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伟 吴 宪

山东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济南,250355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这一战略是将我国国情与国际形势结合,应对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的双重挑战而作出的决定。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公共卫生的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在发展生态文明的基础上完善和构建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事关我国民众的健康和民生,也影响着我国深化公共卫生体系改革的正确方向。

1 生态文明的理论依据与公共卫生概述

1.1 生态文明的理论依据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的一种文明理念有着深厚的理论依据,现仅从两个方面做出说明。首先是散见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着作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精妙论述为我们深刻了解生态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马克思认为,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人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关系[1];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揭示,我们人类不要过分陶醉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我们正是在梳理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着作的过程中,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的思想作为研究生态问题的理论基础。其次是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这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长期深刻反思的结果,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同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发展需要的能力[2]。可持续发展观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重要的理论依据。

1.2 公共卫生概述

公共卫生是社会公众共同的卫生。它是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面向社会与群体,综合应用法律、行政、预防医学技术、宣传教育等手段,动员社会共同参与消除和控制威胁人类生存环境质量和生命质量的危险因素,改善卫生状况,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社会卫生活动[3]。公共卫生是创造一个适应市场经济下的卫生人力、卫生经费、卫生设施等卫生资源环境,构建一个利于人类健康的生存环境的涉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多领域活动。

2 生态文明与公共卫生的关系解析

2.1 生态文明与公共卫生同属人类的社会活动范畴

生态文明和公共卫生都是人类社会活动过程中将自然生态纳入到经济活动之内,进而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健康全面发展。人类社会在演进的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结构、社会资源利用结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都跟随着人类文明经历一系列的变革。生态文明和公共卫生都是时代变革的产物,在根本上都可以体现出人类社会活动过程中对于保护环境、优化生态与人的健康统一发展的演进方向。生态文明与公共卫生同属人类社会活动的范畴,人类活动是由多个活动相互穿插、相互联结、相互渗透而成的网络状结构,生态文明和公共卫生在各自的活动中虽表现的形式不同,但其活动过程具有统一的规律性,人类在主观意识的支配下,实现对这两种活动的支配,完成人类对于生态和公共卫生的需求目标。

2.2 生态文明与公共卫生有共同的价值追求

作为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在所处的环境中不断适应和发展起来,想要生存下来就必须保证可以从自然界中获取食物和能源。因此,遵循自然界内在的发展规律,就不会破坏人体内部的生态平衡,人类健康就会相对稳定;反之,生态环境的破坏必然威胁人类的健康,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广义的公共卫生包括环境保护、环境卫生,生态文明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为主旨,可见,它们在内容上都包含对生态和环境的保护,倡导尊重自然、关注自然,营造干净的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与公共卫生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即通过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营造一个适宜人类生存和健康的良好环境。

2.3 良好的公共卫生是生态文明的客观需求

创建良好的公共卫生环境是一项与生态文明关联度很高的系统工程,事关我国的发展大局、改革的顺利实现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了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4]。良好的公共卫生构建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有效的载体。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治理公共卫生,营造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是建设美丽中国、践行生态文明发展观的重要途径。公共卫生是生态文明的客观需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为促进美丽中国的建设,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需要我们构建一个良好的公共卫生体系。

3 公共卫生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农村公共卫生和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3.1.1 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很多村庄未安装自来水管道,导致用水不便。乡镇周边化工厂污水废料的排放污染了村民灌溉和生活用水,加重了村庄用水的负担。

3.1.2 垃圾收集处理不到位。农村垃圾收集处理不及时造成了农村整体环境脏、乱、差的现象依旧很突出。尽管政府财政拨款帮助整治农村卫生环境,但由于农村人口众多,仅仅依靠政府拨款难以完全集中处理村庄产生的生活垃圾。垃圾的集中处理出发点是整顿村庄卫生,维护村庄生态环境,却由于垃圾集中处理的不到位,原本的垃圾分散污染转变成了集中污染。

3.1.3 卫生医疗服务水平不高。尽管新型合作医疗帮助农民减轻了疾病诊治的负担,但农民健康风险意识、自我保健意识、互助共济意识的建立是个逐渐的过程,农民“小病磨、大病拖”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3.2 卫生经费配置倾向于城市,公共卫生资源分配不均

医疗卫生市场化的改革,导致我国绝大部分的卫生经费配置在城市的大医院,这就造成了乡镇医院卫生资源的短缺。公共卫生资源分配不均造成部分地区卫生资源闲置,贫困地区群众却看病难,加大了城乡卫生服务质量的差距。工业化初期农村社会建设滞后和公共服务供给严重滞后的问题亦达到临界点,提高包括公共服务在内的农民社会福利水平将是社会管理转型时期的战略任务之一[5]。

3.3 政府及民众缺乏对生态环境与公共卫生联系的认知,忽略疾病防治工作

作为生态环境与公共卫生联系的纽带,公共健康可以反映出人类是否重视生态环境与公共卫生。比如非典疫情、高致命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以及近期比较严重的雾霾天气,其根源在于生态平衡的破坏。同时这些问题凸显了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在预防和控制疾病方面的薄弱环节,在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威胁后,需要政府及群众从这些重大的传染病疫情中学习到生态环境与公共卫生的微妙联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对于公共卫生领域防治疾病工作的重要作用,从而在生态环境这个源头上防止传染病疫情的发生。

