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彤雁,李近都

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系大脑动脉的深支闭塞所致的脑干和大脑深层非皮层部位的小梗死灶。主要分布于壳核、尾状核、桥脑、内囊和脑回的白质。腔隙病灶上界为20 mm更能反映腔隙的实际大小情况,认为超过此限者为巨大腔隙,临床少见。高血压是本病的直接原因,据统计合并高血压者达90%[1]。LI是脑梗死一种较常见的类型,约占脑梗死的20%左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栓形成完全不同,LI主要发生在大脑前、中、后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的深穿支动脉及其分支,主要是由高血压及其伴发的小动脉透明变性或动脉源性栓塞引起,症状表现较单一。多发生于40岁~60岁及以上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高血压患者LI的危险性增加8倍,吸烟者增加5.6倍。糖尿病患者增加1.3倍,而经常适度锻炼者危险性可减少60%~70%[2]。

1 发病率和病变机制

LI是由许多病因引起的处于不断进展状态的血管综合征,在LI慢性病变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患者机体的血液和血管功能与结构发生着渐进性的病理性变化,出现血管重构,动脉粥样硬化、内皮细胞功能紊乱、血小板活化、止血和凝血功能失调等,导致患者血管梗死或出血性疾病的发生,影响患者的正常生理活动,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3]。壮族成年人群LI患者占13.5%,年龄在50岁以上者高达32.6%,成为居民的公共健康问题[4]。胰岛素抵抗、内皮细胞功能损伤等与本病发生血管梗死或出血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5]。正常血管内皮细胞主要功能是参与调节血流、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等,在各种原因如胰岛素抵抗、血脂紊乱、吸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的刺激下,内皮细胞激活,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内物质渗出对周围组织产生毒性作用[3]。血管源性舒张因子通路的活性减弱、缩血管物质释放量增多引起血管舒缩异常,此外血小板聚集、组织因子的表达增加、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减少等导致血管梗死的发生和发展,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4]。

2 中医对LI的认识

中医认为LI病因以内因引发者居多,如情志郁怒:五志过极,心火暴甚,可引动内风而发卒中[6]。临床以暴怒伤肝为多,因暴怒则顷刻之间肝阳暴亢,气火俱浮,迫血上涌则其候必发。至于忧思悲恐,情绪紧张均为本病的诱因[7]。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醇酒,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引动肝风,夹痰上扰,可致病发,尤以酗酒诱发最烈。劳累过度:《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烦劳则张”,即指人身阳气,若扰动太过,则亢奋不敛[8]。本病也可因操持过度,形神失养,以致阴血暗耗,虚阳化风扰动为患。再则纵欲伤精,也是水亏于下,火旺于上,发病之因。气候变化:入冬骤然变冷,寒邪入侵,可影响血脉循行。正如《素问·调经论》说“寒独留,则血凝位,凝则脉不通……”。其次早春骤然转暖之时,正值厥阴风木主令,内应于肝,风阳暗动,也可导致本病发生[7]。

2.1 病机分析 中医认为内风动越、五志化火、痰阻脉络、气机失调和血液瘀滞等是LI的主要减速机[9]。内风动越:年老体衰,肝肾阴虚,肝阳偏亢;或思虑烦劳过度,气血亏损,真气耗散复因将息失宜,致使阴亏于下,肝阳鸱张,阳化风动,风阳煎的津液为痰,风痰阻于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脉肌肉失于濡养而发本病。正如《临证指南医案·中风》所曰:“营液内耗,肝阳内风震动”,“肝血肾液内枯,阳扰风旋乘窍”。五志化火:长期精神紧张,脑力劳动过度,或情绪剧烈波动,或素体阴虚,水不涵木复因情志所伤,致心火暴盛,肝阳暴张,风火相煽,火盛水衰,水衰不能制火涵木,阴虚阳亢,气血上逆,突发本病。正如《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说:“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由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10]。痰阻脉络:痰分风痰、热痰、湿痰。风痰系内风旋动,夹痰横窜脉络而发病。热痰多由湿痰内郁而成,正如《丹溪心法·中风》谓“由今而言,西北二方,亦有真为风所中者,但极少尔[11]。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湿痰则常由气虚而生。因此,中风恢复期或后遗症时,多因气虚湿痰阻络而致半身不遂、言语不利。气机失调:对中风发病,李东垣有“正气自虚”之说,盖气虚既可生痰,又可因气虚运行无力使血行不畅;而气郁则化火,火盛阴伤可致风动;气逆则影响血行,若血随气逆上窒清窍则使肝风动越。所以气虚、气郁、气逆与痰浊、瘀血密切相关,气机失调是本病发生的主要病机之一[10]。血液瘀滞:血瘀的形成多因气滞血行不畅或气虚运血无力,或因暴怒血菀于上,或因感寒收引凝滞,或因热的阴伤液耗血滞等,本病的病机多以暴怒血菀或气虚血瘀最为常见[11]。

