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 钰 唐泓源 张黎明

北京市三甲医院急诊护士技术培训与技术资格准入管理现状

■ 刘 钰①唐泓源②张黎明①

技术资格准入 技术培训 急诊科

目的:了解北京市三甲医院急诊科护士技术培训情况和对技术资格准入管理的了解及态度,为今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急诊护理技术准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设计“急诊科护士技术资格准入认知情况调查表”,采用方便抽样法,调查北京市9所三甲医院急诊科134名护士。结果:47.76%的护士对“技术资格准入”的概念有所了解;88.81%的护士认为急诊科应有明确的护理技术操作资格准入制度;急诊护士认为实施有创和新护理技术操作资格准入的要求或依据排在前五位的依次为专科理论与技术培训、技术操作考核合格、取得资格证书、理论考核合格、上级护理人员指导下完成一定数量的操作例数;技术培训目前主要以科室、医院和学会组织的不定期业务培训和短期集中培训为主。70.90%护士对之前参加过的培训表示满意,44%以上护士培训后绩效有提高;95.52%的急诊护士希望今后继续接受技术培训。结论:目前北京三甲医院急诊护理技术培训情况基本满意,但仍有提高空间。各医院已经启动了技术资格准入方面的管理和培训,此项管理也已得到大多数急诊护士的认同,但距离规范的、上升到法规层面的管理还有相当的差距。

①解放军总医院,100853 北京市复兴路28号

②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100069 北京市长椿街45号

Author’s address:General Hospital of PLA, No.28, Fuxing Road, Beijing, 100853, PRC

急诊科是急、危、重病人抢救的重要场所,因此急诊护理岗位风险性大,技术含量高,对护理人员素质要求也更加严格[1]。在发达国家,对急诊护士实行分层次使用和技术资格准入管理是较为普遍的做法。清晰合理的分层次使用管理,规定各项专业技术许可操作的技术权限,可以使具备不同专业素质的护理人员在法律规范之下执业,更有效地保证维护公众的健康权益。美国急诊护士必须在注册护士基础上经过6个月危重症护理训练,获得CCRN(Critical Care Registered Nurse)证书后方能上岗[2]。日本1995年正式开始进行急救护理护士的资格认定[3,4]。英国国家卫生部规定护士按照专业进行培养和注册,其对每一级别的护士都有较明确的定位,依据级别和工作职责对不同级别护士采用不同的分层使用[5]。瑞典、奥地利、丹麦等对急诊护士的资格认证也有不同要求[6]。近年来,我国护理界一直在探讨专科护士在中国的实施与发展途径。李秀华等在专科护士发展需求与现状的研究中提出我国今后5年内应优先开展的专科护理领域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急诊急救[7]。1999年,我国卫生部也提出由中华护理学会组织论证并拟定专科护士任职资格和职责。目前,国内已有些单位开始尝试培养急诊专科护士,如青岛市市立医院探索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模式,制定急诊专科护士认定标准和培训内容与方法[8];北京护理学会于2008年10月13日举办首期急诊专业护士资格认证师资培训班。为了了解目前北京市急诊护士技术培训和技术资格准入管理状况,我们对北京市9所三甲医院急诊护理人员进行了调查,初步掌握了急诊护士技术培训情况和对技术资格准入管理制度的了解程度,为今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急诊护理技术准入管理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调查北京市9所三甲医院急诊科护士134名,包括正式护士和聘用护士。排除在急诊科的实习护士、进修护士和轮转护士。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使用自行设计的《急诊科护理人员技术培训及资格准入现状调查表》,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技术资格准入现况、技术培训现状等3项内容、36个条目。

1.2.2 调查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北京市9所三甲医院,根据各医院急诊科人数、职称、学历情况进行配额抽样,发放问卷,定时收回。问卷采用匿名形式进行,调查人员采用统一指导语。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问卷140份,回收率为93.33%;其中有效问卷134份,有效率为95.71%。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录入计算机,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计数资料采用分类指标描述,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描述。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研究调查了北京市9所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的急诊护士150人,收回问卷140份,回收率为93.33%;其中有效问卷1 3 4份,有效率为95.71%。调查对象所在的医院分布情况为:军队医院4家、地方医院5家。女性护士127人(94.78%),男性护士7人(5.22%)。年龄分布情况:<20岁者1人(0.75%)、20~30岁81人(60.45%)、31~40岁4 1人(3 0.6 0%)、4 1~5 0岁1 1人(8.2 0%)。技术职务分布情况:护士44人(32.83%)、护师57人(42.54%)、主管护师30人(2 2.3 9%)、副主任护师3人(2.24%)。学历分布情况:中专10人(7.52%)、大专83人(62.41%)、本科40人(30.08%)。劳动人事关系:正式护士82人(61.19%)、聘用护士52人(38.81%)。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时间9.62±7.13年。从事急诊护理工作时间8.53±6.58年。134例调查对象中从事护理管理工作者27人(20.14%),其中管理岗位在护理部者2人(1.50%),病区护士长4人(3.00%),科室护士长21人(15.67%)。

