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锦福 于广军 吴晓峰

医疗信息共享系统的建设在国际上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上的热点。国内部分城市呼应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在不同程度上启动了探索性的建设[1]。需求分析和可行性研究是建设好一个信息项目的基础。本文从必要性、具体业务需求、基本条件三方面对上海建设市级医院临床信息共享项目即医联工程项目进行了分析,以期对国内开展区域医疗信息共享项目提供借鉴。

1 医疗信息共享的必要性

1.1 改善民生

实现医院之间临床信息共享,减少重复检验检查、重复用药,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抓手。近年来,“看病难、看病贵”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医院中存在的过度医疗,尤其是医院之间的临床信息分隔等因素造成的重复检查、化验、用药是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之一。实现医院之间检验检查互认,减少浪费已经成为社会各方的共识。卫生部和上海市卫生局分别以《关于医疗机构间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互认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2006]32号文)和《关于本市进一步实施医疗机构间医学影像检查、医学检验互认工作的指导意见》(沪卫医政[2006]63号文)要求推进医院之间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互认。

1.2 支撑改革

推进医疗信息共享是医疗改革的必须基础。纵观国际上各国卫生改革方案尽管千差万别,但在推动医疗机构信息化发展方面是形成共识的[2]。美国总统布什在2004年国情咨文中将10年内为每个美国公民实现可共享的电子健康档案列为国家级的战略任务。法国在2004年8月通过一项针对国家医疗计划重组的法律,明确要为公民建立个人医疗档案。我国的医疗改革方案中也明确将推动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和以健康档案为核心的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列为医疗改革的八个支撑之一[3]。医疗机构临床信息共享对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纵向医疗资源整合、双向转诊、预约诊疗,完成预防、社区基本医疗,建立检验、检查、影像诊断中心、疑难病会诊中心奠定必要的基础。

1.3 促进发展

医疗信息共享是医疗服务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医疗质量、改善效率和加强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现代化医院的标志之一[3]。从国际经验来看,医院信息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建设财务结算为中心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阶段(HMIS),其目标是实现与医保部门的有效结算,提高医院挂号、收费等财务服务效率;第二个阶段是建设以病人为中心、医疗为主线的临床信息系统阶段(HCIS),其目标是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和提高医护人员的医疗服务能力和工作效率;第三个阶段是建设以临床信息共享为特征的医院集团或者区域信息系统的阶段(GMIS),其目标是整合医疗信息资源,提升整体效率。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芬兰、丹麦、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或着手建设集团或区域医疗信息系统。

2 医疗信息共享的业务需求分析

2.1 面向市民服务的需求分析

面向市民服务应在着眼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的同时,提升到实现以人为本的全过程服务和个性化服务的目标,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需求:(1)建立以个人惟一身份标志为索引的诊疗档案,实现个人医疗信息的归集;(2)就医一卡通,方便就医;(3)实现检验检查结果、用药等医疗信息的共享互认,避免重复检查、重复开药现象,节约医疗费用,提高诊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减少医疗差错,提高医疗安全;(4)网上预约就医,减少无效的排队等候;(5)网上查询医疗资源信息,辅助有效选择就医机构和专家,提高就医的有效性;(6)网上查询检验检查报告以及个人诊疗档案,减少到医院的往返奔波;(7)保障和尊重个人隐私,对个人信息进行有权限控制机制的共享。

2.2 面向医生服务的需求分析

面向医生服务的需求分析主要有:(1)外院信息查询,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医疗,减少浪费,提高医疗质量;(2)历史信息查询,提高工作效率;(3)重要病情查询,提高诊治的针对性,减少医疗差错,提高医疗质量;(4)急诊信息快速查询,希望快速知道患者既往史信息,提高诊治的时效性和准确性;(5)信息追踪,专科医生希望追踪患者病情变化,开展临床科研;(6)典型病例业务交流与教育培训。

