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莉 杨长青 谢渭芬

由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消化系病专科分会、上海市医学会肝病专科分会、上海市医学会消化内镜专科分会、上海市医学会感染病专科分会、上海市医学会食管和胃静脉曲张治疗专科分会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东方消化病大会(Oriental Congress of Digestive Diseases 2019,OCDD 2019)”于2019年7月26—27日在上海市医学会和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成功召开。本次会议除上海本地参会代表,还吸引了来自西班牙、中国香港、北京、福建、广州、南昌、南京等地的800余名医师注册参会。东方消化病大会于2011年首次召开,其注重资源整合,采用多学科交叉融合模式,邀请海内外消化病领域专家,介绍消化病国内外学术前沿和最新研究成果,围绕本领域临床与基础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为国内同行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推动整合医学发展,提升多学科诊疗模式水平。

1 各科齐携手,并肩求创新

上海市医学会消化系病候任主任委员沈锡中教授主持开幕式。上海市医学会消化系病专科分会主任委员谢渭芬教授致欢迎辞,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院士和上海市医学会会长徐建光教授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见图1。东方消化病大会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会议打破消化系统各亚专科之间的分割,有效整合各专科分会的资源,优势互补,力求为上海、华东地区乃至全国消化病学领域的临床和研究人员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图1 大会开幕式现场

2 大会报告亮点多多

中国科学院院士樊嘉教授介绍了液体活组织检查(简称活检)技术在肝癌早期诊断和复发转移预测中的应用经验。液体活检是新型的液体病理学,在肿瘤诊断、治疗、预测中起重要作用。樊院士团队在全球率先提出用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ACM)+循环肿瘤细胞(CTC)预测肝癌根治术后复发,发现肝癌CTC空间异质性决定其转移方式,用CTC可指导术前辅助治疗和选择手术方式,以及指导术后预防性肝动脉化学治疗栓塞术(TACE),并自主研发了CTC分子分型平台。新型液态活检如循环肿瘤(ct)DNA、外泌体等将不断涌现,CTC单细胞测序将助力揭示肝癌转移复发机制,液态活检将助力药物遴选实现精准医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兆申教授指出,我国绝大多数胃肠道肿瘤发现时已为中晚期,5年生存率相当于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15年前的水平。美国等国家的经验表明,结直肠癌筛查是其病死率持续降低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国应积极倡导结直肠癌筛查,提高公众和医师对结直肠癌筛查的参与度,创新非侵入性筛查手段。内镜医师要努力提高结肠镜对腺瘤的检出率。研发可控性结肠胶囊内镜,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是消化内镜领域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西班牙巴塞罗那IDIBAPS研究所肝脏血管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Jordi Gracia-Sancho教授指出,在慢性肝病和门静脉高压的发展过程中,肝血窦内皮细胞表型的变化发挥关键作用。肝血窦内皮细胞间的交叉对话(crosstalk)是细胞相互影响的重要机制。针对某一种特殊细胞的治疗最终可通过旁分泌作用调控其他肝细胞,并有效治疗慢性肝病和门静脉高压。

福建医科大学叶为民副校长介绍了消化系统疾病研究中流行病学方法的应用经验,在精准医学的技术路径中,大规模人群队列(自然人群队列)研究和规模化专病队列研究是重要组成部分。他强调,流行病学是医学科研中的重要工具,流行病学家或统计学家在课题设计阶段就应该积极参与,临床学者也应该掌握相关的知识,应积极培养具有多学科交叉训练的学者。

北京协和医院李太生教授介绍了艾滋病消化系统累及的情况及其诊治策略。北京协和医院的研究发现,在有临床症状的艾滋病患者中,13.5%为消化系统症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与丙型肝炎病毒或乙型肝炎病毒共感染是全球面临的严峻挑战。HIV/艾滋病患者需要全病程管理和综合治疗,早发现、早治疗,以及多学科综合诊治、攻克治疗过程中存在的新难题,才能降低患者病死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房静远教授指出,胃肠道微生态研究在肿瘤诊治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但目前除幽门螺杆菌外,其他胃微生态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还难以应用于肿瘤的临床预警、早期诊断和防治。通过粪便-黏膜组织对比分析胃微生态和肠微生态的研究,更具临床意义。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对于胃微生态的影响值得关注。具核梭杆菌在进展性腺瘤和结直肠癌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肠道细菌与饮食模式相互作用,会减少或增加某些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

上海长征医院谢渭芬教授介绍了肝硬化门脉高压治疗方面的重要进展。再生干细胞来源于肝脏的多种细胞。肝星状细胞在肝脏损伤修复中具有双向调节功能,通过抑制其活化和增殖或诱导其凋亡的传统治疗策略可能不是理想方法,通过提高肝细胞核因子表达水平保护肝细胞是治疗慢性肝病的有效方法。五羟色胺在肝硬化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门脉高压治疗的新靶点。

