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 鹏 庄 炜 魏丽荣

目前,国际上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仍不容乐观,国内本土疫情也偶有发生,其常态化防控成为新常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以下简称地坛医院)作为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是目前首都地区重要的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收治机构,承担着大量确诊、疑似、入境筛查等患者的医疗救治任务。唯有构建灵活高效的平急结合运行机制,方能充分履行定点医疗机构职能,同时实现医院高质量发展。

1 地坛医院建立“平急结合”运行机制的意义

1.1 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的现实要求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新冠肺炎定点救治机构必会面临应急救治和复产复工的双重压力,并且这种压力将持续存在较长一段时间。建立科学有效、平稳高效的“平急结合”运行机制,是现阶段医院正常开展工作的现实要求。

1.2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的职责担当

地坛医院作为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需要发挥传染病领域“特种兵”的作用,引领和推动我国传染病医学发展的同时,不断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能力,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为人民健康和国家安全保驾护航。

1.3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公立医院承担了艰苦的医疗救治工作,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1],坚持医防融合、平急结合、中西医并重,为更好提供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建设“健康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2 “平急结合”运行机制相关策略

2.1 多维度确保平急转换

2.1.1 硬件。建筑布局实现“弹性可变”[2]。医疗机构在建筑布局上,划定部分功能可以实现灵活转换的区域,在清洁区和污染区之间,根据医疗机构的实际需求动态调整这部分区域的功能。同时,区域内的流线也做到灵活可变,设置多重出入口,以便随时根据功能变化而进行流线调整。

2.1.2 流程。认真落实国家有关预检分诊法律、法规和专家共识,同时结合常态化防控新形势持续改进和完善流程:(1)急诊处理好“既危又疑”;(2)发热门诊把握好“留观标准”;(3)门诊、病区把握好“重点环节”[3]。要重点做好疫情风险地区排查工作,做到风险地及时更新、动态更新,确保将有可疑流行病学史的患者及时分诊到指定区域,最大程度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2.1.3 管理。传染病医院作为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力,要建立一个平时正常运作、应急时实行隔离区独立运行的管理体系[4]。当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对隔离区医护人员实施集中管理,由医务处、护理部合理调配全院医护人员。疫情发生时,首先在医院内进行人员调配整合,必要时由医院报告市卫生健康委调配人力资源支持,确保救治工作的需要。医院整体可收治床位数受上级有关部门统一调配,同时根据医院承担应急任务情况,机动调整开放病床数。

2.2 全方位推进医防融合

2.2.1 内部融合。通过联合医院各行政职能部门,形成管理融合、绩效融合、人才融合和医防融合的局面,打破医院内部机构属性和人员身份的界线,优化整合公共卫生职能、临床科室、医技等部门的原有架构框架,形成慢性传染病综合诊疗中心,提供常见传染病早期预防、病患诊疗、健康干预等连续性的医疗卫生服务[5]。同时,积极落实《关于开展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形成以区域人群健康改善为核心的公共医疗卫生机构管理方式和激励分配制度。

2.2.2 外部融合。从传染病应急救治角度,加强与院外科研机构、疾控部门合作共享,针对新发传染病,建立常态、动态、开放的信息共享机制。与海关、农林等机构合作,开展信息互通,及时掌握海关检疫和动植物疫情,为新发传染病诊断提供参考,便于早期、及时、有效控制传染病疫情。

2.3 严守医院感染底线

2.3.1 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确保做到全员、全院区管理;建立医院感染岗位考核机制,通过开展定期培训、定期考核,切实提升院感专职人员的职业素养;完善、优化、持续改进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规范、制度及标准等,尤其是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管理制度,规范和优化诊疗过程操作流程。

2.3.2 建立“负面清单”。建立医院感染管理“负面清单”[6],将有利于各项工作的开展。进入“负面清单”的情形包括流行病学史有问题;疑似诊断不能排除;诊疗活动无法避免交叉感染;医护防护不到位;终末消毒不达标等。进入“负面清单”的情形出现,予以一票否决。需要注意的是,随着防控政策的调整以及对疾病认识的深入,“负面清单”需要及时更新,动态可变。

