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彩

天津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073

保护动机理论在健康行为解释、干预与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刘彩

天津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073

摘要在生活行为方式相关疾病逐渐凸显的背景下,保护动机理论逐渐受到健康教育等领域关注。该理论以个体特征、环境因素对个体认知信息源的影响为起点,构建个体在面对威胁时的认知和决策过程,从威胁评估和应对评估两个方面,分析个体保护动机产生到保护行为采取的整个过程。本文从该理论含义、应用范围入手,关注其在健康行为领域的解释、干预和预测研究,归纳其理论模式和应用框架,为其在健康行为领域更广泛和成熟地应用及为我国认知和行为干预策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健康行为; 保护动机理论;干预; 预测

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越来越凸显心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与生活行为方式相关的疾病流行日趋严重[1],由此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理论为指导的研究日渐受到重视。保护动机理论(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PMT)一经提出就受到学者们的推崇,应用到诸多领域。本文论述和分析保护动机理论对健康行为的解释、干预和预测,旨在为其在健康行为相关领域更广泛、科学的应用提供参考。

1 保护动机理论的含义与应用范围

1.1 含义

保护动机理论由Rogers等学者在1975年提出,1983年形成完整理论。1996年,Boer和Seydel确定该理论按行为形成的模式分3个部分:信息源、认知中介过程及应对模式[2]。认知中介包括威胁评估和应对评估两个过程。威胁评估是对不健康行为或疾病的评估,是个体认为该行为的内部奖励、外部奖励、威胁严重性和易感性的综合结果。应对评估是对健康行为的评估,是反应效能、自我效能、反应成本的综合结果[3]。在两个评估基础上,个体作出决策——是否产生保护动机,采取保护行为(图1)。

图1 PMT结构图

个体的信息源由其特征与所处的环境决定,并对个体认知水平和中介过程产生作用。威胁评估中,威胁严重性指个体对不健康行为危害程度的判断,如疾病的临床和社会后果;威胁易感性是个体认为暴露于威胁的可能性,如吸烟是否更易得肺癌;内部奖励指个体采取某项行为后的自我满足感,如青少年认为吸烟象征成熟和阳刚;外部奖励指周围环境(如同伴、家庭)中强化个体行为的因素。

应对评估中,反应效能指对健康行为是否起作用的认知。若不相信戒烟降低肺癌发病率,则个体戒烟可能性就小。自我效能是个体采取健康行为能力的认知,是PMT核心部分。即使相信戒烟有益,但个体认为戒烟很难,那也会不发生。反应成本是保护行为产生的社会或经济代价,如戒烟产生身体不适、同伴排斥等[4]。

1.2 应用领域

PMT对行为的解释、干预与预测作用已得到相关研究的验证,在一定程度上,它能够解释和预测个体采取健康行为的概率,且根据该理论设计的干预策略能增强个体对健康行为的接受度。早期主要应用于健康行为,后被广泛应用到癌症预防行为、日常生活习惯、治疗方案依从性、环境保护和政治问题等方面。在我国,PMT在特殊人群的健康相关行为得到广泛应用,如流动人口的性病、艾滋病相关行为预测、个体对伤寒疫苗的支付意愿、青少年吸烟行为的解释、慢病患者生活行为方式干预研究[4]。

2 保护动机理论在健康行为领域的研究

2.1 行为解释研究

一项包含65项研究、接近30000个研究对象的Meta分析发现,PMT对保护行为具有解释作用[5]。Fisher等人运用PMT并结合社会经济变量对全基因组测序筛查的接受性进行研究发现,PMT可作为中立组和偏见组调查对象在该保护动机和行为的解释模型,其中,反应效能、自我效能和反应成本具有显着性[6]。

