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影/朱思存

黑土地的奇迹寰球汽车传媒走进一汽-大众长春基地

文、摄影/朱思存

记者的第四次长春之行依然和一汽-大众有关。作为中国最早的合资厂商,一汽-大众在长春这座内陆城市已历经二十余载的精耕细作。诚然,一汽-大众曾经创造过太多辉煌的数字,这也使得它在面对争议时需要付出的心理成本更加高昂。在近期有关一汽-大众的巨大争议面前,这家中国乘用车市场的领导者能否用事实回击非议,生活和工作在那里的人们是否深陷舆论的漩涡中无法自拔?

此次寰球汽车新闻报道组走进一汽-大众,就是希望通过全方面的采访各领域人士,深入一汽-大众长春基地各个车间,尝试向外界全方位、多角度的呈现出一个真实的一汽-大众。1.寰球汽车传媒董事长兼CEO吴迎秋(右)与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张丕杰(左)互赠礼物

汽车之城

百度地图上显示,作为一汽-大众主生产基地的长春距离最近的港口大连港的距离超过700公里。在2012年底哈大高铁建成开通前,长春人民如果想去“看看大海”,可能要坐一整晚的火车。尽管这只是记者个人的一种推算,但从地缘位置上讲,身处内陆的长春似乎并非是孕育现代工业的热土。

因为地缘的特点,长春即便作为省会城市,也难有其它城市高不可攀的房价,加上近年市政建设的有力推行以及白山黑土的良好生态,长春市民的幸福指数始终位列全国前列。当地人对这一点深以为自豪。在他们看来,长春既有着一汽-大众这样强大的企业作为城市发展基石,同时又有着良好的“软实力”作为吸引人才落户的条件,这是当代中国所非常难得的。

其实,无论是创业初期还是辉煌的顶点,长春对于中国的工业、特别是汽车工业都是一座举足轻重的城市,但用衡量城市的常规标准来看,显然会有很大落差。与北、上、广那些时常看到的高耸雄伟、气势磅礴的建筑不同,这里的建筑大多是四四方方的、尽管带着一点“苏联式”的冷峻,但成荫的绿植覆盖依然让它们看起来非常壮美。在一汽-大众生产厂区所在的绿园区,过去曾经存在于全国很多地方,但如今大多已荡然无存的“家属区”和其所代表的梦想和幸福感依旧鲜明。尽管长春市已经开始拆除一些略显破败的建筑,但正是这些红砖瓦房,在几十年前,就帮助“一汽人”实现了拥有自己一方天地的梦想,而他们的子女,很多继承了父辈的事业,如今和更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技术、设计、产品质量控制人才奋战在一汽集团各个子公司中,成为建设这座汽车城的一份子。

206见闻

事实上,这正是一汽-大众不同于其他很多合资企业的特别之处。在企业员工的一言一行中,你总能很清晰地捕捉到一条与这座汽车城休戚与共的脉络,而这座城市也将这股荣光,尽可能地展现在每一个到达这里的人面前。比如,长春龙嘉机场的旅客通道中,依次铺开的一汽-大众、一汽-大众奥迪和一汽马自达三幅广告让每一个抵达的旅客都能清楚知道,自己即将奔赴的是怎样一座城市。

参观一汽-大众长春基地的活动被安排在抵达长春后的第二天。时间尚早,我们一行人站在206大门口,等待着即将到来的工厂探秘。

尽管已不是第一次来到长春基地参观,但记者的内心依然怀有深深的敬畏。我清楚的记得第一次看到厂区中那辆为庆祝“奥迪百万辆下线”而特别悬挂的展车时的心情:作为中国汽车工业合资典范,一汽-大众在大众和奥迪两大品牌的带领下,一方面创造出惊人的销量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它也经历了其他企业从未有过的质疑。作为一家反应相对“迟钝”的企业,沉默几乎成了大众保持尊严的一种固定模式,但它对中国汽车工业在技术人才储备、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以及体量的增长等方面的贡献却毋庸置疑。