2.3 面向医院服务的需求分析

面向医院服务的需求分析主要有:(1)提高院内医务人员工作效率,加强质量控制和绩效考核,降低医疗事故和管理差错;(2)对医院目前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完善和优化,注重医院端信息整合,注重临床医疗与行政管理的互通协调,加速向数字化医院方向发展;(3)加强院与院之间的沟通,在医疗、学术、管理、培训等方面形成知识共享机制;(4)依托集团内对专家资源、硬件设备的调配和管理,建立检验和检查资源共享机制,以及专家远程会诊中心,提高集团内整体医疗救治的能力和水平;(5)建立医院之间的转检、转诊通道,促进患者就近就诊,有效分流患者;(6)保证医院日常业务运行,信息化建设或改造尽量对医院日常运行管理影响最小化。

2.4 面向管理部门服务的需求分析

面向管理部门服务的需求分析主要有:(1)医院业务运营监测和评估;(2)医疗行为的监测与医疗质量管理;(3)就医需求与流行病学监测;(4)医疗资源的配置与利用管理;(5)医院绩效考核;(6)医疗政策研究。

2.5 面向其他相关单位服务的需求分析

面向其他相关单位服务的需求分析主要有:(1)运营增值服务,探索与电信、移动、银行、IT信息服务单位等的新型业务合作模式,对外提供增值服务;(2)社保以及商业医保部门开展医疗保险费用审核或理赔;(3)公共卫生部门开展疾病监测;(4)市民服务机构提供医疗信息服务;(5)医疗产业链中健康服务机构、药品供应厂商以及商业咨询机构的信息需求;(6)医疗科研机构开展科研。

3 建设医疗信息共享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3.1 思想基础

自由就医一方面方便了患者就医,另一方面造成患者医疗信息的隔离,造成重复医疗与漏诊、误诊,医疗安全存在隐患,因此国内外对医疗信息共享的呼声高度一致。医疗保险的推行以及2003年SARS使得相关各方对医疗信息化的重要性形成高度共识。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为突破点的医疗改革把医疗信息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医疗信息共享具有较好的思想基础。

3.2 组织基础

医疗信息共享的难点是各相关利益方的统筹协调。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集权优势决定了我国开展医疗信息共享比国外相对容易。上海在2005年开展市级医院管办分开改革,成立专门的办医主体——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对市级医院进行统一的投资建设、运营管理,为市级医院之间临床信息共享系统的建设奠定了组织基础。

3.3 政策基础

卫生部以及上海市卫生局出台的医疗检验检查互认的相关规定,明确了同级医院互认的检验项目和检查项目范围,明确了互认的操作规范和流程,这为检验检查信息共享提供了政策支撑。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医疗保险局出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就医,定向转诊政策为医疗机构之间转诊信息共享提供了政策支撑。

3.4 设施基础

上海大部分医院信息化发展已经进入临床信息系统阶段,为建设跨医院医疗信息共享系统奠定了基础: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上海的医院均已经完成了HIS系统的建设,全市医保费用结算、挂号收费系统已正常运行数年。全市医院医疗信息化建设发展已经基本处于国外第二阶段的中末期。大多数三级医院以及部分二级医院已经建设并使用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临床信息系统(CIS),部分医院已建成PACS系统。一级医院近60%已完成电子处方、医生工作站系统,为向以临床信息共享为特征的第三阶段迈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5 技术基础

近年来,上海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实施医联工程项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是政务外网的建设,奠定了网络条件;二是社保卡的实施,解决了上海市居民的身份惟一认证问题;三是培养了若干个有较强集成能力和实施经验的承建商。

[1]吴蓓华,汤士忠,沈蓓.医院信息系统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息共享[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9,25(2):116.

[2]许怀湘.美国区域卫生信息化、国家卫生信息网和医疗改革[J].中国数字医学,2009,4(9):87-91.

[3]董建成.我国医院信息系统现状及原因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4):228-229.

王锦福: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主任助理,财务部主任,高级经济师。

E-mail:wangjinfu@smhb.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