而PMT对于非健康行为的解释研究,如吸烟、酗酒、多盐饮食等,能够在行为形成的过程中发现影响因素,从而针对性提供有效干预政策。Yan运用PMT对武汉市高中生的吸烟动机和行为进行研究,多元回归发现,结合两个评估过程,PMT变量能很好接受其吸烟动机和行为,其中内部奖励的作用最显着[7],这对戒烟政策推行具有导向作用。为更好追踪和定位行为各阶段形成的原因,有学者将跨期模型引入PMT行为解释研究中,如Dennis在跨期模型下将个体使用无线网络安全产品的行为分为“产生意愿”和“采取行动”两个阶段,在各个阶段中运用PMT分析影响因素发现,严重性、易感性、反应效能和自我效能对将来是否使用和是否已使用该产品具有显着作用[8]。

PMT健康行为的解释研究,使个体行为产生有了理论依据和结构表达工具——能够从外界信息源和个体特征综合分析行为产生的原因及过程,从而为认知和行为干预提供基础和依据。

2.2 行为干预研究

理论指导下的干预措施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可进行有依据的评估,学者的研究也证实理论基础上的干预策略在健康行为改善方面效果更好。PMT已成为健康促进方法,解决许多公共卫生问题。在国内该理论也已在婚检行为、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宣传和青少年控烟工作中得到应用。

1983年,Sturges 和Rogers运用PMT对酗酒行为设计析因实验,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宣讲酗酒后果严重程度不同的信息,发现接受严重程度高信息的组更易戒酒,在干预中有影响的PMT变量为疾病严重性、易感性[8]。2008年Andrew 等对人群的饱和脂肪摄入行为进行随机对照实验,对照组无干预措施,2个实验组给予标准干预和与PMT结合的干预,在PMT变量疾病严重性、易感性、自我效能、反应成本的作用下,干预组在减少饱和脂肪摄入量方面比对照组更有效率,与PMT结合的干预效果要好于标准干预[9]。2010年,杨青对Ⅱ型糖尿病患者足底压力行为进行对照实验:给予对照组普通护理内容,而干预组在普通护理基础上附加PMT内容的综合护理,为期6个月,结果发现综合护理组的评价指标在干预前后更具统计学差异;以PMT为指导的社区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患者足底压力,其中的PMT干预变量包括了疾病严重性、疾病易感性、内部奖励、外部奖励、自我效能、反应效能和反应成本[10]。2011年,Bassett 和Prapavessis对脚踝扭伤患者物理治疗的依从性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干预组接受PMT物理治疗相关干预内容,对照组一和二分部接受常规干预内容和空白信息,在PMT变量——疾病严重性、疾病易感性、自我效能、反应效能、反应成本的作用下发现,干预组依从性显着较高,依据PMT设计的干预内容和策略能更好改善脚踝扭伤患者物理治疗的依从性[11]。

以上研究中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高个体严重性和易感性程度的认知,对健康行为的反应效能有科学认识,继而强化自我效能,同时,减弱个体对内部及外部奖励的自我感受,降低其反应成本的阻碍度,增强保护动机,从而产生保护行为,即激发健康良性行为发生或依从、限制非良性行为产生。干预效果通过人群实验进行检验,如采用同一群体干预前后对照和设定对照组、通过与实验组比较来验证。

具体到PMT组成的微观层面,即根据7个干预变量的含义,结合威胁、健康行为和干预变量特点分别设定干预目的,相应产生干预内容和干预形式,见表1。

表1 PMT变量对应的干预目的、内容和形式

2.3 行为预测研究

2.3.1 研究领域。与行为解释和干预研究一样,PMT预测研究也已应用于与生活行为方式相关疾病中。如国外研究发现,PMT能有效预测性病和艾滋病相关性行为发生的概率[12]。我国学者的研究表明PMT能够预测农村流动人口的性病艾滋病高危性行为,PMT变量中外在奖励、内在奖励、反应效能和反应代价对其性行为的影响程度更大[13]。在与生活行为相关的治疗方案依从性研究中,PMT预测作用为医生制定科学合理的患者依从性方案提供了依据。除此之外,PMT预测研究还被广泛应用于市场调查,成为产品销量预测和市场开拓的指示工具。

2.3.2 预测模型。目前PMT预测研究中,结构方程模型应用较广泛。具体来说,基于个体威胁评估和应对评估的水平,制定PMT各变量测量条目,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或路径分析来构建PMT变量相关因子,在此基础上依据动机和行为实现路径分析,这部分也可理解为PMT的行为解释研究,预测模型见图2。