2.2 技术资格准入现况调查

2.2.1 急诊科护士对“技术资格准入”概念的了解程度。在134名调查护士中,64人(47.76%)对“技术资格准入”的概念有所了解;70人(52.24%)对此概念不了解。

2.2.2 急诊护士所在医院技术资格准入情况认知情况。134例急诊护士对所在医院和科室护理技术资格准入情况的认知调查结果,见表1。

2.2.3 护士对技术资格准入的态度。134例急诊护士对护理技术资格准入的态度调查结果,见表2。

2.2.4 有创护理操作技术准入条件。134例急诊护士认为实施有创护理技术操作资格的要求或依据调查结果,见表3。

2.2.5 新护理操作技术准入条件。134例急诊护士认为实施有新护理技术操作资格的要求或依据调查结果,见表4。

2.3 技术培训现状调查

2.3.1 在校期间接受急诊相关专业技术培训情况。134例急诊护士中在校期间接受过理论培训和操作培训者65人(48.50%)、仅接受过理论培训者38人(28.36%)、仅接受过操作培训者5人(3.73%)、没有接受过培训者26人(19.40%)。

表1 急诊护士对所在医院和科室护理技术资格准入情况的认知

表2 急诊护士对护理技术资格准入的态度

表3 实施有创护理技术操作资格准入的要求或依据调查

表4 实施新护理技术操作资格准入的要求或依据调查

表5 急诊护士工作期间参加急诊相关专业技术培训情况

表6 对培训的满意度

表7 参加培训后绩效情况

表8 急诊护士希望接受的培训形式

2.3.2 工作期间接受急诊相关专业技术培训情况。134例急诊护士中工作期间接受过培训者127人(94.78%)、没有接受过培训者7人(5.22%)。获得过培训合格证书者102人(76.12%)、未获得过培训合格证书者3 2人(23.88%)。接受培训的护士中参加培训的形式,见表5。

2.3.3 对培训满意情况调查。急诊护士对之前参加过的培训总体满意度,见表6。

2.3.4 培训后绩效情况调查。参加培训后绩效情况,见表7。

2.3.5 对今后技术培训需求的调查。134例急诊护士中认为自己有必要再接受急诊专业技术培训者人128人(95.52%)、认为没有必要者6人(4.48%)。希望接受的培训形式见表8。

3 讨论

3.1 实行急诊护理技术资格准入的必要性

中国加入WTO后,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对专业技术的管理,由过去的隶属管理变为行业技术监管,而医学模式的转变促使护理工作的职能和范畴日益扩展,护理的专业性和专科技术性越来越强,这将使护士的执业管理在未来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其模式及内涵有必要顺应形式进行改革。2008年1月31日,温家宝总理签署了第51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公布了《护士条例》,并于2008年5月12日开始实施。制定《护士条例》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建立护士的准入制度,确保护士的专业水准,这也标志着我国护士执业管理的开端[9]。但执业准入仅是护士执业的“门槛”,是护士岗位执业的最基本的必备条件,是最低要求。目前,医疗技术迅速发展,各种新的诊断、治疗方法不断出现,专科特点更加突出,因此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相关要素——护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诊科是急、危、重病人抢救的重要场所,因此急诊护理岗位风险性大,技术含量高,对护理人员素质要求也更加严格。在国外,急诊护士的资格认证已成为一种趋势。目前我国虽然也开始了ICU和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和持证上岗的尝试,但总的来说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岗的急诊护士并无专业证书、学历及职称要求。而目前急诊护士负责实施和参与配合的护理技术操作越来越多,如深静脉置管、呼吸机的管理、气管插管技术、心电监护等等,均具有相当的技术要求和风险,只有对各项急诊技术操作进行难度和风险系数的确定,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实施该项操作的技术资格准入标准,才能有效地防范护理操作风险,保障患者安全。

3.2 急诊护士对急技术资格准入的认识和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47.76%的三甲医院急诊科护士对“技术资格准入”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仍有52.24%的护士对此概念还不了解。但有61.19%的护士知道所在医院或科室有明确的护理技术操作资格准入制度,88.81%的护士认为急诊科应该有明确的护理技术操作资格准入制度。这说明北京三甲医院急诊科已经启动了技术资格准入方面的管理和培训,此项管理也已得到大多数急诊护士的认同,但距离规范的、上升到法规层面的管理还有相当的差距。只有建立起完善的护理技术准入管理体系,使技术资格准入制度与执业准入制度一样,才能使其在我国医院的护理管理工作中普及。

3.3 实施有创护理技术操作和新护理技术操作资格准入的要求和依据探讨

在各项急诊护理操作技术中,有创护理技术操作和新护理技术操作是最容易出现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项目,因此制定此类操作的准入标准是技术资格准入管理的焦点。具备何种资质或条件的护士才有资格实施有创和新护理技术操作?本研究就该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急诊科护士认为除了应该有护士执照外,专科理论与技术培训、技术操作考核合格、取得资格证书、理论考核合格及在上级护理人员指导下完成一定的操作例数是排在前五位的实施有创护理技术操作和新护理技术操作资格准入的要求和依据。这与《护士条例》中规定的“护士培训应当注重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根据临床专科护理发展和专科护理岗位的需要,开展对护士的专科护理培训”是相一致的。急诊的护理操作专科性较强,护理人员是否经过规范、严格的理论与技能培训,是否考核合格,是否在上级护理人员的指导下从事了一定量的实践对技能水平提高有着最直接的影响。但以上五项要求与依据弹性较大,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医院的标准不同势必会影响准入的效果,因此有必须建立统一的培训和考核标准,才能使准入管理得到落实。

