技期刊新的发展机遇,迎难而上,与各位编委和广大上海医学同仁携手奋进再腾飞,为早日实现科技强国梦、打造上海科创中心、助力实现“健康上海2030”战略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