3 分论坛精彩纷呈

大会共设6个分会场,整合了胃肠病、胆胰疾病、肝病、感染性疾病和消化内镜等多个消化亚专科资源,是一场信息化时代多学科交叉视野下的学术盛会。

消化内镜论坛更多地关注内镜新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和普及化。上海长海医院金震东教授表示,内镜超声检查术在国内逐渐进入普及阶段,拥有超声内镜(EUS)设备的医院越来越多,诊断性和治疗性内镜检查术的应用愈加普遍,多项技术接近国际水平,某些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中国医师发表的相关学术文章在全世界占比已超过10%。

肝病和感染性疾病论坛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茅益民教授介绍了在核苷类抗病毒药问世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以后,乙型肝炎的总发生率明显下降。在引起肝损伤的药物中,约70%是西药,其中抗结核药、抗肿瘤药、抗感染药占前3位,30%是中草药或保健品。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带领团队开展全国多中心耐多药结核病协作网,通过长达4年的研究,交出了中国答卷。研究通过吡嗪酰胺分子药物敏感检测对76例耐多药结核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优化,将检测结果显示吡嗪酰胺敏感者的治疗疗程在不新增药物的情况下缩短至12个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范建高教授介绍了瘦人脂肪肝诊治的诊疗进展;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陆伦根教授就肝纤维化诊治未满足的需求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杨长青教授分享了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分层防治的策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马雄教授介绍了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特殊情况与精准处理方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谢青、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卢洪洲两位教授分别就肝癌多学科综合诊治、HIV合并肝炎的治疗经验进行了分享。

胆胰疾病和内镜新技术论坛聚焦规范和进展。经过10余年的探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陈世耀教授带领团队对静脉曲张内镜下组织粘合剂的治疗已形成了中山经验和标准。在病例分享部分,8个病例都非常经典,让人获益匪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钟良教授的EUS及其引导下细针抽吸活检(FNA)是近30年来胰腺疾病诊疗最重要的创新,EUS诊断胰腺占位的敏感度高于腹部超声、CT和MRI,在诊断<2 cm的小肿瘤中更具优势。EUS-FNA的诊断阳性率与操作者的技术和经验密切相关。

消化肿瘤论坛上,于君、刘芝华、杨欣荣3位教授分别阐述了微生态与胃癌、雌雄激素受体与食管癌、液体活检技术在肝癌早期诊断和转移复发预测中的应用等方面的新观念;陈萦晅教授指出结直肠癌的一级预防有化学预防和内镜预防。主要包括预防腺瘤的发生和预防腺瘤的再发。结肠镜筛查和腺瘤摘除对于预防散发性结直肠癌非常有效,但是鉴于患者的依从性、全民筛查和治疗的可行性,以及检查的漏诊、不完全切除或者异时性肿瘤的快速生长,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化学预防还是非常重要的。 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研究提示,规律服用阿司匹林等NSAID可减少腺瘤再发,降低结直肠肿瘤发生率和病死率。

胃肠疾病和肠道微生态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邹多武教授分析了中国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诊治现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陈胜良教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许树长教授,分别介绍了胃肠动力紊乱与脑肠互动、脑肠互动异常与内脏高敏感方面的进展;在炎症性肠病方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钟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冉志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刘占举3位教授分别分析了内科药物治疗失败的判定和未来5年生物制剂的选择、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联合达标治疗、肠内营养治疗的机制和疗效;上海长海医院廖专教授剖析了胶囊内镜在克罗恩病中的诊断价值;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刘杰、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秦环龙教授分别介绍了肠道稳态与肿瘤免疫治疗、肠道微生态与结直癌发生发展等方面的进展;张晨虹教授分析了营养调控肠道菌群与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关系。

新开设的消化护理论坛是本届会议的一大亮点,内容涉及内镜消毒保养、内镜感控成本与失效博弈、ERCP护理发展、EUS护理配合技巧、静脉曲张治疗护理配合、小肠镜护理配合技巧、EUS护理配合技术新动向、盆底肌锻炼对回肠造口还纳后患者排便功能的影响、职业防护和院内感染要求,得到众多护士的称赞。

紧跟领域发展动态,本次大会制作印发了大会特刊,会前采访了大会共同主席、论坛坛主,对本次会议作了提前预热,吸引了更多的参会代表。会议期间举办了上海消化青年医师病例演讲比赛,充分展示了他们的风采和才能。连续两日的会议上,专家们就各学科热点、焦点话题,结合当今医学发展新趋势如人工智能、精准医学、医疗健康大数据进行了阐述与展望,让与会者耳目一新,为广大消化病领域医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与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