图2 PMT结构方程预测模型

注:Sev=严重性因子;Vul=易感性因子;Inr=内部奖励因子;

Exr=外部奖励因子;Res=反应效能因子;Sel= 自我效能因子;

Cos=反应成本因子。

3 保护动机理论的局限性

尽管PMT越来越受到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然而,该理论的局限性仍不容忽视。首先,PMT中个体的认知作用非常重要,但在实际中个体一些健康行为的发生是随意的。其次,PMT忽略了消极的健康观。如有人认为有氧运动是为了提高个体自尊心和自信,而不是促进健康。总之,PMT行为因素能增加或降低某些疾病发生危险的假设必须注意[4]。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新闻办公室.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主要情况[J].中国肿瘤,2008,17(5): 344-345.

[2]Stainback RD, RW Rogers. Identifying Effective Components of Alcohol Abuse Prevention Programs: Effects of Fear Appeals,Message Style and Source Expertis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dictions,1983(18): 393-405.

[3]王晓雯,牛瑾,周欢. 青少年吸烟行为的保护动机模型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2009,36(9):1704-1707.

[4]王芸,肖霞,郑频频,等. 保护动机理论在个体行为改变中的应用和发展[J].中国健康教育,2009,25(11):853-855.

[5]Floyd DLS,Prentice Dunn,RW Rogers. A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 on 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J].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0,30(2): 407-429.

[6]Alana Fisher,Carissa Bonner,Andrew V,et al. Factors Influencing Intention to Undergo Whole Genome Screening in Future Healthcare: A Single-blind Parallel-group Randomized Trial[J]. Preventive Medicine,2012(55):514-520.

[7]Yaqiong Yan,Angela J, Jacques Tiura,et al. Application of the 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 in Predicting Cigarette Smoking among Adolescents in China[J]. Addictive Behaviors,2014(39):181-188.

[8]Dennis DM. A 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 Approach to Home Wireless Network Security in New Zealand: Establishing If Groups of Concerned Wireless Network Users Exist and Explo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ehavioral Intention [D].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2008.

[9]Andrew Prestwich,Karen Ayres,Rebecca Lawton. Crossing Two Types of 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 with a Protection Motivation Intervention for the Reduction of Saturated Fat Intake: A Randomized Trial[J].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008(67):1550-1558.

[10]杨青.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综合护理干预对减轻2型糖尿病患者足底压力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0.

[11] Bassett SF,H Prapavessis. A Test of an Adherence-enhancing Adjunct to Physiotherapy Steeped in the 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C]. School of Physiotherapy,Auck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uckland,New Zealand.

[12]Boer H,PA Emons. Accurate and Inaccurate HIV Transmission Beliefs Stigmatizing and HIV Protection Motivation in Northern Thailand [J]. AIDS Care,2004,16(2): 167-176.

[13] 方晓义,蔺秀云,林丹华,等. 保护动机对农村流动人口性病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的预测[J]. 心理学报,2006,38(6): 877-885.

Study on Application of 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 in the Interpretation, Intervention and Prediction of Health Behavior

Liu Cai

SchoolofManagement,TianjinUniversityofChineseTraditionalMedicine,Tianjin, 300073

AbstractAs diseases relating to life behavior style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s paid to 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 in health education field. Beginning with 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character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to individual's cognition information source, this research established individual's cognition and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when facing fear. From perspective of threaten evaluation and coping evaluation, to analyze the process of production of protection motiv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protection behavior. By introducing the content and application scope, this article is to focus on health behavior explanation, intervention and prediction of 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 in this field. By reviewing the research domestic and foreign, to summarize the theory model and application framework, to provide enlightenments in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y on cognition and behavior are proposed.

Key WordsHealth Behavior; 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 Intervention; Prediction

(收稿日期2014-12-12;编辑程欣)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编号为71303171。

中图分类号R19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723/j.yxysh.2015.07.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