记者来到长春基地时,正逢一汽-大众的“寒冬期”。据相关报道显示,一汽-大众在5月份的销量下滑超过两成。然而,记者注意到,在长春基地的正门-206大门外,一切一如平常。脸庞透红的工人夹着香烟蹲在马路边唠起家常,西装革履的德国技术人员则埋着头吃着早饭。更多的,是满载厂区员工的大巴由这里驶入深深的厂区。车队与弯曲的道路交织在一起,耳畔似乎已经传来了隆隆的机器声响。

另一点尤为显目——206大门外悬挂两幅巨大的宣传海报分别标有“责任”和“品质”二个词汇。两个再普通不过的词汇,却抓住了中国消费者的要害,对千万量级的一汽-大众而言,务实与钻研本身就是大众多年积累出的硬功夫。而一时的得失,对于一路已阅曲荡的一汽-大众来说,只能说是艰险待英雄,狂沙吹尽始到金。

见微知着

在成都和佛山工厂相继投产后,长春依然是一汽-大众最繁忙的生产基地。在总装车间,我见证了国内最忙碌的生产线。在偌大车间内,物流周转、整车装配、检测等区域紧密排列。各个生产工序流程科学、合理,并采用先进的电动可升降滑橇等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紧邻生产线,还建有物流超市和车身立体库,确保了生产过程的物流管理和供应。

据悉,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最大程度地挖掘生产潜能,轿车二厂的生产节拍可以达到64秒一台车。事实上,总装车间能够高效地完成组装工作,离不开前期部门有力的支持。比如在焊接车间,进口自德国KUKA机器人集团公司的机器人,正挥动自动搬运机械臂,把坯料送上一个个焊接工序。工作人员介绍,这些灵活自如的机械手,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也能有效地保障操作工人的人身安全。组装完成的车辆需要经过多重检测方能真正走向市场。因此,整车先进的检测程序也丝毫不能含糊,UPS电检、转毂试验台、前束调整、道路试验均不可或缺。

对于焊装车间生产的白车身,轿车二厂质保科的强度检验室要对其进行金相检验、超声波检验等,确保车身焊装的质量和整体的强度。检验室负责人介绍,为充分保障焊接的强度,一汽-大众会将车身拆解,切割焊接处的截面,并用显微镜观察焊接处,进行金相分析。此外,一汽-大众也会采用不需破坏车身的先进的超声波无损检验。

对于零部件的装配来说,尺寸和匹配尤为关键。如果尺寸偏差过大、匹配出现问题,可能会影响风阻、油耗等性能指标。因此,在质保部测量技术中心,一汽-大众的工程师们采用先进的精密测量设备,对零部件尺寸进行准确测量和控制。测量技术中心负责人表示,一汽-大众要求外饰匹配工差不能超过0.5mm,超过即为不合格的产品。而对于发动机等精密零部件,对尺寸的要求则精确到微米级别。

“幸福工业”

在一汽-大众提出的“2020战略”中,成为“中国最优秀的汽车合资企业”和“员工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公司”,是一汽-大众力争的企业愿景。如果说先进的工艺是保证一汽-大众产品品质的关键,那么员工幸福指数的高低,同样关乎到每一款车辆的成败。比起现代化水平更高的佛山工厂,长春工厂的“人力”资本更为密集。因此,如何避免因人工操作所造成的误差和风险,更好做到对品质的不断追求,也成为厂区工委所必需考虑的事情。

在总装车间、轿车二厂等主要生产车间,记者注意到很多工位都放置有主题板报,里面所撰写的内容除了文体活动、技术标兵评选,还有很多工人的座右铭。其实就好比“高高兴兴上班来,平平安安回家去”之类的主题标语,“幸福工作”在这里是一个再普通不过共知,但它的确蕴涵着“大众制造”背后的一系列内涵。精湛的工艺、锱铢必较的精神以及充满幸福和归属感的员工、绿植遍布的厂区,一汽-大众品质的秘密,或许就藏匿在这点滴中。

一座工业城市的昨天与今天终究无法割裂,功能性的工业建筑,在长春基地中随处可见,它们按照百科全书式的方法从外形和作用分类组合和展示,精密的运转过程仿佛产生一种工业“圣像”。而对这座城市和所做事业怀有深深荣誉感的一汽人,正是链接这部精密机器的润滑剂。无论是工人还是管理者,他们从不怀疑事业可能的高度,因而,夯实过去的辉煌,迎接未来的挑战和荣誉,已经成为他们的共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