职称和学历要求是目前技术准入管理常考虑的两个因素。我国对护士职称的晋升办法有明确的管理规定,需要经过拟晋升职称的严格考核合格后,才具有晋升下一级职称的资格。很多医院要求护士不仅要在国家职称考试中成绩合格,并且要达到所在医院的护士晋升职称的管理标准后,其岗位职责才能以晋升后的职称标准进行调整。因此理论上职称越高其护理理论及技能水平也越高。但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只有约30%的急诊护士同意把职称作为技术准入的要求和依据。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目前护士和护师占80%以上的比例,是急诊临床护理工作的中坚力量,而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护士所占比例较少,且多数从事或兼任管理工作,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职称与技术水平是成正比的。建议在制定护理技术资格准入标准时,可以把护士、护师和主管护师三个等级的职称纳入到考虑范围。本调查结果显示只有8%左右的护士同意将学历作为技术准入的条件。分析原因可能与目前大专及以下学历仍是护理工作人员的主流,大量的本科及以上护理人才从学校毕业时间不长,工作经验不及在临床工作多年的低学历护士。但随着我国护理本科教育的普及,护理人员学历普遍提高,必然会对护理质量产生影响。因此,在制定护理技术资格准入标准时,是否把学历因素纳入考虑范围,仍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3.4 急诊护理技术培训现状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有28.36%护士在校期间接受过急诊技术的理论培训,但仅有3.73%的护士在校期间接受过急诊技术操作培训。这主要是因为在校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而急诊操作技术属专科技术,要求高、难度大,一般院校不作为培养要求。这种状况使得在职培训显得更为重要。在各种培训形式中,以科室、医院和学会组织的不定期业务培训和短期集中培训为主。70.90%的急诊护士对之前参加过的培训表示满意,44%以上急诊护士认为参加培训后在理论知识、操作熟练程度、操作一次性成功率、操作完成效果及失误发生率下降方面有比较大和很大提高。另外有95.52%的急诊护士希望今后继续接受技术培训,说明目前的培训基本满意,但仍有提高空间。培训形式建议急诊护士执业准入培训与定期业务培训相结合。

[1] 李清,杨爱云.急诊护理人员现状分析及发展探讨[J].护理研究,2006,20(10):2639-2641.

[2] Whelan Y. The skills of the emergency nurse practitioner[J]. Accid Emerg Nurs,1997,5(2):107-110.

[3] 史爱珍,陆中民.日本急救护理专家的教育课程及实践技能的培养[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5):213-214.

[4] 吴变兰,谢仙萍.日本护理史的发展和近况[J].中华国际护理杂志,2003,2(1):62-63.

[5]Burgess J. Introducing a career development pathway[J].Nurs Times,2002,98(41):38-40.

[6] 张岚.国外急诊护理工作发展趋势[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3,22(1):1-5.

[7] 李秀华,高敏,郭敬霞等.专科护士发展需求与现状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5,5(5):8-12.

[8] 李秀娥,王玉玲,金海燕.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护理管理杂志,2002,2(4):50-51.

[9] 郭燕红.贯彻实施《护士条例》解决护理工作的突出问题 [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8,14(7):841-843.

Evaluation of status quo of emergency department's nurses technology training and technology admittance management

LIU Yu, TANG Hongyuan, ZHANG Liming

Chinese Hospitals.-2011,15(7):69-72

technology admittance, technology training, emergency Department

Objectives: To understand status of nursing technology training and the attitude and awareness of technology admittance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in tertiary hospitals in Beijing and to give reference for further standard and complete emergency nursing technology admittance management. Methods: Questionnaire about awareness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nursing technology qualification admittance was designed.134 nurse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in 9 tertiary hospitals in Beijing were selected by convenience sampling. Result: 47.76% of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s nurses have a certain expression of the technology admittance concept. 88.81% of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s nurses believe that implementation of nursing technology admittance management, basic and specialist care quality will be improved. Most of the technology training is organized by department, hospital and medical association. 70.9% of nurses are satisfied with the training and 44% of the nurses have improved their nursing performance. 95.2% of the nurses hope to have further technology training. Conclusions: emergency technology training in tertiary hospital in Beijing is qualified but can be further complete. Hospitals have carried out management and training of technology qualification admittance. Most of the emergency nurses are agree with this institution, but compare to normal and standard regulation, there is still large gap.

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技术准入与护理绩效管理”( C030106-385 )

张黎明:解放军总医院护理部,主任护师。

E-mail:zlm_301@sina.com

2011-04-13](责任编辑 王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