3 实践举措

3.1 总结实践经验,完善应急机制

基于前期疫情防控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重在查找和解决具体流程中的堵点和漏点;解决应急储备不足和过剩的问题,根据前期疫情防控的实际情况,掌握物资的实际消耗,及时调整储备计划;稳妥维系疫情期间正常医疗秩序,严格落实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创新诊疗模式,通过强化互联网诊疗等方式恢复正常业务;认真开展医院应急后状态评估,对应急期间造成的各方损失、各环节中暴露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后续改进方案等进行汇总评估。

3.2 查找薄弱环节,补齐发展短板

在加强传染病应急救治能力建设的同时,持续加强传染病救治与中医药结合程度,并积极申报全国重点专科建设,有力推动其他特色科室申请市级重点专科。统筹全院资源向当前暂缺、薄弱学科倾斜,尽快补齐学科短板,促进综合救治能力的全面提升。学科短板的重要原因是人才短板,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利用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平台吸引“高、精、尖”人才,为医院和学科发展打好人才基础。

3.3 创新服务模式,改善就医体验

3.3.1 推广新模式、新技术、新手段。推广新模式,积极推行预约挂号、预约诊疗、日间手术、多学科诊疗等服务模式,方便患者就医,缩短平均住院时长。推广新技术,严格把握新技术准入标准的同时,提高新技术审核效率,鼓励临床科室、辅助科室将切实提高诊疗效率、提升患者就医体验的新技术优先提交审核。推广新手段,发挥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提质增效作用[7],加快发展互联网医疗和远程医疗,最大程度为患者提供便利。

3.3.2 加强医疗质量、药品和耗材管理。从医疗质量核心制度入手,严把医疗质量关。建立诊疗指南、技术规范和临床路径等数据信息库,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单病种质量管理。加强合理用药管理,持续开展用药监测和合理用药考核,做好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重点监控药物等临床使用管理;加强药师队伍建设,完善药学服务相关规范。加强医用耗材管理,结合行业作风建设、耗材集中招标采购,指导医疗机构提高临床应用规范化水平。

3.3.3 提升服务效率。落实“急慢分治”要求,推进日间手术、日间放化疗等服务模式,提升优质医疗资源的服务效率。通过落实智慧医院建设,加强医院信息化、便民化措施落地,减少医护劳动量,缩短患者就医时间,提升就医体验。积极落实北京市“投诉即办”相关要求,妥善解决医患纠纷和矛盾。

4 效果分析

4.1 完成新冠肺炎筛查与收治任务

医院在应急区开放新冠肺炎病房和筛查病房,并根据收治情况可随时进行调整。新冠肺炎病房内,主要收治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筛查病房内主要为首都机场入境旅客中存在新冠肺炎相关症状的人员开展筛查。通过动态调整人力资源,满足应急收治需求,完成各项疫情防控任务。

4.2 医院常规业务情况

随着常规业务的逐渐推进,得益于“平急结合”运行机制的实施,医院门诊和住院量均稳步回升(表1)。

4.3 应急能力储备情况

应急机制上,在经历前期疫情防控考验的基础上,依托国家传染病应急队和北京市传染病应急队建设,以及冬奥会医疗保障等常态化应急保障,医院应急能力得到不断锻炼和提升。人才储备上,当前应急病区内医护人员采取全院轮岗和“以老带新”的形势,不同科室医护均参与一线救治,传染病综合救治能力得到全员锻炼。病房调整上,制定病房腾空预案,优先使用应急区300张床位,再充分利用多院区管理优势,确定关闭普通病房顺序。物资储备上,应急物资动态消耗和补充,按要求保证储备量。

4.4 医院全面发展

医院以平急结合为出发点,为疫情防控和应急救治提供了坚实而可靠的科研力量支撑。2020年以来,医院获得11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明专利,华夏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目前,在研项目370余项,其中牵头国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3项、重大专项子课题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3项。科室建设上,通过新建、筹建或合作等形式,迅速补齐学科建设短板,满足综合救治所需。医院整体实力和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5 结语

作为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和首都地区新冠肺炎定点救治机构,地坛医院积极彰显公立医院公益属性,履行社会智能,同时努力追赶公立医院发展趋势,深入挖掘自身特长,尽快补齐发展短板,形成“平急结合”的传染病医院运行机制,满足新形势下疫情防控需求,实现医院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