4 对策

4.1 以农村、乡镇为基点,深入开展农村生态卫生保护治理工作

4.1.1 垃圾处理方面。针对农村、乡镇存在的问题,深入开展农村生态卫生保护治理工作务必要重视生活垃圾的处理,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财政划拨来支付庞大的垃圾处理费用,在保证公共卫生事业费用逐年增长的前提下,积极调动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村及乡镇的卫生管理上来。在处理垃圾的方式上,应结合各地区卫生事业财政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在卫生事业财政不足以支付垃圾的集中处理费用时,不再集中收集垃圾,避免垃圾处理不及时造成集中污染;为农户建造沼气池提供技术上的帮助,对于可降解型废料通过沼气池来处理,以减轻集中处理垃圾的压力。

4.1.2 生活基础设施方面。政府应加大对于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同时对于污染水源的工厂企业进行整治,根据企业排污量和水源污染的联系程度进行罚款。罚款所得连同政府资金投入用来解决被污染村庄的水利建设。

4.1.3 医疗卫生方面。首先,加强对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在卫生事业费的分配中,向乡镇公共卫生及疾病预防控制倾斜,将基层卫生服务工作细化成基本预防保健服务和临床医疗服务两个方面。鼓励村民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逐步实行区域性大病统筹,并建立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其次,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举办主体包括地方政府、公立医院、转型的企业医院、社会团体及民营资本等。政府办的应承载基本卫生服务,体现社会公平。在保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前提下,也可以延伸开展适宜的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社会力量办医弥补政府基层卫生资源的不足,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6]。

4.2 卫生立法生态化,保障公共卫生体系的构建

传统的卫生立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卫生保护、预防为主、公平、保护社会健康和患者自主五项原则,但随着生态文明这一新的生存与发展理念的渗入,卫生立法还应加入遵循生态规律的原则。这要求在卫生立法的过程中,必须确立以健康为重点,以环境为优先考虑因素,将生态文明作为卫生立法的基本原则。传统的卫生法在保护人体生命健康、人口素质、医药卫生方面正在起着巨大的作用,但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环境问题严重危及着人类的生命健康,传统的卫生立法已经不能彻底解决因生态危机而引起的健康问题。卫生立法生态化是大势所趋,必将成为我国法治改革的重点。卫生立法的生态化将为公共卫生体系构建提供国家强制力的保障。

4.3 加强对生态文明和公共卫生的宣传,落实疾病预防控制措施

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重视生态文明与公共卫生的微妙联系,从而将疾病疫情遏制在源头。群众是公共卫生的主体,是生态环境的主宰,既是卫生恶化的受害者,又是生态文明的受益者。面对我国突发的一些传染性疾病,政府及相关组织部门应及时找出造成疾病疫情的生态环境因素,加强对生态文明和公共卫生的宣传。

4.3.1 利用媒介进行广泛传播。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开展生态文明和公共卫生知识的教育,提高群众基本卫生知识的知晓率,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群众整体的卫生素质,逐步养成自觉的健康卫生习惯。增强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促进人群健康的卫生行为的形成。

4.3.2 建立奖励机制。村、乡镇通过村民委员会,县市地区通过居民委员会等基层部门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每季度进行一次卫生评比,并公布结果,奖优罚差。各卫生室做好防病宣传工作,及时掌握居民的健康状况,并与卫生条件差的地区作出对比,通过这种方式让群众了解生态环境与公共卫生对健康的影响,从而使群众重视自身的卫生素质。另外,对于卫生保洁做得好的居民进行物质上的奖励。村委会或居民委员会也可以与每户家庭签订卫生保洁责任书,提出一些硬指标,促使家庭做好保洁工作。

4.3.3 构建疫情防御屏障。以农村、乡镇卫生所为网底,构建社区疫情防御屏障,承担本地区疾病疫情的检测、预防、上报工作。在城市承担疫情防御部门的是社区卫生院,一方面负责对农村乡镇卫生所上报的疫情进行检查指导、重大疫情上报工作,另一方面负责本区内公共卫生和疾病的防治。此外,还有国家财政支持的各级卫生和环保防御部门,从而自下而上构成较严密的公共卫生和疾病防御屏障。

4.4 加强公共卫生队伍的能力培训,提高公共卫生和生态文明的学科整合能力

在构建各级疾病疫情防御屏障的过程中,人才的需求将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就要求我国重新整合人才力量,采取措施培养大量公共卫生和生态文明领域的人才,保证各级公共卫生和环保组织的职能运转。同时,充分利用生态文明建设为公共卫生体系构建提供的机遇,积极组织、推动公共卫生领域学科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提高公共卫生和生态文明学科的整合能力,加强针对新出现的公共卫生问题开展生态性科学研究,提出防制策略。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刘书俊.可持续发展环境法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3]吴宠其.中国卫生法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1.

[4]徐琦: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新意解读[N].中国环境报,2012-11-02(1).

[5]高韧.社会管理转型中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改革研究[J].求实,2014(3):80-81.

[6]李长明.关于当前医疗改革、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学建设的三点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