2.2 LI的辨证论治 LI属中医中风的范畴,中风根据病情轻重和病位的深浅沿用《金匮要略》的分类方法辨中经络还是中脏腑[12]。LI发病过程中一般无神志改变,表现为不经昏仆而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症,故属中风中经络[9]。中医辨证根据1993年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风中经络的辨证方法,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等五型。在LI急性期以前三型更为常见。在治疗上,根据患者不同的病症辨证论治。对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的治法为镇肝熄风、滋阴潜阳;对风痰瘀血、痹阻脉络的治法为祛风、养血、活血、化痰通络;对痰热腑实、风痰上扰的治法为,化痰通腑;气虚血瘀:治法:益气活血;对阴虚风动的治法为滋阴熄风[12]。

2.3 野芭蕉的研究概况 野芭蕉主要生长在澳洲、印度、缅甸和中国等亚热带河谷中,在中国,集中分布在云南和广西,海南,四川和西藏等只有少量分布[13]。野芭蕉药饮为芭蕉科植物野芭蕉成熟果子片自然晾干后粉碎制成,为广西百色市壮族民间传统的常用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收敛止泻、活血化瘀、降脂化痰、舒筋通络等功效,民间常用于肌肤肿痛,风湿骨痛,急慢性腹泻等疾病的治疗[14]。我院在2006年对自治区科技厅课题《壮药野芭蕉治疗脑血管病效果观察》的研究表明,野芭蕉药饮对实验性大鼠的毒理实验无明确的毒副作用,对实验性大鼠的血脂紊乱,胰岛素抵抗和内皮功能紊乱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为野芭蕉药饮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6]。

LI为多发病,常见病,防治效果欠佳,其中医病机虽较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等。治疗上采用镇肝熄风、滋阴潜阳;祛风、养血、活血、化痰通络;化痰通腑;益气活血和滋阴熄风等为辨证原则,野芭蕉辨证论治LI前景可观,值得探讨。

[1]Takahashi T,Kanamori H,Shigehara R,et al.Pure hemi-chorea resulting from an acute phase of contralateral thalamic lacunar infarction:A case report[J].Case Rep Neurol,2012,4(3):194-201.

[2]李天资.现代内科医学心血管分册[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77-289.

[3]Yamamoto Y,Nagakane Y,Ohara T,et al.Intensive blood pressure-lowering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acute lacunar infarction[J].J Stroke Cerebrovasc Dis,2012,27(12):1052-3057.

[4]李天资,潘兴寿,陆克兴,等.广西百色地区壮汉族人群高血压和代谢综合征患病特点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30(7):157-203.

[5]李天资,陆克兴,潘兴寿,等.原发性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患者纤溶功能变化[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8,16(9):253-254.

[6]梁烨,李天资,陆高翔,等.野芭蕉对改善高血压患者氧化应激功能紊乱效果的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7):1967-3969.

[7]韦延忠,李天资,梁烨,等.高血压不同中医肝证患者氧化应激功能变化情况的临床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0):2614-2615.

[8]陆高翔,潘小炎,李天资,等.解痉通络活血治疗高血压病患者炎症因子变化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8):1306-1308.

[9]陆高翔,韦华,李天资,等.解痉通络活血药物对高血压病患者溶纤功能变化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09,26(15):1-3.

[10]陆高翔,潘小炎,李天资,等.石斛对实验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改善情况的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8):1920-1921.

[11]陆高翔,李天资.中西药逆转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治疗现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15):81-82.

[13]李天资,梁烨,陆高翔,等.野芭蕉治疗高血压颈动脉斑块阳性患者疗效机制的临床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9):2359-2360.

[14]梁烨,李天资,陆高翔,等.野芭蕉治疗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疗效机理的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8):3-5.